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日本大众文化史(1945-1980)
本书是鹤见俊辅《战争时期日本精神史(1931-1945)》的姊妹篇。在本书最初的两章中,作者论述了日本在被联合国(实为美国)占领之后所受到的各种影响。作者一方面简略介绍了占领军的对日政策,一方面拣选出战前、战后日本那些改变了的与不曾改变的方面进行介绍。作者认为,占领对日本人的风俗、生活习惯、尤其是男女之间的交往方式产生了很大影响。美国政府企图将“全新的正义感”植根于日本民众心中的行动,虽未受到战败国人民的公然抵抗,但作者对此观念“是否真正被日本人民接受感到十分怀疑”。第二章里,作者将这种“正义感”问题集中在战争审判这一个点上进行了论述。“就像面对不可避免的自然灾害一样别无选择地接受了战争审判的事实”(可是)“并非就等于说日本人民接受了审判官所宣扬的正义观。”作者露骨地揭示出了事实。将自己不愿接受却必须接受的事实当做“自然灾害”来被动接受,是日本人的一...
本书是鹤见俊辅《战争时期日本精神史(1931-1945)》的姊妹篇。在本书最初的两章中,作者论述了日本在被联合国(实为美国)占领之后所受到的各种影响。作者一方面简略介绍了占领军的对日政策,一方面拣选出战前、战后日本那些改变了的与不曾改变的方面进行介绍。作者认为,占领对日本人的风俗、生活习惯、尤其是男女之间的交往方式产生了很大影响。美国政府企图将“全新的正义感”植根于日本民众心中的行动,虽未受到战败国人民的公然抵抗,但作者对此观念“是否真正被日本人民接受感到十分怀疑”。第二章里,作者将这种“正义感”问题集中在战争审判这一个点上进行了论述。“就像面对不可避免的自然灾害一样别无选择地接受了战争审判的事实”(可是)“并非就等于说日本人民接受了审判官所宣扬的正义观。”作者露骨地揭示出了事实。将自己不愿接受却必须接受的事实当做“自然灾害”来被动接受,是日本人的一种特性。作者希望展现出日本国民的这样一种暧昧的感情。之后几章,作者深入探讨了战后日本的几种代表性风俗,包括“漫画”“曲艺场”“大河剧”“连续剧小说”“红白歌会”“流行歌曲”等。
鹤见俊辅,1922年生于东京。日本哲学学者。15岁赴美,在哈佛大学学习实用主义。以无政府主义者的嫌疑被逮捕,在拘留所写完论文毕业。后乘坐战时交换船回国,任海军加尔各答武官府文职。战后与丸山真男等人创办《思想的科学》杂志,介绍美国哲学,开展大众文化研究和小组活动等。先后执教于京都大学、东京工业大学、同志社大学。1960年参加反对安保条约改订运动,加入市民组织“无声之声会”。1965年参加“越平联”,参与支援美军逃兵的运动。1970年为反对警察引入校园,辞去同志社大学教授职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