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蘭.巴特論羅蘭.巴特
根據法國Seuil出版社2010年最新修訂版重新審訂編輯
羅蘭.巴特唯一自剖自傳
從《戀人絮語》的愛情哲思,到《哀悼日記》對母親的無盡思念,
這一次,思想大師回頭剖析自己,且看羅蘭.巴特如何論羅蘭.巴特!
50多張珍貴照片、手稿、繪畫,近250則片段絮語
羅蘭.巴特論羅蘭.巴特,大師自己詮釋自己的生命;作品,感覺,思索。
這是一本理解羅蘭.巴特、收藏羅蘭.巴特不可缺少的獨特著作。
這是羅蘭.巴特書寫有關他自己的一部非傳統意義上的自傳。透過這些文字我們可以了解他的身世、生活經歷、寫作生涯與學術主張。
本書以片段的書寫方式,按題目的字母順序排列,為讀者組織了一部時間錯位、事件凌亂、內在邏輯無序的「奇書」。力圖以此來解釋言語活動,透過語言的隨意性排列來探尋語言符號的深層寓意。
羅蘭.巴特 (Roland Barthes)
20世紀最重要思想家之一。法國「新批評」大師,是繼沙特之後,當代最具影響力的思想大師,也是蒙田之後,最富才華的散文家。
他在符號學、詮釋學、結構主義與解構主義的思想領域,都有極為傑出的貢獻,與傅柯、李維史陀並稱於世。巴特不僅擅長以其獨特的秀異文章,為讀者尋回「閱讀的歡愉」,並將「流行」、「時尚」等大眾語言,融入當代的文化主流,為現代人開啟21世紀的認知視窗。
他的諸多著作對於馬克思主義、精神分析、結構主義、符號學、接受美學、存在主義、詮釋學和解構主義等等皆有極大的影響。1980年2月,一個午後,巴特在穿越法蘭西學院門前的大街時,不幸因車禍猝死。
劉森堯
台灣東海大學外文系畢業,愛爾蘭大學愛爾蘭文學碩士,法國Poitiers大學比較文學博士(肄),現任教於逢甲大學外文系,為八○年代到九○年代台灣重要影評家,...
羅蘭.巴特 (Roland Barthes)
20世紀最重要思想家之一。法國「新批評」大師,是繼沙特之後,當代最具影響力的思想大師,也是蒙田之後,最富才華的散文家。
他在符號學、詮釋學、結構主義與解構主義的思想領域,都有極為傑出的貢獻,與傅柯、李維史陀並稱於世。巴特不僅擅長以其獨特的秀異文章,為讀者尋回「閱讀的歡愉」,並將「流行」、「時尚」等大眾語言,融入當代的文化主流,為現代人開啟21世紀的認知視窗。
他的諸多著作對於馬克思主義、精神分析、結構主義、符號學、接受美學、存在主義、詮釋學和解構主義等等皆有極大的影響。1980年2月,一個午後,巴特在穿越法蘭西學院門前的大街時,不幸因車禍猝死。
劉森堯
台灣東海大學外文系畢業,愛爾蘭大學愛爾蘭文學碩士,法國Poitiers大學比較文學博士(肄),現任教於逢甲大學外文系,為八○年代到九○年代台灣重要影評家,近年重心則轉向文學。著作有《電影生活》、《導演與電影》等,譯作有《電影藝術面面觀》、《電影表演與藝術》、《童年往事》、《到芬蘭車站》等。
林志明
法國高等社會科學院文學與藝術語言科學博士,現任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藝術與造型設計學系專任教授,研究專長為藝術理論、美學、法國當代思潮、影像理論。譯作有《物體系》、《古典時代的瘋狂史》、《說故事的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