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現代的觀察
「後現代」這樣宣佈在過去至少有個貢獻。它讓人們知道,現代社會不再信任它自己的自我描述的正確性。後現代這個詞或許只是想對現代做出一個另類的、較有變異的描述,而且,這個現代只能以否定方式,將它自己的統一想像成「大敘事」的不可能性。我們可能樂於承認,在社會裡不存在著一個具約束力的對社會之再現。但這應該不會就是終點,反而是一個起點,去反省系統自我觀察與自我描述的形式。自我觀察與自我描述必須在系統本身的一個過程中被提出並執行,這個過程自己又會再度地被觀察與描述。本書相信,我們能說出一些明確的看法;而且,系統理論的工具素材都已經在手上,我們只需將它們應用到「現代的觀察」這個論題上。
魯曼(Niklas Luhmann, 1927-1998),德國知名的社會學家。1927年生於下薩克森邦的呂內堡(Lueneburg)。15歲時受到徵召,在二次大戰期間服役於德國空軍,擔任地勤助手,之後曾受被盟軍所俘住過戰俘營至1945年9月。1946年在佛萊堡(Freiburg)大學就讀法律系,畢業後通過兩次國家考試後服務於行政機關。1961年申請行政人員進修組織課程的獎學金,至美國哈佛大學跟隨派深思(T. Parsons,美國社會學結構功能論大師)做客座研究一年。返德後任教於德國斯拜爾(Speyer)行政高等學校,1967年於明斯特(Muenster)大學先後提出博士論文與教授資格論文。1968年起任教於新成立的畢勒菲德(Bielefeld)新制大學社會系,1993年退休。
1998年11月6日逝世。在社會學上,盧曼一般被視為新結構功能主義的代表...
魯曼(Niklas Luhmann, 1927-1998),德國知名的社會學家。1927年生於下薩克森邦的呂內堡(Lueneburg)。15歲時受到徵召,在二次大戰期間服役於德國空軍,擔任地勤助手,之後曾受被盟軍所俘住過戰俘營至1945年9月。1946年在佛萊堡(Freiburg)大學就讀法律系,畢業後通過兩次國家考試後服務於行政機關。1961年申請行政人員進修組織課程的獎學金,至美國哈佛大學跟隨派深思(T. Parsons,美國社會學結構功能論大師)做客座研究一年。返德後任教於德國斯拜爾(Speyer)行政高等學校,1967年於明斯特(Muenster)大學先後提出博士論文與教授資格論文。1968年起任教於新成立的畢勒菲德(Bielefeld)新制大學社會系,1993年退休。
1998年11月6日逝世。在社會學上,盧曼一般被視為新結構功能主義的代表人物之一。著作繁多,至少有59本專著以及兩百多篇文章。他擅用抽象度極高的概念與文字,而營造出複雜又辯證的理論體系,在1969年著手建立研究計畫時,就定下了30年的期限,並將理論分成三大部份:一是系統理論的「導論」,即1984年出版的《社會系統》一書;二是社會諸不同系統的「各論」,如《社會中的藝術》、《社會中的政治》、《社會中的法律》、《社會中的科學》、《社會中的經濟》等;三是對現代社會之重要功能的整體性分析,即《社會中的社會》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