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

联合创作 · 2023-10-10 22:20

前大英博物館館長、「洪堡論壇」主持人、《看得見的世界史》作者

尼爾・麥葛瑞格 透過

紙上博物館《德意志:一個國族的記憶》

向我們展現

一個國家如何從歷史裡找到自我認同

以及國家的意義?

過去一百五十年以來,德國躍升成為歐陸強國,如今他們承擔歐盟東道主的身分,負責維繫歐洲分歧複雜的運作。作者麥葛瑞格回顧了德國歷史上的神聖羅馬帝國,下了這樣的註腳:「那些碎片知道它們屬於彼此,是一個整體當中的小部分。唯一的問題僅僅在於,它們應該緊密結合到什麼程度,而且應該由誰來主導整合的進程。這些都不是英國人和法國人所擅長提出或回答的問題。多虧了神聖羅馬帝國,德國人已經有過一千年的實務經驗。」

作者試圖從德國人對「物件」的創造、挪用、棄用與再利用,編織一部數百年來的德意志歷史。他視野所及包括:雕塑、繪畫、瓷器、紀念碑、建物大門,還有啤酒、香腸、汽車、代用貨幣、字體、潛水...

前大英博物館館長、「洪堡論壇」主持人、《看得見的世界史》作者

尼爾・麥葛瑞格 透過

紙上博物館《德意志:一個國族的記憶》

向我們展現

一個國家如何從歷史裡找到自我認同

以及國家的意義?

過去一百五十年以來,德國躍升成為歐陸強國,如今他們承擔歐盟東道主的身分,負責維繫歐洲分歧複雜的運作。作者麥葛瑞格回顧了德國歷史上的神聖羅馬帝國,下了這樣的註腳:「那些碎片知道它們屬於彼此,是一個整體當中的小部分。唯一的問題僅僅在於,它們應該緊密結合到什麼程度,而且應該由誰來主導整合的進程。這些都不是英國人和法國人所擅長提出或回答的問題。多虧了神聖羅馬帝國,德國人已經有過一千年的實務經驗。」

作者試圖從德國人對「物件」的創造、挪用、棄用與再利用,編織一部數百年來的德意志歷史。他視野所及包括:雕塑、繪畫、瓷器、紀念碑、建物大門,還有啤酒、香腸、汽車、代用貨幣、字體、潛水衣、馬路上圓孔蓋、塗鴉等等。每件物品背後的歷史,都勾勒出德國的追尋、挫敗與重生,都是集體歷史記憶的一個篇章,也是當權者的意志(見「被納粹貼上墮落藝術的標籤」)和人民重新詮釋(見「柯爾維茨」)的權力爭奪場。

歷經「大浩劫」之後,許多猶太人仍回到德國,德國統一之後,更有二十萬猶太人移居原本傷害他們的國度(見「猶太會堂」)。德國人將罪愆背在自己身上,想要彌補過去的錯誤,但「集體的罪責」之外,他們的一般老百姓如何面對戰爭帶來的傷痛?(見「巴爾拉赫的〈新天使〉」)這裡沒有英雄,只有多元的價值。過去,德國人從歷史裡找尋自我,現在,則要從歷史裡望向未來。

試舉例書內物件:

@啤酒:

除了大家熟知的慕尼黑啤酒節可以盡情暢飲啤酒,啤酒的製作方法也是認證夠不夠德意志的入場券。一八七一年進行德國統一談判的時候,巴伐利亞加入新成立的德意志帝國的條件之一,就是必須實施《啤酒純淨法》。所謂《純淨法》就是確保只有無污染的水可以使用於釀造啤酒,以維護這種國民飲料的完好性。不過為什麼製酒一定要用純淨的方法?事實上,無關健康與否,而是間接禁止人們用可以製作麵包的小麥與黑麥來釀造啤酒。

@情治人員訓練用的「腓特烈大街車站」模型:

