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上海·已逝的时光
█内容简介
本书是老城市系列中的一本。作为一本地域文化类读物,本书以随笔的形式图文并茂地讲述了老上海在历史、文化、经济等层面,作为国际大都市给中国带来的影响。作为一个老上海人,作者并未平铺直叙对于老上海的所见所闻,而是从旁观者的角度解读老上海,带着思考和评论审视上海百年间的变迁。他的视角深入到了老上海的街头巷尾,寻觅那些已经消失的人和事,并结合鲜活、生动的老照片,给我们展示了一个业已泛黄却有生命力的上海滩。
在本书中作者吴亮书写了他多年来对城市的持续迷恋、疏离、沉溺以及不合时宜的幻想。进入21世纪以后,有关城市的各类写作层出不穷,吴亮不愿意与那些时髦写作者共同分享这座城市,他谋求用他的文字表明,在他笔下的城市既可能是任何一座城市,又决不是任何别人笔下的某一座城市。本书的五十个章节写的是一个身份不明的人在城市里的游牧式生活,双重地既呈现出一个犀利的批评...
█内容简介
本书是老城市系列中的一本。作为一本地域文化类读物,本书以随笔的形式图文并茂地讲述了老上海在历史、文化、经济等层面,作为国际大都市给中国带来的影响。作为一个老上海人,作者并未平铺直叙对于老上海的所见所闻,而是从旁观者的角度解读老上海,带着思考和评论审视上海百年间的变迁。他的视角深入到了老上海的街头巷尾,寻觅那些已经消失的人和事,并结合鲜活、生动的老照片,给我们展示了一个业已泛黄却有生命力的上海滩。
在本书中作者吴亮书写了他多年来对城市的持续迷恋、疏离、沉溺以及不合时宜的幻想。进入21世纪以后,有关城市的各类写作层出不穷,吴亮不愿意与那些时髦写作者共同分享这座城市,他谋求用他的文字表明,在他笔下的城市既可能是任何一座城市,又决不是任何别人笔下的某一座城市。本书的五十个章节写的是一个身份不明的人在城市里的游牧式生活,双重地既呈现出一个犀利的批评家所观察到的外部世界,又混杂着一个无所事事者的内面之思。
█编辑推荐
★老照片留下一座城的百年风云,勾起多少记忆与想象
★全新装帧设计、全新图片处理,楚尘文化精制珍藏版
◆以珍贵历史老照片,重现清末民初“真实的上海记忆”。
◆人们沿着当时摄下的照片所指示的方向,逆时间而上,在寻常事物的影像中发现了诗意与悲剧性。
◆旧事物,一座旧的城,那些在当初生存着而今已逝去的人影,现在与我的呼吸同在。
█名人评论
见解、雄辩、无可遏止、言论的快感!有如欣悦于吴亮的中低音,我从来不敢怠慢他的文字,每当展读,随之神旺。为什么美术界没有这样令人难堪的辞锋?而当书写城市,吴亮笔端柔肠百转。
——陈丹青(画家)
漫游者吴亮的敏锐经验,成为我们抓握城市灵魂的话语把手。在城市变得越来越陌生的时代,这种零度情感的观察照亮了我们的困顿。
——朱大可(文化批评家)
吴亮堪称告发中国当代城市之诡秘的第一人。他游走于街道,指点风景和非风景,恍惚如梦。
——陈村(作家)
他将繁杂的世界及对这世界的冷静描绘鎔铸于独特的个人风格,并用不容辩驳的语调将他的沉思默想彰显于世。
——孙甘露(作家)
吴亮的城市随笔给人留下深刻影响,是我记忆中最有趣的探索城市密码的文字。
——叶兆言(作家)
我曾向我的学生、朋友和那些依然喜欢阅读的人推荐过吴亮的城市随笔,因为他的这些文字与我们的呼吸和身体贴得很近,充满激情和活力。基于它对日常体验的准确传达,轻而易举跨越了由于知识背景差异导致的阅读困难,它的再次问世是时间的胜利:精品终将是精品,就象山峰终究是山峰一样。
——李小山(美术批评家)
如果说许多中国作家的写作不仅在内容上属于乡村,而且在文字感觉上也属于乡村的话,那么“城市孤儿”吴亮的写作从一开始就是城市的。他的文字闪烁着城市特有的质地与肌理,可以感受到城市的活力与动量。最主要的是他用他的文字,同充满了图像的城市展开了一场不分胜负的较量——揭发与转述城市的欲望,摄录与重播城市的景象,确认与扩展城市的经验。城市在他的摄影式的文字中获得了新生。
——顾铮(摄影理论家)
吴亮的《另一个城市》是一部真正的城市史。
——王明贤(建筑评论家)
吴亮
1955年生,现居上海。当代文学艺术评论家。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主要活动于文学批评领域,九十年代后开始将目光转移至当代视觉艺术,其间始终保持着对城市和当代文化的关注。自称城市漫游者、思想鼹鼠和游击队员,行踪不定,凭兴趣写作,点到为止,无恋栈之意。三十多年来,时写时辍,已出版的主要著作有:《文学的选择》、《批评的发现》、《画室中的画家》、《艺术家和友人的对话》、《秋天的独白》、《思想的季节》、《与陌生人同在》、《闲聊时代》、《艺术在上海》、《往事与梦想》、《我的罗陀斯——上海七十年代》、《夭折的记忆》、《此时此刻——吴亮谈话录》等;以及城市系列作品:《城市笔记》、《城市伊甸园——漫游者的行踪》、《老上海——已逝的时光》、《没有名字的城市》等。现任《上海文化》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