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契文集第七卷

联合创作 · 2023-10-07 23:07

本书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的续篇,论述了中国近代哲学(1840—1949年)的发展历程。这实际上是整个中国哲学史上继先秦和秦汉至明清之际以后的第三个大圆圈。全书除绪论外,分为四章。

中国近代哲学革命在“古今中西”之争的制约下,主要围绕着历史观、认识论、逻辑和方法论问题以及人的自由和理想问题等四个方面展开,既受到西方近现代哲学的影响,又是中国传统哲学的“理气(道器)”之辩、“心物(知行)”之辩、“名实”之辩、“天人”之辩在近代的发展。

西方哲学传到中国来的众多流派中,影响最大的是进化论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前者的输入标志着中国近代哲学革命的开始,即形成了进化论阶段;后者的被接受标志着中国近代哲学革命进入了唯物辩证法阶段。除此之外,还有两种在中国影响较大的西方哲学思潮:实证主义思潮和非理性主义思潮。

宋明时期的“理气(道器)”之辩,首先是关于天道观的问...

本书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的续篇,论述了中国近代哲学(1840—1949年)的发展历程。这实际上是整个中国哲学史上继先秦和秦汉至明清之际以后的第三个大圆圈。全书除绪论外,分为四章。

中国近代哲学革命在“古今中西”之争的制约下,主要围绕着历史观、认识论、逻辑和方法论问题以及人的自由和理想问题等四个方面展开,既受到西方近现代哲学的影响,又是中国传统哲学的“理气(道器)”之辩、“心物(知行)”之辩、“名实”之辩、“天人”之辩在近代的发展。

西方哲学传到中国来的众多流派中,影响最大的是进化论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前者的输入标志着中国近代哲学革命的开始,即形成了进化论阶段;后者的被接受标志着中国近代哲学革命进入了唯物辩证法阶段。除此之外,还有两种在中国影响较大的西方哲学思潮:实证主义思潮和非理性主义思潮。

宋明时期的“理气(道器)”之辩,首先是关于天道观的问题,其次是历史观的问题。这个论争到近代,演变成首先是历史观的问题,然后才是天道观或一般发展观的问题。从龚自珍、魏源至郑观应等,都沿用“道器”范畴来表达他们的变易史观;由此发展到用进化论来解释历史的演变;再进一步发展到唯物史观以及一般的辩证发展观。中国近代哲学的认识论,仍以“心物(知行)”之辩为中心。魏源提出了有近代气息的知行学说,章太炎和孙中山在这一争论中对知行关系的论述都包含有辩证的见解。在这个过程中,历史观和认识论的论争在“心物”之辩上逐渐结合起来,成了中国近代哲学发展的主线,最后由马克思主义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作了总结。“名实”之辩演变到近代主要是逻辑学和方法论上的讨论;“天人”之辩在近代主要是讨论人的自由和理想问题;这两方面的论争,中国近代哲学未能作出系统的总结。历史留下了进一步发展中国近代哲学革命的任务。

冯契(1915-1995),原名冯宝麟,20世纪中国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早年师从金岳霖、冯友兰、汤用彤等。经过一生的沉思,建构了“智慧说”的哲学体系。代表作有“智慧说三篇”(《认识世界和认识自己》、《逻辑思维的辩证法》、《人的自由和真善美》)和“哲学史两种”(《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中国近代哲学的革命进程》)。

浏览 9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