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88
1688年,「現代」剛破曉,在異域和異域之間,人類所經驗的「世界」仍是多數,但一個「全球社區」已開始展開、成形。地球轉動,陽光從藍灰色的太平洋出發,移向日本和呂宋島的海岸,照見北京城西郊牛街的清真寺;隔著大洋,在美洲大陸,不少歐洲人正夢想著新的夢。
作者自述,他在對歐洲與中國關係史的「正規」研究中,偶然遇見了書中的故事,從一個意外發現找到另一個驚奇,遂如此這般放任自己漂流於那一年自東徂西的世界。他說,本來也不一定非是1688不可,但希臘浪人康斯坦丁.法爾孔在暹邏宮廷被處死,康熙皇帝手下大將施琅遣人前往馬達拉斯,使1688成為無可避免的選擇。
先別問這一切隱含了什麼。這是一名博通東西古今的歷史學者回顧「現代」的黎明,所發出的浩歎,詩的浩歎。若問「意義」,也許在於:史學家作為一個人的思緒,廣闊的視野,歷史敘述的樂趣,以及一次迴腸盪氣的機會。
魏而思(John E. Wills, Jr.),美國南加州大學歷史教授,專攻東西文化交流史。所著《胡椒、槍炮、戰地談判:1662-1681荷蘭東印度公司和中國》是這個領域的重要著作。《名山》(Mountain of Fame: Portraits in Chinese History)是他另一本以一般讀者為對象的名著。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