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现实”缠斗

联合创作 · 2023-10-09 12:05

本书收录于“北京·当代中国史读书会”推出的“20世纪中国文学经典新解读丛书”,是读书会成员何浩近十年来与读书会同仁共同研读“社会史视野下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初步成果,也是读书会同仁共同努力探索当代中国史的初步成果。为了能够对革命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经验展开充分的辨析和呈现,作者对周立 波、柳青、赵树理、李凖等《讲话》以来的重要作家的若干代表作品进行了细致耐心的读解。本书并非直接聚焦于常见的对革命现实主义诸多命题的讨论,而是尝试尽量回到对革命现实主义创作经验本身的动态构造的体察之中,回到文学与现实“绞合”的时刻和过程里,尽力紧贴其从有到无、又从无到有的生成的每一瞬,体察形塑和规定了我们今天的历史世界之形成与无可形成。本书所指的与“现实”缠斗,大致即指革命现实主义的这一特质。

吴晓东(北京大学):“新解读”研究路径,重新检视了一系列事关中国革命、社会现实、文...

本书收录于“北京·当代中国史读书会”推出的“20世纪中国文学经典新解读丛书”,是读书会成员何浩近十年来与读书会同仁共同研读“社会史视野下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初步成果,也是读书会同仁共同努力探索当代中国史的初步成果。为了能够对革命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经验展开充分的辨析和呈现,作者对周立 波、柳青、赵树理、李凖等《讲话》以来的重要作家的若干代表作品进行了细致耐心的读解。本书并非直接聚焦于常见的对革命现实主义诸多命题的讨论,而是尝试尽量回到对革命现实主义创作经验本身的动态构造的体察之中,回到文学与现实“绞合”的时刻和过程里,尽力紧贴其从有到无、又从无到有的生成的每一瞬,体察形塑和规定了我们今天的历史世界之形成与无可形成。本书所指的与“现实”缠斗,大致即指革命现实主义的这一特质。

吴晓东(北京大学):“新解读”研究路径,重新检视了一系列事关中国革命、社会现实、文学与政治、文学与历史等重大议题,卓有成效地建构出“文学”“历史”“社会”三维坐标彼此参证的动态认识,充分释放了文学性本身的潜能,给文学研究带来了久违的活力。

薛毅(上海师范大学):“新解读 ”尝试一种全新的解读文学的方式——把文学与社会发展史高度结合起来,从中探寻被以往忽略和遮蔽的文学活力和可能性,一方面深化我们对文学作品和文学作品所关联的文学观念、作家经验的理解,一方面深化我们对文学所根植与对话的历史展开、社会存在的理解。

铃木将久(东京大学):“新解读”是北京·当代中国史读书会经过认真扎实的长期工作打造出来的新的文学研究范式。他们通过阅读大量的多维度的历史材料,通过认真捕捉历史深处的多层面脉动,通过揭示与历史深处脉动有深切赋形、对话关系的文学作品所蕴含的多方面力量,使我们不仅得以深入认识相关文学经验,而且为我们深度认知有关历史提供着关键契机。

倪伟(复旦大学):“新解读”代表了一种正在形成中的新的文学研究范式,它在更广阔的社会史视野中考察文学的生产与接受,打破了文学内外的人为阻断,将现实关怀、历史考辨与美学分析融贯为一,从而在知识、思想与审美的辩证综合中展现了文学研究独有的魅力。

姜涛(北京大学):一个富于理想主义气质的学术群体,十余年间持续不懈地深耕努力,不仅以“新解读”激活了文学研究的新可能,同时也是在纵深的历史脉络和丰富的社会肌理中探索打开“中国问题”的新路径。

何浩: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北京·当代中国史读书会成员。主要研究中国现当代革命史、文学史、思想史。近期发表《“搅动”—“调治”:(暴风骤雨)的观念前提和展开路径》《〈讲话〉的挑战与“社会”的生成——从〈暴风骤雨)和〈种谷记〉座谈会说起》等论文。

浏览 6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