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识义理论争集
民国时期,随着法相唯识学的复兴,产生了围绕唯识义理的几场大争论,本书集中展示的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五场争论:
1. 法相唯识二宗辨:欧阳竟无大师判法相与唯识为二宗;太虚大师论法相必宗唯识;印顺法师论唯识必是法相的,法相不必宗唯识。
2. 相宗新旧两译辨:1931年梅光羲发表《相宗新旧两译不同论》一文,太虚法师随即提出批评,而守培法师对梅光羲文和太虚法师文都提出了批评。另收正果法师一文。
3. 见相同种别种辨:1923年景昌极发表《见相别种辨》一文,取安慧之说,主张见分与相分同种;此后,唐大圆与景昌极反复辩论,太虚大师亦对景昌极文予以驳难。
4. 《起信论》与唯识:欧阳竟无师生等据唯识义判《大乘起信论》为中土人士伪撰;太虚大师“乃从《成唯识论》寻得此论立说之依据点”,以唯识释《起信论》。
5. 唯识与佛法:1922年南京支那内学院开学时,在开讲《成唯识论》...
民国时期,随着法相唯识学的复兴,产生了围绕唯识义理的几场大争论,本书集中展示的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五场争论:
1. 法相唯识二宗辨:欧阳竟无大师判法相与唯识为二宗;太虚大师论法相必宗唯识;印顺法师论唯识必是法相的,法相不必宗唯识。
2. 相宗新旧两译辨:1931年梅光羲发表《相宗新旧两译不同论》一文,太虚法师随即提出批评,而守培法师对梅光羲文和太虚法师文都提出了批评。另收正果法师一文。
3. 见相同种别种辨:1923年景昌极发表《见相别种辨》一文,取安慧之说,主张见分与相分同种;此后,唐大圆与景昌极反复辩论,太虚大师亦对景昌极文予以驳难。
4. 《起信论》与唯识:欧阳竟无师生等据唯识义判《大乘起信论》为中土人士伪撰;太虚大师“乃从《成唯识论》寻得此论立说之依据点”,以唯识释《起信论》。
5. 唯识与佛法:1922年南京支那内学院开学时,在开讲《成唯识论》之前,欧阳竟无大师先以十义作《唯识抉择谈》(聂耦庚记录,吕澂校订;文中黑体字为欧阳竟无所撰原稿);太虚大师认为“然以之专谈唯识一宗,虽无不可,而置之佛法总聚中,则犹须为抉择之抉择焉”,故作《佛法总抉择谈》。
本书的作者有:欧阳竟无、太虚大师、印顺法师、梅光羲、守培法师、景昌极、唐大圆、王恩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