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灯忆语
合肥张家大弟张宗和的战时绝恋
一部民国版的《浮生六记》,一段被遗忘的纸质时代的爱情
…………………………………………
逃难和战乱中的儿女情长及柴米油盐
抗战时期大后方文人生活的真实记录
…………………………………………
除了合肥四姐妹与沈从文、周有光,巴金、萧珊、卞之琳、罗隆基、杨振声、冰心、吴文藻、梅贻琦、杨荫浏等诸多现代文化名人的遗闻轶事散落其间……
————————————————————
读着它,我好像又在广州开始逃难,我又在挖掘自己前半生的坟墓。
——巴 金
我当时曾读过《秋灯忆语》,虽然流过泪,但没有像这几日,我每抄二三千字就会流泪,其中动人处太多……
——张充和
张宗和温文尔雅,孙凤竹风致楚楚,有时在晚翠园(他们就住在晚翠园一角)并肩散步,让人想起“拣名门一例一例里神仙眷”。他们有一个女儿,美得像一块玉。
——汪曾祺
********...
合肥张家大弟张宗和的战时绝恋
一部民国版的《浮生六记》,一段被遗忘的纸质时代的爱情
…………………………………………
逃难和战乱中的儿女情长及柴米油盐
抗战时期大后方文人生活的真实记录
…………………………………………
除了合肥四姐妹与沈从文、周有光,巴金、萧珊、卞之琳、罗隆基、杨振声、冰心、吴文藻、梅贻琦、杨荫浏等诸多现代文化名人的遗闻轶事散落其间……
————————————————————
读着它,我好像又在广州开始逃难,我又在挖掘自己前半生的坟墓。
——巴 金
我当时曾读过《秋灯忆语》,虽然流过泪,但没有像这几日,我每抄二三千字就会流泪,其中动人处太多……
——张充和
张宗和温文尔雅,孙凤竹风致楚楚,有时在晚翠园(他们就住在晚翠园一角)并肩散步,让人想起“拣名门一例一例里神仙眷”。他们有一个女儿,美得像一块玉。
——汪曾祺
***********************
本书主体部分是著名的合肥张家——“合肥四姐妹”的大弟张宗和在20世纪40年代中期为纪念亡妻孙凤竹而写的一本小册子,读来感人至深,既可称为一段纸质时代的爱情传奇,也可以借此窥见抗战时期大后方文人的真实生活状态。这个小册子在当时就被赵景深先生拿来和冒辟疆《影梅庵忆语》比较。书中还辑录张宗和孙凤竹的战时书信、宗和的一部未完的自传体小说及宗和写的部分散文、旧体诗,同时还附有张充和、巴金等人就出版《秋灯忆语》的信件。
书中写到最多的家人是宗和最亲密的四姐张充和,三姐张兆和和三姐夫沈从文、二姐张允和和二姐夫周有光、大姐张元和和大姐夫顾传玠也多次提到。此外,一些现代文化名人如巴金、萧珊、卞之琳、罗隆基、杨振声、邓宛生、冰心、吴文藻、梅贻琦、杨荫浏等等都屡次提及。因为是书信,全无禁忌,虽然有的人只涉及一言半语,但情感色彩跃然纸上。在逃难和战乱中,也有文人相轻,也有儿女情长;也有柴米油盐,也有飞短流长。这对我们读到的正史是可贵的补充,对关心现代文化名人的读者也是难得一见的资料。
张宗和(1914年4月-1977年5月),安徽合肥人,自小随父生长于苏州,曾祖为晚清重臣、淮军将领张树声。父亲是近代教育家张冀牖,母亲是昆曲研究家陆英。宗和是“张家十姐弟”中的“大弟”,著名的“合肥四姐妹”(元和、允和、兆和、充和)是他的姐姐。中学时就读于东吴大学附中,曾短暂就读于中国公学,1932年考入清华大学历史系,1936年毕业。早期与四姐张充和在一起拍曲,成为清华大学谷音社曲友。1936年夏天毕业后,和四姐充和一起去青岛度假,结识第一任妻子孙凤竹,时代的动荡促成了二人的情缘。与凤竹订婚后,两人一起经柳州、贵阳、重庆到昆明,在战乱中结为夫妇。婚后宗和在宣威乡村师范教书,后来又转到昭通国立师范学院、云南大学。1944年7月凤竹病逝后,宗和到立煌古碑冲安徽学院教书。1946年任苏州乐益女中校长。1947年应朋友邀请到贵州大学任教。1953年院系调整...
张宗和(1914年4月-1977年5月),安徽合肥人,自小随父生长于苏州,曾祖为晚清重臣、淮军将领张树声。父亲是近代教育家张冀牖,母亲是昆曲研究家陆英。宗和是“张家十姐弟”中的“大弟”,著名的“合肥四姐妹”(元和、允和、兆和、充和)是他的姐姐。中学时就读于东吴大学附中,曾短暂就读于中国公学,1932年考入清华大学历史系,1936年毕业。早期与四姐张充和在一起拍曲,成为清华大学谷音社曲友。1936年夏天毕业后,和四姐充和一起去青岛度假,结识第一任妻子孙凤竹,时代的动荡促成了二人的情缘。与凤竹订婚后,两人一起经柳州、贵阳、重庆到昆明,在战乱中结为夫妇。婚后宗和在宣威乡村师范教书,后来又转到昭通国立师范学院、云南大学。1944年7月凤竹病逝后,宗和到立煌古碑冲安徽学院教书。1946年任苏州乐益女中校长。1947年应朋友邀请到贵州大学任教。1953年院系调整时调入贵阳师范学院(现为贵州师范大学)任教,培养了一批历史和昆曲人才。著有《张宗和日记》《秋灯忆语》等,遗有珍贵的昆曲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