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长与大尉

联合创作 · 2023-10-08 10:42

我无法用语言来准确形容我对《船长与大尉》的热爱:迷人的书,神奇的书,扣人心弦的书,激动人心的书……有人说《船长与大尉》接近通俗文学,不能算是经典。请问什么是经典?一本书经过漫长的岁月,一直有人阅读,反复地阅读,一直念念不忘,一直铭记心头,看见有人谈论就像遇到知音一样兴奋……这样的书,就是经典。一本书是不是经典不是所谓评论家信口说说所能界定的,而是由千千万万普通读者用时间和心灵来界定的。《船长与大尉》绝对是普通读者心目中的超级经典。

70年代中期,我借到了一本限时归还的破破烂烂没头没尾的书,在书脊上模模糊糊地辨认出--“船长与大尉 上”。我匆匆地看完,匆匆地还掉,不知故事的开始,更不知故事的结局,好几天心里不好受。书里诗一般的语言,梦一般的少年恋情,萨尼亚和卡佳的未来,船长失踪的秘密,从此萦绕在心里放不下,一直到80年代初得到再版的《船长与大尉》才算了...

我无法用语言来准确形容我对《船长与大尉》的热爱:迷人的书,神奇的书,扣人心弦的书,激动人心的书……有人说《船长与大尉》接近通俗文学,不能算是经典。请问什么是经典?一本书经过漫长的岁月,一直有人阅读,反复地阅读,一直念念不忘,一直铭记心头,看见有人谈论就像遇到知音一样兴奋……这样的书,就是经典。一本书是不是经典不是所谓评论家信口说说所能界定的,而是由千千万万普通读者用时间和心灵来界定的。《船长与大尉》绝对是普通读者心目中的超级经典。

70年代中期,我借到了一本限时归还的破破烂烂没头没尾的书,在书脊上模模糊糊地辨认出--“船长与大尉 上”。我匆匆地看完,匆匆地还掉,不知故事的开始,更不知故事的结局,好几天心里不好受。书里诗一般的语言,梦一般的少年恋情,萨尼亚和卡佳的未来,船长失踪的秘密,从此萦绕在心里放不下,一直到80年代初得到再版的《船长与大尉》才算了结。在我当年匆匆读这本“破”书的时候,并不了解这本书曾经塑造了六十年代中国读书青年的灵魂。

关于《船长与大尉》的故事情节,我想经过几次再版已经深入人心,这里就不再多说了。这本书为什么会如此受到中国读者发至内心的喜爱,我以为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1,作者没有刻意地伪善地宣传某种特定的意 识形态,而是通过塔塔林诺夫船长去北极探险和萨尼亚抗击侵略者、寻找船长失踪秘密这样动人的故事来打动人心,通过故事揭示书中人物的高贵品格,自然而然地宣扬了俄罗斯民族开疆拓土坚韧不拔的精神,这在某种程度上颠覆了苏联小说一向给人的夸张矫 饰的刻板印象。

2,有人说,浪漫和冒险是文学永恒的主题,也是吸引读者的不二法门。《船长与大尉》巧妙地把浪漫元素和冒险元素揉合在一起,最大限度地迎合了读者的阅读期待:萨尼亚的成长经历、种种奇遇,他和卡佳的爱情,他的朋友与敌人,冒险寻找船长下落的过程,加上战火、围困、分离、重逢,曲折惊险而又合乎逻辑,悬念丛生而又自然贴切,把浪漫的爱情故事融进紧张刺激的冒险情节中,让读者心有戚戚,欲罢不能。

3,《船长与大尉》书写了理想状态的爱情,满足了读者尤其是六七十年代中国青年读者对爱情的集体想象,满足了他们潜意识里对纯洁的坚贞的浪漫的温馨的爱情之极度渴望。卡佳在战火中的列宁格勒呼唤爱人的那段话不知铭刻在多少人的记忆深处:“愿我的爱情拯救你!愿我的希望保佑你!让爱情和希望飞到你的身旁,看看你的眼睛,把生命呼入你那僵硬的嘴唇里!把脸紧贴在你腿上沾满了血污的绷带上。告诉你:这是我,是你的卡佳!无论你是在天涯,还是在海角,我都要来到你身旁。不论你发生了什么意外,我都要和你相守在一起。谁要是帮助了你支持过你,给你水喝,喂你饭吃,那她也就是我――是你的卡佳。如果死神降临到你的头上,你再没有力量来和死神搏斗,这时在你的心中哪怕只有最后的一滴点儿最微小的力量――那也就是我,我一定要把你救活。” 这样真挚刻骨的爱情,恐怕已很难为现今我国的“情下中农”们所理解了,不过在当年……不提也罢。

4, 《船长与大尉》宣传了积极、健康、向上的价值观,类似“奋斗,探求,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之类的警句比比皆是,很能达到别致的励志作用。这种通过艺术手段深入人心的激励比今天一个典 型明天一个模 范的口号式激励更有效果,也更持续,甚至贯穿一个人一生的奋斗探求道路。

5,前文我曾说《叶尔绍夫兄弟》有一种“社 会主义小资情调”,《船长与大尉》正好相反,跟社 会主义似乎没什么关系,而是通篇洋溢着旧沙皇俄国式的小资情调,粘贴在社 会主义苏联的背景里,既格格不入,又丝丝入扣,形成一种奇妙的效果,令人印象深刻。整部书的语言优美流畅,很容易联想起想起久违的白银时代作品的优雅气息,但又没有白银时代小说的阴暗感,而是充斥明朗、乐观和进取的色彩,还有庄严的美感。

总之,这是一本奇特的书,跟其他苏联小说并不相类,能得到读者如此的认可,一定有其独到之处。

就我个人而言,喜欢《船长与大尉》的上半部甚于下半部,这是有原因的。卡维林在1938年开始创作《船长与大尉》,1944年完成。当卡维林构思这部小说的时候,绝对想不到三年后会发生惨烈的战争,连斯大林临到了战前都想不到,何况他一个小小作家。战争的爆发完全打乱了卡维林原本的腹稿,结果就是最后的完成稿跟原先下半部的构思截然不同,这也造成战前写好的部分和战时完成的部分,风格并不一致。

据说文革前曾经放映过改编自《船长与大尉》的苏联电影《两个探险家》,而因为这部电影给小说增加了数不清的读者。这引起我强烈的好奇,我想在当今发达的网络时代,什么事都可能发生,小说既然早就看到了,电影还会远吗?

至于从没读过《船长与大尉》的年轻朋友,就算你不喜欢苏联文学也好,对苏联文学有偏见也罢,不妨先读几页,保证你手不释卷流连忘返,不信就试试……

(《船长与大尉》,于光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外国文学出版社,1982,2002)

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books/1/98463.shtml

卡维林(1902年生)是苏联著名的老作家。他的作品的特色是故事曲折,情节动人。他笔下的人物以学者、作家等知识分子居多。《船长与大尉》中描写的是苏联空军大尉萨尼亚历尽艰险,寻找失踪多年的北极探险船和船长的故事。卡维林的主要作品还有长篇小说《如愿以偿》、《一本打开的书》、《在镜子面前》等。(录自原书勒口)

浏览 2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