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原

联合创作 · 2023-09-30 12:53

《荒原》主要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西方普遍悲观失望的情绪和精神的贫困以及宗教信仰的淡薄而导致西方文明的衰微。诗人笔下的“荒原”满目荒凉:土地龟裂,石块发红,树木枯萎,而荒原人精神恍惚,死气沉沉。上帝上人、人与人之间失去了爱的联系。他们相互隔膜,难以交流思想感情,虽然不乏动物式的性爱。他们处于外部世界荒芜、内心世界空虚的荒废境地。“荒原”的荒是水荒,然而只听雷声响,不见雨下来,更增添了人们内心的焦急。雨水成了荒原的第一需求,诗人通过雷声暗示了只有精神甘露(皈依宗教,信仰上帝)才能使荒原人得救。

诗人利用神话传说,作为对现实生活观照,在《荒原》里没有完整的叙述,而是通过迂回曲折的隐喻,影射西方现代文明的堕落和精神生活的枯竭,这就增加了对这些典故不太熟悉的读者的解读困难,也是诗人自己承认的晦涩。当然利用神话建立人类不分时间空间的宇宙意识,随意地对现代荒原上...

《荒原》主要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西方普遍悲观失望的情绪和精神的贫困以及宗教信仰的淡薄而导致西方文明的衰微。诗人笔下的“荒原”满目荒凉:土地龟裂,石块发红,树木枯萎,而荒原人精神恍惚,死气沉沉。上帝上人、人与人之间失去了爱的联系。他们相互隔膜,难以交流思想感情,虽然不乏动物式的性爱。他们处于外部世界荒芜、内心世界空虚的荒废境地。“荒原”的荒是水荒,然而只听雷声响,不见雨下来,更增添了人们内心的焦急。雨水成了荒原的第一需求,诗人通过雷声暗示了只有精神甘露(皈依宗教,信仰上帝)才能使荒原人得救。

诗人利用神话传说,作为对现实生活观照,在《荒原》里没有完整的叙述,而是通过迂回曲折的隐喻,影射西方现代文明的堕落和精神生活的枯竭,这就增加了对这些典故不太熟悉的读者的解读困难,也是诗人自己承认的晦涩。当然利用神话建立人类不分时间空间的宇宙意识,随意地对现代荒原上的人物和情景作各种比较的对照,这种手法并非T.S.艾略特独具,詹姆斯·乔伊斯和叶芝等现代派作家也是这样创作的。利用神话激发创作想像是现代作家常有的事。

托•斯•艾略特(T.S.Eliot,1888-1965),诗人、剧作家和文学批评家,诗歌现代派运动领袖。

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的圣路易斯。一九二二年发表的《荒原》为他赢得了国际声誉,被评论界看作是二十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一部诗作,至今仍被认为是英美现代诗歌的里程碑。

一九二七年,艾略特加入英国国籍。一九四三年结集出版的《四首四重奏》使他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并确立了当时在世的最伟大英语诗人和作家的地位。

晚年致力于诗剧创作,一九六五年艾略特在伦敦逝世。

浏览 3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