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的承諾
如果政治造成災禍,如果可以不要政治,
那麼人是否就會得到自由?
關於政治是什麼,答案很簡單:
政治的意義是自由。
本書是鄂蘭對整個西方政治思想傳統展開批判性的檢視,這個傳統起於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而在馬克思達到高潮和終結。
鄂蘭體認到這個傳統並未能充分解釋人類的行動。因為從蘇格拉底被雅典公民宣判死刑的那個時代開始,西方哲學家全都追隨柏拉圖的腳步,以犧牲政治經驗來換取政治理論的建構,這些經驗包括前哲學時代的希臘對「開創」的經驗,羅馬對「奠基」的經驗,以及基督教對「寬恕」的經驗。
本書將鄂蘭從《極權主義的起源》到《人的條件》之間,未曾集結與出版過的作品串連起來,其中最主要的長文〈導入政治〉深入思考現代對於政治的偏見,並提出一個問題:政治是否還有意義。當政治被認為是手段,是用以達成其自身之外的目的;當強制力被用來「創造」自由時,政治原則就從地球上消失...
如果政治造成災禍,如果可以不要政治,
那麼人是否就會得到自由?
關於政治是什麼,答案很簡單:
政治的意義是自由。
本書是鄂蘭對整個西方政治思想傳統展開批判性的檢視,這個傳統起於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而在馬克思達到高潮和終結。
鄂蘭體認到這個傳統並未能充分解釋人類的行動。因為從蘇格拉底被雅典公民宣判死刑的那個時代開始,西方哲學家全都追隨柏拉圖的腳步,以犧牲政治經驗來換取政治理論的建構,這些經驗包括前哲學時代的希臘對「開創」的經驗,羅馬對「奠基」的經驗,以及基督教對「寬恕」的經驗。
本書將鄂蘭從《極權主義的起源》到《人的條件》之間,未曾集結與出版過的作品串連起來,其中最主要的長文〈導入政治〉深入思考現代對於政治的偏見,並提出一個問題:政治是否還有意義。當政治被認為是手段,是用以達成其自身之外的目的;當強制力被用來「創造」自由時,政治原則就從地球上消失了。
但鄂蘭認為,政治一直是複數人類永不止息的努力,努力共同生活、共享世界,並相互保證彼此的自由。或許它可以再度如此。這就是政治的承諾。
作者簡介
漢娜‧鄂蘭(Hannah Arendt, 1906-1975)
1906年出身於德國的猶太哲學家,是存在主義哲學家海德格與雅斯培的學生,在納粹統治時移居美國,一生關注猶太民族的命運,積極支持猶太復國主義運動,拯救猶太文化。鄂蘭著作豐富,當中《極權主義的起源》奠定了她政治哲學家地位,並一度成為左右美國學術潮流之思想家,是近代重要的女性哲學家之一。在鄂蘭眾多重要著作中,包括了《極權主義的起源》、《人的條件》、《在過去和未來之間》、《平凡的邪惡》、《論革命》、《共和危機》、《心智生命》、《黑暗時代群像》等。
譯者簡介
蔡佩君
政治大學政治學系畢業,清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譯作有《前衛藝術理論》、《共和危機》、《知識騙局》、《多瑙河注》、《劍橋流行與搖滾音樂讀本》、《利維坦與空氣泵浦》、《責任與判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