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在亮光之中
-编辑推荐-
★ 青年亚文化研究的深化之作——
伯明翰文化研究学派重要成员迪克•赫伯迪格,继青年亚文化研究的经典著作《亚文化:风格的意义》后又一力作,是作者学术思想转变并深化的忠实记录。
☆ 流行文化研究的杰出之作——
通过将青年亚文化同消费、时尚、设计、品味等问题相关联,作者带我们经历了一场从亚文化穿越后现代主义并走到它的“另一面”的旅行。
★ 丰富生动的个案剖析,为当下文化研究和批评实践提供鲜活范本——
朋克、摇滚、摩登少年、雪佛兰轿车、波普艺术、比夫漫画……各类物、形象和文化现象的生产和消费,尽收赫伯迪格笔下,他对其广泛的文化意义及其对当代大众品味之影响的描绘,分析之精辟、文笔之优美,令人叹为观止。
-内容简介-
这是一场有关形象与物的旅行,始于19世纪早期亨利•梅休笔下的伦敦贫民窟的小贩文化,终于在美国中西部“正午时分”搭车前往“无地之路”。...
-编辑推荐-
★ 青年亚文化研究的深化之作——
伯明翰文化研究学派重要成员迪克•赫伯迪格,继青年亚文化研究的经典著作《亚文化:风格的意义》后又一力作,是作者学术思想转变并深化的忠实记录。
☆ 流行文化研究的杰出之作——
通过将青年亚文化同消费、时尚、设计、品味等问题相关联,作者带我们经历了一场从亚文化穿越后现代主义并走到它的“另一面”的旅行。
★ 丰富生动的个案剖析,为当下文化研究和批评实践提供鲜活范本——
朋克、摇滚、摩登少年、雪佛兰轿车、波普艺术、比夫漫画……各类物、形象和文化现象的生产和消费,尽收赫伯迪格笔下,他对其广泛的文化意义及其对当代大众品味之影响的描绘,分析之精辟、文笔之优美,令人叹为观止。
-内容简介-
这是一场有关形象与物的旅行,始于19世纪早期亨利•梅休笔下的伦敦贫民窟的小贩文化,终于在美国中西部“正午时分”搭车前往“无地之路”。作者运用符号学、大众文化理论和后现代主义理论,透析了各式各样的流行事物和文化现象,呈现出一个充满细节的景观,作者认为,唯有将分析建立在这些具体对象之上,我们才能抵消相关理论学说的局限性。
本书共分四个部分:(1)“年轻的生活”关注的是作为“亚文化”存在的青春形象;(2)“品味、国家和流行文化”关注的是作为消费与时尚的物;(3)“命悬一线”关注的是英国波普传统在当代的艺术形象;(4)“后现代主义和‘另一面’”则对后现代主义的文化时尚做了系统检视。
这份“旅行”记录的路线看似随意,却暗含了作者在这个世界中对价值、意义和方向的追求。在这里,市场和符号的“逻辑”合谋表明,如今“没有地方可以去,除非去商店”。
-媒体评论-
总算有一本能清楚解释后现代主义的著作了……本书对流行文化的后现代分析,详尽、机智、诙谐,出自一位同样对大卫•拜恩、比夫漫画、《面孔》杂志、约翰•伯格、罗兰•巴特、让•鲍德里亚和詹姆斯•布朗着迷的作者之手。
——《方钉子》
……对于我们之中那些既希望缅怀雷蒙•威廉斯又情不自禁地喜爱凯莉•米洛的人来说,这是一部令人振奋与欣慰的作品。
——西蒙•弗里思,《媒介教育杂志》
-作者简介-
迪克•赫伯迪格(Dick Hebdige),1951年生于英国,当代著名文化批评家和理论家,早年在伯明翰大学当代文化研究中心(CCCS)攻读硕士学位,师从斯图亚特•霍尔。现为美国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UCSB)艺术与电影系教授,同时也是该校跨学科人文研究中心主任。他的著述大多围绕青年亚文化与音乐、当代艺术与设计、消费与媒介文化等问题展开,代表作有:《亚文化:风格的意义》(Subculture: The Meaning of Style,1979)、《灌制与混录:文化、身份与加勒比音乐》(Cut ‘n’ Mix: Culture, Identity and Caribbean Music,1987)、《隐在亮光之中:流行文化中的形象与物》(1988)等。
-译者简介-
席志武,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博士,复旦大学新闻学博士后,现为南昌大学新...
-作者简介-
迪克•赫伯迪格(Dick Hebdige),1951年生于英国,当代著名文化批评家和理论家,早年在伯明翰大学当代文化研究中心(CCCS)攻读硕士学位,师从斯图亚特•霍尔。现为美国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UCSB)艺术与电影系教授,同时也是该校跨学科人文研究中心主任。他的著述大多围绕青年亚文化与音乐、当代艺术与设计、消费与媒介文化等问题展开,代表作有:《亚文化:风格的意义》(Subculture: The Meaning of Style,1979)、《灌制与混录:文化、身份与加勒比音乐》(Cut ‘n’ Mix: Culture, Identity and Caribbean Music,1987)、《隐在亮光之中:流行文化中的形象与物》(1988)等。
-译者简介-
席志武,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博士,复旦大学新闻学博士后,现为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