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同伐異
1927年,中國出現懲治「反革命」的刑事法規,1927至1931年間,以「反革命罪」起訴的政治案件遍及全國各地。從國民革命軍北伐至訓政前期,1927年武漢國民政府曾制定〈反革命罪條例〉、1928年南京國民政府亦有〈暫行反革命治罪法〉,國民政府以「反革命罪」辦理政治案件,對此類政治犯的認定標準隨著國民黨內局勢的變化而有所異動。「反革命」因應掃蕩政治阻礙之需要,成為一種工具化的話語,本論文以1927年至1931年中國「反革命罪」之審判與爭議為研究對象,目的在理解北伐至訓政初期中國的「革命」與「反革命」之爭對司法的影響;並透過分析相關法制如何影響社會,了解1920年代中國「反革命」法治的意義與內涵。本論文主要參考中國國民黨黨史館、國史館典藏的檔案與當時的報刊雜誌、時人回憶錄,透過對法制、個案與政治宣傳檢視,闡釋「反革命罪」的緣起及其變化,釐清「反革命罪」在...
1927年,中國出現懲治「反革命」的刑事法規,1927至1931年間,以「反革命罪」起訴的政治案件遍及全國各地。從國民革命軍北伐至訓政前期,1927年武漢國民政府曾制定〈反革命罪條例〉、1928年南京國民政府亦有〈暫行反革命治罪法〉,國民政府以「反革命罪」辦理政治案件,對此類政治犯的認定標準隨著國民黨內局勢的變化而有所異動。「反革命」因應掃蕩政治阻礙之需要,成為一種工具化的話語,本論文以1927年至1931年中國「反革命罪」之審判與爭議為研究對象,目的在理解北伐至訓政初期中國的「革命」與「反革命」之爭對司法的影響;並透過分析相關法制如何影響社會,了解1920年代中國「反革命」法治的意義與內涵。本論文主要參考中國國民黨黨史館、國史館典藏的檔案與當時的報刊雜誌、時人回憶錄,透過對法制、個案與政治宣傳檢視,闡釋「反革命罪」的緣起及其變化,釐清「反革命罪」在二〇世紀中國的意義與影響,提供一種重新省視中國近現代「革命史」外,「反革命」意識淵源與流變的歷史視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