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史考微

联合创作 · 2023-10-09

《词史考微》是关于词学批评的理论研究,是针对“文学”与“历史”之间关系的反思性质的探索。本书“上编”阐述“词史考微”的理论内涵,“下编”展示针对不同性质的宋词文本的批评实践。传统的“词史说”,触及“文学”的本质力量——这是脱离现实社会关系的一种独特存在,与现代文艺批评的“境界论”相互贯通,从学术史上看更对后者产生过启示作用。“词史”的批评延续我国文学的“兴寄”传统,在“微言大义”、“诗史互证”的理路之外,具备融入读者个人知识结构与身世感慨的“再创作”式的特征。掘发而非斫伤“文学之生气”,是批评之终极目的。“词史”成为今天文学研究者的批评理论,而非一个文学史与批评史的研究对象,源自它仍旧是“文学之生气”的依托。所谓“考微”,亦即“词学考证学”的具体实践,应兼顾史料的级别、考证的限度与语句组合等三个方面。最终,考证不是目的,也不是辅助,而是借此衍生出批评...

《词史考微》是关于词学批评的理论研究,是针对“文学”与“历史”之间关系的反思性质的探索。本书“上编”阐述“词史考微”的理论内涵,“下编”展示针对不同性质的宋词文本的批评实践。传统的“词史说”,触及“文学”的本质力量——这是脱离现实社会关系的一种独特存在,与现代文艺批评的“境界论”相互贯通,从学术史上看更对后者产生过启示作用。“词史”的批评延续我国文学的“兴寄”传统,在“微言大义”、“诗史互证”的理路之外,具备融入读者个人知识结构与身世感慨的“再创作”式的特征。掘发而非斫伤“文学之生气”,是批评之终极目的。“词史”成为今天文学研究者的批评理论,而非一个文学史与批评史的研究对象,源自它仍旧是“文学之生气”的依托。所谓“考微”,亦即“词学考证学”的具体实践,应兼顾史料的级别、考证的限度与语句组合等三个方面。最终,考证不是目的,也不是辅助,而是借此衍生出批评,就文本对象的差异产生不同的批评效力。

马里扬,河南新乡人,1983年3月生。北京大学文学博士,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系访问学者,中国词学研究会理事,上海市“曙光学者”。研究范围涵括唐宋词文本的历史与音乐、古典诗歌的考释与校勘、宋代士大夫的文学传统等,目前正在从事“宋词校考”的研究工作。著有《内美的镶边:宋词的文本形态与历史考证》。

浏览 3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