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设计院:价值与挑战

联合创作 · 2023-09-14 06:11

本书从“流动”视角梳理中国建筑设计院的历史演变,揭示了建筑实践与设计机构之间的互动轨迹和结构关系,展现了设计院的独特价值与使命——设计(应对)流动。作为国家进行建筑资源生产、分配和消费的组织,设计院建构了一种“差异化流动”实践。它们试图用设计来解决各种(物质、人力、知识等)资源在空间、地理层面的不平等分布,但同时也加剧了差异,形成了新的不平等状况。

作者从三个维度来交叉论述设计与流动的复杂关联:1,狭义的建筑设计——设计院通过物质实践提供必要的空间基础设施来容纳人员、商品、资本、服务等社会要素的流动;2,广义的组织设计——政府官员、行业领导和专业人士对设计院本身进行机构调整来应对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3,设计作为名词,是指建筑通过各种媒介,包括图纸、图像、文字、模型或多媒体等,形成可传播、可流动的设计知识。

全书以时间为顺序,以专题研究为主要内容,分别...

本书从“流动”视角梳理中国建筑设计院的历史演变,揭示了建筑实践与设计机构之间的互动轨迹和结构关系,展现了设计院的独特价值与使命——设计(应对)流动。作为国家进行建筑资源生产、分配和消费的组织,设计院建构了一种“差异化流动”实践。它们试图用设计来解决各种(物质、人力、知识等)资源在空间、地理层面的不平等分布,但同时也加剧了差异,形成了新的不平等状况。

作者从三个维度来交叉论述设计与流动的复杂关联:1,狭义的建筑设计——设计院通过物质实践提供必要的空间基础设施来容纳人员、商品、资本、服务等社会要素的流动;2,广义的组织设计——政府官员、行业领导和专业人士对设计院本身进行机构调整来应对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3,设计作为名词,是指建筑通过各种媒介,包括图纸、图像、文字、模型或多媒体等,形成可传播、可流动的设计知识。

全书以时间为顺序,以专题研究为主要内容,分别包括设计院的诞生、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初期的探索、21世纪的改革和转型、城市化过程中的使命与介入、高校设计院的产学研实践、设计院的中外合作及援外实践。设计院在70年的社会变革中,承担了“流动之舟”的双重职责(“载人”、“航行”)——前者是指物质空间的生产,后者是指建筑文化的创新,从而构成了一种关于流动的聚合体。这种实践融合集体创作与个人探索、强调实用主义与文化自觉、嵌入体制与思想解放的共存,塑造了一种混合科层特色与个人魅力的特殊组织。

丁光辉,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建筑学系副系主任,英国诺丁汉大学建筑学博士,香港城市大学博士后。研究兴趣聚焦在当代中国的建筑生产与社会实践的互动关联,具体议题包括建筑批评、建筑期刊、建筑设计院以及援外建筑等。在《建筑师》、《时代建筑》、《新建筑》、《世界建筑》以及Architecture and Culture, Architectural Research Quarterly,The Journal of Architecture,Journal of the Society of Architectural Historians,Habitat International, Histories of Post-War Architecture,ARENA Journal of Architectural Research,Domus...

丁光辉,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建筑学系副系主任,英国诺丁汉大学建筑学博士,香港城市大学博士后。研究兴趣聚焦在当代中国的建筑生产与社会实践的互动关联,具体议题包括建筑批评、建筑期刊、建筑设计院以及援外建筑等。在《建筑师》、《时代建筑》、《新建筑》、《世界建筑》以及Architecture and Culture, Architectural Research Quarterly,The Journal of Architecture,Journal of the Society of Architectural Historians,Habitat International, Histories of Post-War Architecture,ARENA Journal of Architectural Research,Domus等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30余篇。著有Constructing a Place of Critical Architecture in China: Intermediate Criticality in the Journal Time + Architecture (Routledge, 2016, 中文版《建筑批评的一朵浪花:实验性建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8);与薛求理合著 A History of Design Institutes in China: From Mao to Market (Routledge, 2018)。

薛求理博士,先后任教于上海交通大学和香港城市大学,已出版12本专著,主编2本书籍,包括Building a Revolution: Chinese Architecture since 1980 (HKU Press, 2006),Hong Kong Architecture 1945-2015: From Colonial to Global (Springer, 2016),A History of Design Institutes in China: From Mao to Market (Routledge, 2018, 与丁光辉合著)以及Grand Theater Urbanism (Springer, 2019)。他在国际同行评议刊物发表了30余篇文章;在中文建筑杂志、书籍发表100余篇文章。其香港建筑专著在2017年获得国际建筑评论委员会(CICA)的嘉奖。他的研究兴趣是有关中国现代建筑和设计机制、高密度环境设计等课题。

浏览 16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