東、西德分裂的時候,兩方之間若有人員要進出邊防,必須在「斯塔西」的監控下進行。這個物件是柏林「腓特烈大街車站」的空間模型,如果把模型翻轉過來,可以看見背面有一個開關和一些按鈕,用意是要訓練「斯塔西」,若有人試圖非法離開東德時應當如何處置。

@國會大廈:由英國建築師諾曼・福斯特(Norman Foster)負責國會大廈的修建,他設計了玻璃透明圓頂,可供市民觀看議事的進行,象徵公民對政治的控制。不過,國會大廈的命運不是一直都很順遂。十九世紀設立的時候,保王派並不尊重議會;而希特勒根本就移往別的地方舉行議會;到了二戰,國會大廈被俄軍攻陷,士兵還在牆上塗鴉。福斯特重建時,並沒有洗刷乾淨,在巍巍的議會殿堂留下了「希特勒完蛋了」(Hitler Kaputt)的穢語。

@布痕瓦爾德集中營

「布痕瓦爾德集中營」鐵門的內側,裝設了「JEDEM DAS SEINE」的標語,每年重新油漆一次,它不是給路過的人看,而是讓囚犯每天經過大門時,都會看到這句古羅馬法律格言「各得其所」。很諷刺的是,設計字體的法朗茲・埃爾利希(Franz Ehrlich)是包浩斯的藝術家,也是這裡面的犯人。包浩斯卻是納粹所欲肅清的一種藝術風格。而「各得其所」不只提醒犯人國家囚禁他們的正當性,事後看來,這句話充滿玄機,某位囚犯做了一首詩,透露:黨衛軍有天也將被繩之以法。

@柯尼斯堡的人孔蓋:

長久以來,德意志的地理疆界和歷史發展一直都是變動不拘,因此,沒有所謂內在一致、可統攝所有德國人的德國史,這種情況在歐洲國家裡面,算是很特別的。例如哲學家康德的故鄉――柯尼斯堡,如今不再屬於德國,而是俄羅斯的加里寧格勒;文學家歌德發現德國偉大藝術和歷史之泉源――斯特拉斯堡,如今屬於法國。如今在加里寧格勒已不復見任何德國的痕跡,除了地上的人孔蓋。

@慕尼黑「勝利門」:「勝利門」應該是為了紀念自己的軍隊打了勝仗,凱旋而返。但在慕尼黑,「勝利門」被獻給「巴伐利亞軍隊」,卻避開了一件令人難堪的事情:那支軍隊在「拿破崙戰爭」的大多數時候,是跟法軍並肩攻打其他的德意志邦國。「勝利門」因而是一座具有雙重模糊性的紀念建築,它顯露出一個尷尬的事實,那就是敵人很容易就從外國人變成德國人。

@巴爾拉赫的天使塑像

德國沒有年年舉辦紀念活動來追憶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戰,有什麼樣的儀式能夠用來紀念德國不但打輸了,而且還被宣布有罪的一場戰爭呢?一般國家都有高聳入雲的紀念柱或者熠熠生輝的陵墓,但德國反而只有一尊真人大小、水平飄浮的青銅人像,從大教堂的天花板垂掛下來。這是巴爾拉赫(Ernst Barlach)的作品,代表的是「一個紀念而非告誡」,他曾經表示過:我們面對戰爭時的態度應該是回憶與內省。

本書特色

1.紙上博物館、以物件為主的歷史敘事。

2.環環相扣的物件關係,全面性勾勒對德國精神的理解。

3.「德意志:一個國家的記憶」計畫最初是大英博物館的特展,後來製作成BBC Radio 4的節目(www.bbc.co.uk/programmes/b04dwbwz),最後落筆成書。

4.購買精裝版,即贈「《德意志:一個國家的記憶》紙上博物館」十六款精美明信片。

名人推薦

作者從「記憶」切入。透過物件與人、地方與建築、繪畫、玩具和紙鈔、森林和孤獨的橡樹……向世人展現全方位重要的研究成果。――Rebecca K. Morrison,《英國獨立報》

