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為何造反

联合创作 · 2023-10-05 19:13

《人們為何造反》創作於1960年代末期,旨在系統化地透過「以人為中心的方式」,理解政治抗爭和叛亂的根源。作者泰德‧羅伯特‧格爾著眼於大規模的抗爭運動,如:美國反對種族歧視的黑人民權運動,與反對干涉越南的反戰運動,意在幫助我們理解後來社會內部暴力衝突的風潮。泰德將「相對剝奪感」定義為「行為主體的價值期望,與其價值實現力之間的一種感知性差異」,並以之作為分析政治暴力的起點和工具。其論點在政治衝突研究領域間,引起巨大反響。

為了從宏觀上和具體案例中來理解抗爭和叛亂,泰德分析了三項總體因素:第一項是公眾不滿(相對剝奪感)及對其原因的分析;第二項則是人們關於政治行動合理性和功利性的辯護理由或觀念;第三項是不滿人群的行動能力(即他們所組織的形式),與既有政權壓制或疏導他們怨憤的能力之間的平衡情況。並以具體事件做為案例對應於此研究模型中,進行詳盡的分析,力求將理論...

《人們為何造反》創作於1960年代末期,旨在系統化地透過「以人為中心的方式」,理解政治抗爭和叛亂的根源。作者泰德‧羅伯特‧格爾著眼於大規模的抗爭運動,如:美國反對種族歧視的黑人民權運動,與反對干涉越南的反戰運動,意在幫助我們理解後來社會內部暴力衝突的風潮。泰德將「相對剝奪感」定義為「行為主體的價值期望,與其價值實現力之間的一種感知性差異」,並以之作為分析政治暴力的起點和工具。其論點在政治衝突研究領域間,引起巨大反響。

為了從宏觀上和具體案例中來理解抗爭和叛亂,泰德分析了三項總體因素:第一項是公眾不滿(相對剝奪感)及對其原因的分析;第二項則是人們關於政治行動合理性和功利性的辯護理由或觀念;第三項是不滿人群的行動能力(即他們所組織的形式),與既有政權壓制或疏導他們怨憤的能力之間的平衡情況。並以具體事件做為案例對應於此研究模型中,進行詳盡的分析,力求將理論模型修正至完備。

一直以來,《人們為何造反》都被視為經典作,已被翻譯成德語、西班牙語、俄語、泰語和阿拉伯語、中文等六種語言。而這類衝突分析的終極目的,都是為了讓我們所有人(包括政治行動者、決策者和學者)理解:如何建立更加公正、和平的社會。

泰德‧羅伯特‧格爾(Ted Robert Gurr)

美國馬里蘭大學的傑出教授、榮休教授,同時也是該校國際發展和衝突管理研究中心「保護少數族群計畫」的創始主任。

著有:《人們為何造反》、Violence In America、Handbook of political conflict: Theory and research、Peoples Versus States: Minorities at Risk in the New Century ...等學術著作。

譯者簡介

馮威

現為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南亞地區研究、政治學理論。

先後多次前往印度進行田野調查,曾任印度新德里中國研究所、印度尼赫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社會系統研究中心訪問學者。

浏览 1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