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话聊斋(全本)

联合创作 · 2023-10-11 22:29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别号柳泉居士,山东淄川(今淄博)人。出生于一个衰落的农家。十岁时被录为秀才,虽然文名远扬,但始终没有考上举人,到垂暮之年才援例成为贡生。功名的失落,家境的窘迫,使才华与志向不居人后的蒲松龄,不得不一度当过幕客,几十年做缙绅家的塾师。

蒲松龄一生郁郁不得志,生命之树在社会邪风淫雨的侵剥下,竟然找不到一块乐土,真是“子夜荧荧,灯昏欲蕊;萧斋瑟瑟,案冷疑冰”(《聊斋自志》)。但是他的生命之火并没有熄灭,就在这萧瑟的寒夜,在昏暗的油灯下面,他饱蘸着恨血情泪写下了这部“孤愤之书”。

创作背景

人生的最大苦恼与不幸,无非“孤”、“愤”两个字。孤者,孤独、无依无靠之谓,诸如无夫无妻、无亲无子、无朋无友,抑或无权无势、无家无业、无是无非,都是孤;愤者,怨恨、愤怒之谓,诸如心不平、气不顺、意不甘、情不遂,都是愤。“孤”、“愤”两境...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别号柳泉居士,山东淄川(今淄博)人。出生于一个衰落的农家。十岁时被录为秀才,虽然文名远扬,但始终没有考上举人,到垂暮之年才援例成为贡生。功名的失落,家境的窘迫,使才华与志向不居人后的蒲松龄,不得不一度当过幕客,几十年做缙绅家的塾师。

蒲松龄一生郁郁不得志,生命之树在社会邪风淫雨的侵剥下,竟然找不到一块乐土,真是“子夜荧荧,灯昏欲蕊;萧斋瑟瑟,案冷疑冰”(《聊斋自志》)。但是他的生命之火并没有熄灭,就在这萧瑟的寒夜,在昏暗的油灯下面,他饱蘸着恨血情泪写下了这部“孤愤之书”。

创作背景

人生的最大苦恼与不幸,无非“孤”、“愤”两个字。孤者,孤独、无依无靠之谓,诸如无夫无妻、无亲无子、无朋无友,抑或无权无势、无家无业、无是无非,都是孤;愤者,怨恨、愤怒之谓,诸如心不平、气不顺、意不甘、情不遂,都是愤。“孤”、“愤”两境两难,遇一犹不可,何况两遇!所以当作者以自身之孤愤推及天下人人之孤愤,以天下人情世故幻化出仙鬼狐魅之孤愤时,不由脱口叹道:“寄托如此,亦足悲矣!”(《聊斋自志》)正是这种天上、地上、地下三个时空的跨越,人类、动物、植物、鬼神不同类的转化,寄托了作者胸中的块垒。也正是这种荒诞的手法、悲剧的审美,道出了作者心目中的真、善、美,成就了《聊斋志异》这部书在文学宝库中的独特地位。

《聊斋志异》内容十分广泛,多谈狐、鬼、花、妖,并以此来影射当时的社会现实,反映当时的社会面貌。书中既有对漆黑如墨的现实的不满,又有对怀才不遇、仕途难攀的不平;既有对贪官污吏狼狈为奸的鞭笞,又有对勇于反抗、敢于复仇的平民的赞叹;而数量最多、质量上乘、写得最美、最动人的是那些人与狐妖、人与鬼神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纯美爱情。

从艺术成就上看,《聊斋志异》将古代小说中“志怪”、“传奇”和“ 人情”融于一体,吸收了古代白话小说的长处,形成了独特的简洁优雅的文言风格。同时,它又采用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手法,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力,并具有极强的社会批判性。它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艺术形象,个个鲜明生动:写贪官污吏,无不面目丑恶、朋比为奸;写科举考试,则应举者鹦鹉学舌,考试官有眼无珠;写爱情,则痴男怨女,楚楚动人;写女子,则拈花微笑,娴雅多情。从故事结构上看,其情节曲折离奇,布局严谨巧妙,让读者开卷后兴味盎然,不愿释手。

《聊斋志异》问世后,一开始只是在民间传抄,直至蒲松龄去世50年后,才在浙江刻版问世。成书定名为《聊斋志异》,是因为“聊斋”是蒲松龄的书屋的名字,“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书刊行之后,风靡坊间,人们公认“小说家谈狐说鬼之书,以《聊斋》为第一” 。此后,“聊斋热”一直持续着。截至目前,在我国的古典小说里,没有哪一部作品能够像它那样古今都热、雅俗共赏、老少皆爱。

为了方便阅读,本书特选取《聊斋志异》中的经典篇章,翻译成白话文,定名为《白话聊斋》,以让现代读者也体味到作品的深远魅力。

图书目录

浏览 1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