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的文化想象与社会重构

联合创作 · 2023-09-29 06:01

大众文化不仅是一种新的文化艺术生产方式,更重要的是也承担着塑造主流文化价值观的功能。本书是对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现象的观察与反思,透过热播电视剧、电影、电视节目、报刊杂志等文本来呈现中国文化与社会结构的变迁。在大国崛起和金融危机的双重背景下阐释这些文本的叙事策略及其文化症候,特别关注红色历史记忆的重写、公民社会的话语建构、中产阶层的文化表述与危机时代的主体想象等问题。面对新主流文化的建构完成,重新思考1980年代、1990年代和新世纪等不同时代的文化与社会逻辑,为创造不同的未来图景提供反思的基础。

张慧瑜,1980年生于山东郓城。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现供职于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博雅博士后合作导师。研究领域为影视传播、文化研究、新闻社会史、非虚构写作等。出版专著《主体魅影:中国大众文化研究》、《文化魅影:中国电视剧文化研究》、《历史魅影:中国电影文化研究》、 《当代中国的文化想象与社会重构》、《打开锈住的记忆:影视文化与历史想象》、《视觉现代性:20世纪中国的主体呈现》等。近些年在《读书》、《开放时代》、《文艺研究》、《电影艺术》、《人民日报》、《南风窗》、《二十一世纪》(香港)、《台湾社会研究季刊》(台湾)等发表论文、评论若干。曾北京大学黄廷方/信和青年杰出学者奖、北京大学未名学者讲座主讲人、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九届“学会奖”著作类(专著)一等奖、中国电影金鸡奖理论评论奖论文三等奖、第一届华语电影研究优秀论文二等奖...

张慧瑜,1980年生于山东郓城。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现供职于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博雅博士后合作导师。研究领域为影视传播、文化研究、新闻社会史、非虚构写作等。出版专著《主体魅影:中国大众文化研究》、《文化魅影:中国电视剧文化研究》、《历史魅影:中国电影文化研究》、 《当代中国的文化想象与社会重构》、《打开锈住的记忆:影视文化与历史想象》、《视觉现代性:20世纪中国的主体呈现》等。近些年在《读书》、《开放时代》、《文艺研究》、《电影艺术》、《人民日报》、《南风窗》、《二十一世纪》(香港)、《台湾社会研究季刊》(台湾)等发表论文、评论若干。曾北京大学黄廷方/信和青年杰出学者奖、北京大学未名学者讲座主讲人、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九届“学会奖”著作类(专著)一等奖、中国电影金鸡奖理论评论奖论文三等奖、第一届华语电影研究优秀论文二等奖等。担任北京大学电影与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西南大学中国乡村建设学院特邀研究员、中国电影家协会理论评论委员会委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电影评论学会理事、中国台港电影研究会香港电影委员会委员。2015年至2016年在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文学系从事访问研究工作。

浏览 1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