医学人文十五讲

联合创作 · 2023-10-04 14:22

“人是动物”:便有了“生物科学的医学”,于是,医学的发展导向全面、系统的“还原论”研究,误区是“科学至上”。 “人是机器”:便有了“理化科学与技术的医学”,于是医学的发展导向“机械论”的定势,误区是“技术崇拜”(技术主义)。 “人是社会性动物”:便有了“社会的医学”,于是,医学的研究导向社会化、群体化、和谐化,误区是使医学研究过度“外在化”,成为“环境决定论”的拥趸。 “人是会思想的芦苇”:便有了“人文的医学”,于是,医学的研究导向思想化、艺术化、精神化、智慧化,误区是将医学思考引入过度“理想化 ”。 本书试图在第四个层面上讨论医学的价值、意义与归属,同时也包涵对第一、第二层面内容的洞察与反思。

本书是名家通识讲座书系之一。本书系大都采用学术讲座的风格,有意保留讲课的口气和生动的文风,有“讲”的现场感,比较亲切、有趣。其拟想读者主要是青年,适合社会...

“人是动物”:便有了“生物科学的医学”,于是,医学的发展导向全面、系统的“还原论”研究,误区是“科学至上”。 “人是机器”:便有了“理化科学与技术的医学”,于是医学的发展导向“机械论”的定势,误区是“技术崇拜”(技术主义)。 “人是社会性动物”:便有了“社会的医学”,于是,医学的研究导向社会化、群体化、和谐化,误区是使医学研究过度“外在化”,成为“环境决定论”的拥趸。 “人是会思想的芦苇”:便有了“人文的医学”,于是,医学的研究导向思想化、艺术化、精神化、智慧化,误区是将医学思考引入过度“理想化 ”。 本书试图在第四个层面上讨论医学的价值、意义与归属,同时也包涵对第一、第二层面内容的洞察与反思。

本书是名家通识讲座书系之一。本书系大都采用学术讲座的风格,有意保留讲课的口气和生动的文风,有“讲”的现场感,比较亲切、有趣。其拟想读者主要是青年,适合社会上一般读者作为提高文化素养的普及性读物;如果用作大学通识课教材,教员上课时可以参照其框架和基本内容,再加补充发挥;或者预先指定学生阅读某些章节,上课时组织学生讨论;也可以把本书系作为参考教材。

王一方,医学硕士,编审。现为少年儿童出版社(上海)总编辑、社长,北京大学医学部医学史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有医学人文专著《敬畏生命》(江苏人民,2001)出版及专论二十余篇刊于《医学与哲学》、《中国文化月刊》(台湾)、《读书》、《健康报》等。近年在《中国医学信息导报》开设医学人文专栏,多次受邀在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北京电视台作医学人文普及讲座、对话。

浏览 1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