抓住讀者的情緒,如羽毛般地輕描淡寫,卻懷著深刻的遠見。――Jackie Wullschlager,《金融時報》年度選書

成功展現了德國文化、歷史和記憶各方面複雜而豐富的面貌。――Richard J. Evans,《泰晤士報文學增刊》年度選書

如同一條鑲著拋光寶石的項鍊,敘事安排精心設計,充滿狡黠智慧,可讀性高。――《紐約時報》年度選書

這是一部書市引頸期待…具高度原創性的著作,為英國讀者介紹了最具影響力的鄰居――德國。非常樂意推薦給任何想認識除了「第三帝國」之外,其他德國歷史面向的讀者。――Ritchie Robertson,《泰晤士報文學副刊》

在作者的帶領下,讀者對德國歷史的瞭解意外地到達了原先所到不了的深度。在收斂的文字風格、公允的歷史定位之間,隱藏著真正的熱情。――David Wootton,《泰晤士報文學副刊》年度選書

這部頃全力製作的系列,從展覽到廣播,再到書籍,都經得起眾人的檢視。這個計畫非常具有渲染力,整體架構非常仔細,不只為當今德國寫下註腳,也描繪出今日歐洲的面貌。――《經濟學人》

一部有關德國歷史記憶的歷史,不論是讀(書)、聽(廣播)、看(展覽)和討論,都是一場盛宴。――Ulinka Rublack,《時代雜誌》

沒有比這本書更好的瞭解德意志的入門作品了。――Jens Bisky,《南德日報》

本書試圖去回答「什麼樣的傳統和記憶,塑造德國人今日的自我認同」?而不只是去介紹「幾個世紀以來德國走過什麼樣的歷史?」Noel Malcolm, 《英國週日郵報》Mail On Sunday

尼爾・麥葛瑞格Neil MacGregor, 1946~

曾於牛津修習過法語、德語,法國高等師範學校修習哲學,最後於英國考陶爾德藝術學院(The Courtauld Institute of Art)取得藝術史博士,1987~2002年擔任英國國家藝廊館長,2002~2015年擔任大英博物館館長。大英博物館在其領導下,短短時間內業績蒸蒸日上,參觀人次倍數成長。

著有《看得見的世界史》《莎士比亞變動的世界》,皆被翻譯成多國版本。而其《德意志:一個國族的記憶》,分別由不同媒介傳達其理念,包括BBC Radio 4廣播節目、大英博物館展覽和這本書。為此,他獲得英國和德國所授與的獎項:英國人文社會科學院(British Academy)為鼓勵跨文化的理解,所頒發的納耶夫.艾爾-羅德漢獎(Nayef Al-Rodhan Prize),德國的岡道爾夫獎(Frie...

尼爾・麥葛瑞格Neil MacGregor, 1946~

曾於牛津修習過法語、德語,法國高等師範學校修習哲學,最後於英國考陶爾德藝術學院(The Courtauld Institute of Art)取得藝術史博士,1987~2002年擔任英國國家藝廊館長,2002~2015年擔任大英博物館館長。大英博物館在其領導下,短短時間內業績蒸蒸日上,參觀人次倍數成長。

著有《看得見的世界史》《莎士比亞變動的世界》,皆被翻譯成多國版本。而其《德意志:一個國族的記憶》,分別由不同媒介傳達其理念,包括BBC Radio 4廣播節目、大英博物館展覽和這本書。為此,他獲得英國和德國所授與的獎項:英國人文社會科學院(British Academy)為鼓勵跨文化的理解,所頒發的納耶夫.艾爾-羅德漢獎(Nayef Al-Rodhan Prize),德國的岡道爾夫獎(Friedrich Gundolf Prize)、歌德獎章(Goethe Medal)和德國國家獎(German National Prize)。目前和藝術史家赫爾曼•帕辛格(Hermann Parzinger)、人類學家霍斯特.布雷德康普(Horst Bredekamp)共同主持柏林的洪堡論壇(Humboldt Forum)。

浏览 2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