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象的困厄

联合创作 · 2023-10-07

傅元峰,2003年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现当代文学专业,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任教于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作品有《诗性栖居地的沦陷》、《在历史与非历史之间》等。

部分论文

物与作品之间——胡弦诗歌特征简析 《诗刊》 2009年第14期

新诗成败与诗歌经验 《青春》 2009年5期

南京:屠杀的映像结构 《粤海风》 2009年4期

暧昧的当代汉语诗歌史 《粤海风》 2009年2期

物质换算中的人性同位关系 《作品与争鸣》 2008年第5期

探询诗歌民刊存在的审美依据 《诗歌月刊》 2008年4期

文艺复兴还是文艺衰落 《探索与争鸣》 2008年第2期

诗学的困顿——中国当代诗歌史研究的学术误区 《当代文坛》 2008年4期

诗歌理论

《诗歌月刊·下半月》 2007年第7期

探索当代小说诗性的生态认知路径 《小说评论》 2007年第5期

贝尼...

傅元峰,2003年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现当代文学专业,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任教于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作品有《诗性栖居地的沦陷》、《在历史与非历史之间》等。

部分论文

物与作品之间——胡弦诗歌特征简析 《诗刊》 2009年第14期

新诗成败与诗歌经验 《青春》 2009年5期

南京:屠杀的映像结构 《粤海风》 2009年4期

暧昧的当代汉语诗歌史 《粤海风》 2009年2期

物质换算中的人性同位关系 《作品与争鸣》 2008年第5期

探询诗歌民刊存在的审美依据 《诗歌月刊》 2008年4期

文艺复兴还是文艺衰落 《探索与争鸣》 2008年第2期

诗学的困顿——中国当代诗歌史研究的学术误区 《当代文坛》 2008年4期

诗歌理论

《诗歌月刊·下半月》 2007年第7期

探索当代小说诗性的生态认知路径 《小说评论》 2007年第5期

贝尼诺的中国文学象征 《大众文学》 2007年第5期

物质文明浸染中的文学及其风景 《扬子江评论》 2007年第5期

来自大众传媒的批评干预 《作家杂志》 2007年第4期

浅表与残缺:“80后”呈现的审美幻象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3期

风景与审美:1980年代小说特质再探讨 《山东社会科学》 2007年第2期

致命的误读 《诗歌月刊·下半月》 2007年第1期

红色审美系统中的风景 《中国现代文学论丛》 2007年第1期

想象力、个性化与审美蒙蔽 《文艺争鸣》 2007年第1期

作为中间带的中间代 《诗歌月刊》 2006年第11期

风景之死 《扬子江评论》 2006年创刊号

生长的童话 《从前》,时代文艺出版社 2006年第1版

自然景物描写与中国现代文学诗性现代化 《南京师范大学学报》 2005年第2期

走出泽国以后 《南京作家》 2005年第1卷

一种文化弧度上的诗性飞翔 《当代作家评论》 2004年第6期

知识分子临场存在的方式 《当代作家评论》 2004年第2期

自然景物描写选题的缘起与思路 《黄河》 2003年第6期

官场的另一种打开方式 《文学报》 2003年4月13日

当下官场小说与《追日》 《文学报》 2003年3月13日

20世纪90年代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情况的调查分析 《文学评论丛刊》 2003年第2期

历史主义的损伤和修复 《文学评论丛刊》 2003年第1期

《文坛三户》(文学评论集)(王彬彬,大象出版杜,2002年) 《当代作家评论》 2002年第5期

《天缺》(短篇小说)(紫苏,《雨花》2002年第1期) 《当代作家评论》 2002年第4期

在历史与非历史之间-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断想 《中州学刊》 2001年第6期

晚清谴责小说:被夕阳拉长的身影《粤海风》2001年6期

讽刺的跨度:从反讽到谴责 《浙江社会科学》 2001年5期

诗性栖居地的沦陷 《文学评论》 2001年2期

拯救父亲(中篇小说)(白连春,《人民文学》2000年第9期) 《当代作家评论》 2001年第1期

一种被推向极致的反讽叙述——试读《故乡面和花朵》 《小说评论》 2000年第4期

浏览 1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