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逐尖叫
那聲尖叫,是因為他的痛苦、是救命的吶喊,也是期待與社會連結的回聲……
為什麼人們會上癮,藉由外力維持日常生活,最後卻因此毀了自己?
這樣的故事很熟悉:「男孩十六歲開始吸毒,他街上的朋友全死光了。有些日子他會問,某個朋友到哪裡去了?其實他的心裡早已有了答案。」
然而,我們可以給這名男孩一個不一樣的未來。
百年前,美國帶頭反毒,一世紀以來,吸毒人口卻增加。為何懲罰無效?
販毒多是成年人,但起訴的多半是孩子?
真正吸毒的大宗人口是白人,遭起訴的卻大多是黑人?
禁毒政策裡的預算有九成往往用在刑罰與警察,只有一成用來幫助人們戒毒。
3年,3000英哩的追蹤,一名英國記者走訪美國、加拿大、英國、墨西哥、葡萄牙、瑞士、瑞典、烏拉圭,以及越南,他得到了不一樣的成癮故事:大屠殺期間一位存活下來的小孩,長大後他發現了上癮的真正原因;有個毒蟲在溫哥華領導一場革命,幫助毒癮...
那聲尖叫,是因為他的痛苦、是救命的吶喊,也是期待與社會連結的回聲……
為什麼人們會上癮,藉由外力維持日常生活,最後卻因此毀了自己?
這樣的故事很熟悉:「男孩十六歲開始吸毒,他街上的朋友全死光了。有些日子他會問,某個朋友到哪裡去了?其實他的心裡早已有了答案。」
然而,我們可以給這名男孩一個不一樣的未來。
百年前,美國帶頭反毒,一世紀以來,吸毒人口卻增加。為何懲罰無效?
販毒多是成年人,但起訴的多半是孩子?
真正吸毒的大宗人口是白人,遭起訴的卻大多是黑人?
禁毒政策裡的預算有九成往往用在刑罰與警察,只有一成用來幫助人們戒毒。
3年,3000英哩的追蹤,一名英國記者走訪美國、加拿大、英國、墨西哥、葡萄牙、瑞士、瑞典、烏拉圭,以及越南,他得到了不一樣的成癮故事:大屠殺期間一位存活下來的小孩,長大後他發現了上癮的真正原因;有個毒蟲在溫哥華領導一場革命,幫助毒癮的同伴多活十年;一名葡萄牙醫生帶領全國人民,把大麻到快克的所有毒品做了全面除罪化。
透過訪問瑞士總理、烏拉圭總統、美國黑幫老大、猶太大屠殺倖存者、科學博士、社運團體……本書揭露禁毒的歷史,背後的龐大利益與政治糾葛。如果有人使用毒品沒有任何困擾,那麼,上癮的真正原因是什麼?如果選擇一種全然不同的策略,會發生什麼事?
毒品不若我們想像的那樣,毒癮亦非我們熟悉的那般,而反毒運動更不是政治人物推銷了百年的那種政策。如果你已經準備就緒,有一個完全不一樣的故事已在前方等著我們,它不僅碰觸你內心深處最積極的情感,更會讓你充滿生而為人的希望。
約翰.海利(Johann Hari)是英國記者,生於一九七九年,二○○一年畢業於劍橋大學國王學院,主修社會學及政治學。他為許多主要媒體撰稿,包括《獨立報》、《紐約時報》、《世界報》、《衛報》、《洛杉磯時報》、《新共和》雜誌、《國家》雜誌等媒體。約翰.海利在新聞界成名甚早,二十三歲獲選「英國記者協會年度記者」(Young Journalist of the Year at the British Press Awards ),兩度獲得國際特赦組織英國分會提名為「年度新聞記者」、獲選為英國報刊獎「年度文化評論員」(Cultural Commentator of the Year at the Comment Awards )、石牆協會年度同志記者,亦獲瑪莎.蓋爾霍恩政治寫作獎(Martha Gellhorn Prize for Journalism)。
...
約翰.海利(Johann Hari)是英國記者,生於一九七九年,二○○一年畢業於劍橋大學國王學院,主修社會學及政治學。他為許多主要媒體撰稿,包括《獨立報》、《紐約時報》、《世界報》、《衛報》、《洛杉磯時報》、《新共和》雜誌、《國家》雜誌等媒體。約翰.海利在新聞界成名甚早,二十三歲獲選「英國記者協會年度記者」(Young Journalist of the Year at the British Press Awards ),兩度獲得國際特赦組織英國分會提名為「年度新聞記者」、獲選為英國報刊獎「年度文化評論員」(Cultural Commentator of the Year at the Comment Awards )、石牆協會年度同志記者,亦獲瑪莎.蓋爾霍恩政治寫作獎(Martha Gellhorn Prize for Journalism)。
約翰.海利出版本書時,接受重量級媒體《衛報》訪問過去的新聞爭議事件,並於網上公告本書受訪者的錄音,供讀者核實。他表示,寫作本書的動機,並非為了呈現毒品政策的種種爭議,而是想要爬梳理解百年來的毒品戰爭究竟發生了什麼事。由本書內容延伸而成的TED演講「你對於上癮的所有認知都是錯的」,超過七百萬次點閱,且在紐西蘭與墨西哥的政策討論中產生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