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小孩
《父後七日》 劉梓潔醞釀10年第一本短篇小說集
同名作品即將改編拍成電影
媒體推薦
如果單身女性的賀爾蒙失調,絕對想不到的是她想要生小孩。劉梓潔〈親愛的小孩〉便是這般景觀。當今社會的觀念開明,婚前性行為、同居不是話題,結婚是給肚子裡的孩子法律保障而已。這讓〈親愛的小孩〉裡三十拉警報的肉食女製造新話題了,她到處捕食男體不是為了性愛,是為了繁殖,被採精的男性只有像培養皿上標籤的英文代號,H、L、N,或排隊中的無政府主義搖滾青年與峇里島沙灘男孩們。可是,肉食女的驗孕棒像是沒中的刮刮樂處處被丟棄,看見小孩像看見純淨的神,顯然劉梓潔卯起來認真地想,一個現代女性生育的目的,應該有更深刻意義:求子若渴,是思索「單身女性」或「單親媽媽」得建立在男性的對應位置,還是填滿寂寞,或複製另一個自我,抑或是獲得純粹的新生喜樂?無論是不是答案,都會催促讀者反覆咀嚼〈親愛的小孩〉...
《父後七日》 劉梓潔醞釀10年第一本短篇小說集
同名作品即將改編拍成電影
媒體推薦
如果單身女性的賀爾蒙失調,絕對想不到的是她想要生小孩。劉梓潔〈親愛的小孩〉便是這般景觀。當今社會的觀念開明,婚前性行為、同居不是話題,結婚是給肚子裡的孩子法律保障而已。這讓〈親愛的小孩〉裡三十拉警報的肉食女製造新話題了,她到處捕食男體不是為了性愛,是為了繁殖,被採精的男性只有像培養皿上標籤的英文代號,H、L、N,或排隊中的無政府主義搖滾青年與峇里島沙灘男孩們。可是,肉食女的驗孕棒像是沒中的刮刮樂處處被丟棄,看見小孩像看見純淨的神,顯然劉梓潔卯起來認真地想,一個現代女性生育的目的,應該有更深刻意義:求子若渴,是思索「單身女性」或「單親媽媽」得建立在男性的對應位置,還是填滿寂寞,或複製另一個自我,抑或是獲得純粹的新生喜樂?無論是不是答案,都會催促讀者反覆咀嚼〈親愛的小孩〉。-甘耀明
劉梓潔是那種會講故事的天賦型作者。她有種獨特的敘述風格,夾雜著不時跳出來的比喻——俐落、犀利,驚喜連連。讀她的短篇小說像是看底線抽球功力一流的網球選手打球,一拍接著一拍,穩健而有節奏。眼看就要天長地久了,忽然一個反手變化球,在對手措手不及的回應中,上網得分。就這樣,不管題材是不是你的菜,一次又一次吸引你讀完了故事,進入了那個世界。-侯文詠
劉梓潔,屬於二十一世紀台灣女性的聲音。她說故事時,抽掉了太多不必要的交代,而且也略過許多過場的敘述。她說話的語氣代表高度自信,被動、被解釋、被填補意義的女性身份,在她筆下已經一去不復返。她的故事都是一個場景一個場景銜接起來,也是一個鏡頭一個鏡頭不斷移動。女人的故事,或者男女的故事,就從這裡從頭說起。-陳芳明
我覺得〈搞不定〉這篇小說是雙向的,一篇小說難得可以照顧到兩個觀點,它雖然在寫老K,但其實是在寫其他女人,我很少看到小說把人物寫得這麼鮮活。為什麼老K搞不定所有女人?因為那些女人都不知道自己要什麼。人物塑造幾乎就像白先勇在勾勒「金大班」一樣,而且它「舊題材新寫」,在愛情小說上,終於看到有一篇在人性諷刺的部分,能寫出〈傾城之戀〉的深度,卻也能跳脫那一套上海海派的調情。問題是很多人學到張愛玲的神髓,卻抓不到她的狠,可是這篇作品卻有那股狠勁。-郭強生
劉梓潔
一九八○年生,彰化人。台灣師大社教系新聞組畢業,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肄業。曾任《誠品好讀》編輯、琉璃工房文案、中國時報開卷週報記者。二○○三年,她以〈失明〉獲得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二○○六年又以〈父後七日〉榮獲林榮三文學獎散文首獎,二○一○年她並親自擔任編導,將這篇作品改編搬上大銀幕,同年贏得台北電影節最佳編劇與金馬獎最佳改編劇本。著有散文集《父後七日》、《此時此地》。現為專職作家、編劇,兼職瑜伽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