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学
学习民俗学知识和理论的经典教材。理论框架严谨,民俗资料丰赡,各类民俗事象的内部发展规律与逻辑联系的分析观点与资料紧密结合。选配了一百多幅民俗图表;并附索引。惟一被日本、韩国翻译出版的高等院校中国民俗学教学参考用书。
本书分上下两编,共十章。上编四章,第一章描述了民俗学的概念、范围和这一学科所承担的任务。第二章探讨了民俗的基本特征和分类。了解它对识别民俗事象,调查与研究是十分有益的。第三章论述了民俗的社会功能和民俗学与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语言学、宗教学、民间文艺学及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从这种横向的联系比较中,读者可更准确地了解民俗学的性质和民俗的文化史价值。第四章讨论了民俗学方法论的诸问题。方法论与基本研究方法及研究程序和技术;介绍了田野作业,历史研究法与比较研究法的具体运用。本来在上编中还应有一章“民俗学发展史”,因考虑到它并非民俗学基础理论,作...
学习民俗学知识和理论的经典教材。理论框架严谨,民俗资料丰赡,各类民俗事象的内部发展规律与逻辑联系的分析观点与资料紧密结合。选配了一百多幅民俗图表;并附索引。惟一被日本、韩国翻译出版的高等院校中国民俗学教学参考用书。
本书分上下两编,共十章。上编四章,第一章描述了民俗学的概念、范围和这一学科所承担的任务。第二章探讨了民俗的基本特征和分类。了解它对识别民俗事象,调查与研究是十分有益的。第三章论述了民俗的社会功能和民俗学与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语言学、宗教学、民间文艺学及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从这种横向的联系比较中,读者可更准确地了解民俗学的性质和民俗的文化史价值。第四章讨论了民俗学方法论的诸问题。方法论与基本研究方法及研究程序和技术;介绍了田野作业,历史研究法与比较研究法的具体运用。本来在上编中还应有一章“民俗学发展史”,因考虑到它并非民俗学基础理论,作为史将来由民俗学史家去研究,所以放弃了写作。
下编六章,分类介绍了物质民俗(居住、饮食、服饰、生产、交通等民俗)、社会民俗(家族、亲族、村落、民间组织、岁时、人生仪礼等民俗)、精神民俗(巫术、宗教、信仰、禁忌、民间文学、游艺竞技等民俗)的形成、发展、演变规律及各类民俗的表现特征。从介绍中读者可以看到,描述某一类民俗事象,既有实践问题,又有理论问题,宏观与微观是密切联系的。
陶立璠教授:1938年生,甘肃省兰州市人。1966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任:
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会长、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中国民俗》网站主持、中央民族大学民俗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民间文化抢救工程专家委员会委员、《大辞海》编委。专业方向:
中国民俗学基础理论、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主要著作:
《民族民间文学基础理论》(1985)、《民俗学概论》(1987)、《神秘新奇的世界——民族民俗审美谈》(1997)。《民俗学概论》被翻译成日文和韩国文出版。与他人合作完成民俗学和民间文学著作20多种,论文多篇,主编大型民俗志丛书《中国民俗大系》(3l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