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日记(修订版)

联合创作 · 2023-10-12 01:42

张允和的半生志业与一世情怀

昆曲传承的民间血脉和活态记忆

………………………………………………………………………………

曲友同期,伶-人-往事,文人雅集,名流过从

珍贵丰富的昆曲剧目,妙趣撗生的自制曲谜,意味隽永的昆坛轶事

…………………………………………………………… …………………

北京昆曲研习社的创社简史

一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火种是如何被保护和流传下来的

【不懂戏的人也可以看】

周恩来、陈叔通、张奚若、钱昌照、叶圣陶、雷洁琼、赵朴初、张伯驹、郑振铎、王昆仑、顾颉刚、俞平伯、王力、朱家溍、朱德熙、丁西林、倪征燠、匡亚明、赵景深……

这里有这些名人的身影,以及他们与昆曲的情缘。

……………………………………………………………………

从“家庭妇女”到“活动家”“外交家”,

从舞台上的“丑丫头”到书房里的“学术范”……

日记里的点滴日常,呈现一个不...

张允和的半生志业与一世情怀

昆曲传承的民间血脉和活态记忆

………………………………………………………………………………

曲友同期,伶-人-往事,文人雅集,名流过从

珍贵丰富的昆曲剧目,妙趣撗生的自制曲谜,意味隽永的昆坛轶事

…………………………………………………………… …………………

北京昆曲研习社的创社简史

一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火种是如何被保护和流传下来的

【不懂戏的人也可以看】

周恩来、陈叔通、张奚若、钱昌照、叶圣陶、雷洁琼、赵朴初、张伯驹、郑振铎、王昆仑、顾颉刚、俞平伯、王力、朱家溍、朱德熙、丁西林、倪征燠、匡亚明、赵景深……

这里有这些名人的身影,以及他们与昆曲的情缘。

……………………………………………………………………

从“家庭妇女”到“活动家”“外交家”,

从舞台上的“丑丫头”到书房里的“学术范”……

日记里的点滴日常,呈现一个不一样的“最后的闺秀”。

张允和(1909年7月25日-2002年8月14日),安徽合肥人,自小随父生长于苏州,曾祖为晚清重臣、淮军将领张树声。父亲是近代教育家张冀牖,母亲是昆曲研究家陆英。允和是“张家十姐弟”中的“二姐”,是著名语言学家、汉语拼音的缔造者之一周有光先生的夫人,又与元和(昆曲名伶顾传玠的夫人)、兆和(著名作家沈从文的夫人)、充和(美国汉学家傅汉思的夫人)被海内外并称为“合肥四姊妹”。允和1932毕业于上海光华大学历史系,结婚后随周有光留学日本、游历美欧。新中国成立后,曾为高中历史老师、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教材编辑,1952年“打老虎”运动后离职。1956年参加俞平伯主持的北京昆曲研习社,编辑《社讯》并演出昆曲剧目。八十六岁时续办家庭刊物《水》杂志,凝聚亲情,互通声气。晚年出版《最后的闺秀》《浪花集》《多情人不老》《昆曲日记》《曲终人不散》等多部作品,风行海内外。...

张允和(1909年7月25日-2002年8月14日),安徽合肥人,自小随父生长于苏州,曾祖为晚清重臣、淮军将领张树声。父亲是近代教育家张冀牖,母亲是昆曲研究家陆英。允和是“张家十姐弟”中的“二姐”,是著名语言学家、汉语拼音的缔造者之一周有光先生的夫人,又与元和(昆曲名伶顾传玠的夫人)、兆和(著名作家沈从文的夫人)、充和(美国汉学家傅汉思的夫人)被海内外并称为“合肥四姊妹”。允和1932毕业于上海光华大学历史系,结婚后随周有光留学日本、游历美欧。新中国成立后,曾为高中历史老师、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教材编辑,1952年“打老虎”运动后离职。1956年参加俞平伯主持的北京昆曲研习社,编辑《社讯》并演出昆曲剧目。八十六岁时续办家庭刊物《水》杂志,凝聚亲情,互通声气。晚年出版《最后的闺秀》《浪花集》《多情人不老》《昆曲日记》《曲终人不散》等多部作品,风行海内外。

浏览 2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