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化」的同床異夢

联合创作 · 2023-10-01 20:33

本書主要是透過日治時期「同化」教育的分析──有關近代化論述和實際政策內容,以及統治者和被統治者之間的互動關係--繼而去探討近代臺灣人認同意識之內涵、特質及意義。

由於掣肘於「國體論」這個近代日本的政治文化,臺灣的國語「同化」教育中含有相當程度的近代性,以及日本獨特的精神文化。而根據「國體論」,臺灣人取得平等待遇的條件取決於「同化」教育的程度。因此為了爭取平等待遇,臺灣人以選擇性、自律性的態度積極去接受「同化」中的近代化,應該不是妥協而是一種「以接受作為抵抗」的抵殖民。因為如此對應「同化」的方式,必然會壓縮到殖民差別統治的正當性,或動搖到「國體論」。

跳脫出「漢賊不兩立」的傳統抵抗觀,我們發現臺灣人在日治時期不斷圍繞著近代文明這個議題,與統治者之間產生賦與、接受、希求、拒絕、自立、抑止的複雜互動。在這個互動過程中,統治者被迫不斷的調整其「同化」政策並大...

本書主要是透過日治時期「同化」教育的分析──有關近代化論述和實際政策內容,以及統治者和被統治者之間的互動關係--繼而去探討近代臺灣人認同意識之內涵、特質及意義。

由於掣肘於「國體論」這個近代日本的政治文化,臺灣的國語「同化」教育中含有相當程度的近代性,以及日本獨特的精神文化。而根據「國體論」,臺灣人取得平等待遇的條件取決於「同化」教育的程度。因此為了爭取平等待遇,臺灣人以選擇性、自律性的態度積極去接受「同化」中的近代化,應該不是妥協而是一種「以接受作為抵抗」的抵殖民。因為如此對應「同化」的方式,必然會壓縮到殖民差別統治的正當性,或動搖到「國體論」。

跳脫出「漢賊不兩立」的傳統抵抗觀,我們發現臺灣人在日治時期不斷圍繞著近代文明這個議題,與統治者之間產生賦與、接受、希求、拒絕、自立、抑止的複雜互動。在這個互動過程中,統治者被迫不斷的調整其「同化」政策並大量普及教育機構。而在「以接受作為抵抗」的歷程中,臺灣人以機巧的抵抗方式達成了近代化。

不過臺灣人利用「同化」教育強烈追求近代文明的態度,相對的淡化了其保存或強調傳統文化的意願和形象。而透過如此的抵殖民過程和經驗,所形構出的漢民族共同體「想像」,成為戰後臺灣人認同意識的特質與基礎。

作者簡介

陳培豐

一九五四年生,日本早稻田大學第一文學部社會學畢業、日本語日本文化碩士,東京大學總合文化研究博士。留學期間曾獲第14屆「時報文學獎」小說甄選首獎。歸國後曾於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及中國文哲研究所做博士後研究,並擔任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副教授、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以及國立師範大學台灣文化及語言文學所兼任副教授等工作。現任中央研究院臺灣歷史研究所助研究員。研究領域為日治時期語言思想史,日治時期文化思想史,臺灣文學史以及國語同化政策研究。

編譯者簡介

王興安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班

鳳氣至純平

國立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班

浏览 3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