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变革的棱镜 : 20世纪80
《社会变革的棱镜:20世纪80-90年代北京摇滚乐研究》尝试回到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语境当中,重审20世纪80-90年代北京摇滚乐的发生与发展。通常认为,这一时期摇滚乐主要的特征是反叛性、宣泄性,是隅居在主流文化之外的异质性。实际上,以上特征仅仅是它与主流话语、外来文化、市场思路等对话过程中被摘取和高光显示的标签,而这种标签化的观念倾向源自与国际双重“后革命”氛围之间的错位。
《社会变革的棱镜:20世纪80-90年代北京摇滚乐研究》试图将其放置在正发生着巨大变革的社会环境当中,探讨北京摇滚乐对于时代的回应,以及由此呈现出的从社会功能到审美品格再到产业态势兰个层次的更新变化。主要包括文化艺术社会功能层面上,新场域的诞生及其对社会结构的粘合与稳定:审美品格层面上,文化的融合与感官的解放;以及产业价值层面上对于艺术生态的探索。
本书尝试重审80-90年代北京...
《社会变革的棱镜:20世纪80-90年代北京摇滚乐研究》尝试回到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语境当中,重审20世纪80-90年代北京摇滚乐的发生与发展。通常认为,这一时期摇滚乐主要的特征是反叛性、宣泄性,是隅居在主流文化之外的异质性。实际上,以上特征仅仅是它与主流话语、外来文化、市场思路等对话过程中被摘取和高光显示的标签,而这种标签化的观念倾向源自与国际双重“后革命”氛围之间的错位。
《社会变革的棱镜:20世纪80-90年代北京摇滚乐研究》试图将其放置在正发生着巨大变革的社会环境当中,探讨北京摇滚乐对于时代的回应,以及由此呈现出的从社会功能到审美品格再到产业态势兰个层次的更新变化。主要包括文化艺术社会功能层面上,新场域的诞生及其对社会结构的粘合与稳定:审美品格层面上,文化的融合与感官的解放;以及产业价值层面上对于艺术生态的探索。
本书尝试重审80-90年代北京地区摇滚乐常常被讲述和探讨的“颠覆性”。认为其时的北京摇滚乐诞生于社会结构正在发生整体性变革的时期,从国内到全球的双重后革命语境赋予它表面上的激烈和不妥协。然而以北京地区为代表,深入分析中国摇滚的艺术形态、创作群体、传播方式及生产体系,就会发现它其实深深裹挟在社会主流思潮之内,融合化生了多种社会文化元素,接纳吸收了在社会变革之时被溢出结构之外的边缘族群,并在此基础上完成了中国摇滚乐及其社会子场域的生成。
张慧喆,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讲师,北京大学艺术学博士,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访问学者。主要从事艺术学理论、艺术社会学、大众文化等方面的研究和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