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想帝国
前言
这本论文集是2005年4月20-23日在埃森人类学高级研究院举办的学术研讨会的结晶。该讨论会标志着“帝国和世界:古罗马帝国和古代中国历史话语中自我和他者的构建”这个研究项目的完成。这个项目由弗里茨.海纳.穆启乐(Fritz—Heiner Mutschler)与闵道安(AchimMittag)共同指导,曾得到德国大众基金会的慷慨赞助。
这个项目的立项和研讨会举办之时,苏联已经垮台,而美国则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其领导地位既令人敬畏又无可争辩。这些变化都发生在短暂的几年里。然而,帝国这个概念在政治和公共话语中又一次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确切地说在众多场合下,不管是以批评的口气或是道歉的口气,这个帝国都是指的美国。有时指谓美国为帝国只是说明生活中的一种情况,并无褒贬含义。然而,一些重要的政治学学者对使用“帝国”二字描述雄心勃勃的美国提出了质疑,而另外一些学...
前言
这本论文集是2005年4月20-23日在埃森人类学高级研究院举办的学术研讨会的结晶。该讨论会标志着“帝国和世界:古罗马帝国和古代中国历史话语中自我和他者的构建”这个研究项目的完成。这个项目由弗里茨.海纳.穆启乐(Fritz—Heiner Mutschler)与闵道安(AchimMittag)共同指导,曾得到德国大众基金会的慷慨赞助。
这个项目的立项和研讨会举办之时,苏联已经垮台,而美国则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其领导地位既令人敬畏又无可争辩。这些变化都发生在短暂的几年里。然而,帝国这个概念在政治和公共话语中又一次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确切地说在众多场合下,不管是以批评的口气或是道歉的口气,这个帝国都是指的美国。有时指谓美国为帝国只是说明生活中的一种情况,并无褒贬含义。然而,一些重要的政治学学者对使用“帝国”二字描述雄心勃勃的美国提出了质疑,而另外一些学者则在完全不同的语境中使用“帝国”这个词。比如,帝国可以比喻为一种主权的非领土的多元全球结构,它随着全球化市场和全球化生产网络而出现而诞生,它同时也超越了民族国家的现代体系。这种与政治相适应的“帝国”话语有其特点,即它的历史关系一般都限定于欧洲和现代范围,而古罗马则偶尔被认为是美国的模式。
另外,这种对“帝国”的新的关注也激起了一拨与历史相适应的“帝国”研究热潮。这种研究从不同视域,以不同形式,对从古到今的帝国进行了调查。
伴随着这种新的研究趋势的是对帝国的理论阐述。‘历史研究中人们甚至宣称出现了“帝国转向”。对此领域研究的深入评论工作目前刚刚开始。在此我们首先特别感谢那些有意或无意地采取比较方法进行的研究,特别是艾森斯塔特(Smuel N.Eisenstadt)和他的开拓性研究《帝国的政治体系》。这鄙者作也包含了古代帝国和中世纪早期的历史内容。
但是,我们的项目有我们自己的范围。它的目的是探讨与罗马帝国和中华帝国相关的“帝国”的起源,亦即古代世界和世界上极不相同的两个地区。为什么我们选择罗马和中国?首先,罗马和中华帝国大体上在同一时期发展起来,以前从没出现过地域那么广、历时那么久的帝国;其次,两个帝国都产生了文字记录的宝贵财富和其他历史文物,为两者的比较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第三,虽然新的帝国话语一向以美国为重点,但是,不少国际政治专家预计,中国将迅速崛起成为挑战美国的新的潜在帝国。毫无疑问,如今美国与罗马已无甚关联,中华人民共JO国与秦汉帝国(公元前221-前220)也没有什么牵连了。然而’过去的帝国对西方和东亚的文明进程和政治结构都有巨大的影响’比较古罗马和古代中华帝国,不仅能帮助我们理解东西方文明的发展轨迹,而且能加强我们借鉴历史的意识。
在这个意义上,本书可以说与目前“帝国”话语是关联的。但是,本书的目的不是要打开那个被讥为“尘封已久的思想箱子”来为政治提供指南。①与其他帝国历史研究比较,本书意旨既节制又宏阔。就节制而言,其研究范围仅限于罗马与中国〈SD及他们的历史观的研究;就宏阔而言,本书希望通过对范围的节制,换取深度上的突破。我们感兴趣的不是古罗马和中华帝国的政治、行政和经济结构,也不是他们的历史发展。⑩我们关心的是地中海沿岸和东亚的庞大政治实体形成中产生的“帝国’’和“世界’’的观念形象。我们怎样理解这些观念形象和这些政治实体的构建、主张和价值?他们是何时及怎样产生的?东西方同异何在?他们如何影响政治动态和社会动态?他们在改变政治和社会现实中,自身又受到怎样的影响?
在这个罗马/中国项目中,我们通过对历史学的讨论来回答这些问题。历史著作可以就历史事实过程提供珍贵的见解,可以围绕兴起的帝国提供学术争论。但是他们不能轻易提供世界映像:在某种程度上,历 史著作也有助于塑造、修改或改造它。以“帝国”这个概念为核心,从比较的视角研究历史学和历史观,因此打开了新研究前景。司马迁(公元前145-前90/85年)及一些西方史学家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