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1-5)文字编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1-5):文字编》共八支简,内容由《鬼神之明》和《融师有成氏》两篇合成。前篇《鬼神之明》的结束语舆后篇《融师有成氏》的首句同在第五简上,篇间由墨節划分。举世瞩目的上海博物馆藏故国楚竹书,是近百年来所发现的战国简牍中数量最大、内容极为丰富的文物史料。数年前,在香港文物市场被发现,由上海博物馆抢救回归。经中国科学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高精度测试,竹简年代属战国后期,被学术界公认为国之重宝,具有震撼性的考古发现。这批竹简总八十余种,包括原存书题二十余篇,全部是秦始皇焚书坑儒之前原始的战国古籍,内容涉及历史、哲学、宗教、文学、音乐、语言文字、军事等,是极为珍贵的佚书,其文献价值极高,是各个文化研究领域不可或缺的资料。这次刊出的竹书中完残简约一千二百余枚,字数达三万五千余字,集众多战国书手墨迹,风格端雅秀美,行款疏密得宜,亦当在中国书法史...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1-5):文字编》共八支简,内容由《鬼神之明》和《融师有成氏》两篇合成。前篇《鬼神之明》的结束语舆后篇《融师有成氏》的首句同在第五简上,篇间由墨節划分。举世瞩目的上海博物馆藏故国楚竹书,是近百年来所发现的战国简牍中数量最大、内容极为丰富的文物史料。数年前,在香港文物市场被发现,由上海博物馆抢救回归。经中国科学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高精度测试,竹简年代属战国后期,被学术界公认为国之重宝,具有震撼性的考古发现。这批竹简总八十余种,包括原存书题二十余篇,全部是秦始皇焚书坑儒之前原始的战国古籍,内容涉及历史、哲学、宗教、文学、音乐、语言文字、军事等,是极为珍贵的佚书,其文献价值极高,是各个文化研究领域不可或缺的资料。这次刊出的竹书中完残简约一千二百余枚,字数达三万五千余字,集众多战国书手墨迹,风格端雅秀美,行款疏密得宜,亦当在中国书法史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李守奎,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1962年出生于河北省阳原县。1990年考入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先后师从刘禾先生,王凤阳先生、阎玉山先生学习训诂学,汉字学、音韵学,1993年获硕士学位,同年开始在吉林大学中文系任教。1994年考入吉林大学古籍所,先后师从姚孝遂先生和吴振武先生学习古文字,1997年获博士学位。2005年,被遴选为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
多年致力于古文字考释和汉字理论的研究。至今为止,在《江汉考古》,《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古文字研究》、《简帛研究》等学术出版物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楚文字编》一部,古籍整理《尸子译注》和《法言译注》两部,其中《楚文字编》2004年获吉林省政府第六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教育部第四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等多种奖项。
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
李守奎,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1962年出生于河北省阳原县。1990年考入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先后师从刘禾先生,王凤阳先生、阎玉山先生学习训诂学,汉字学、音韵学,1993年获硕士学位,同年开始在吉林大学中文系任教。1994年考入吉林大学古籍所,先后师从姚孝遂先生和吴振武先生学习古文字,1997年获博士学位。2005年,被遴选为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
多年致力于古文字考释和汉字理论的研究。至今为止,在《江汉考古》,《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古文字研究》、《简帛研究》等学术出版物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楚文字编》一部,古籍整理《尸子译注》和《法言译注》两部,其中《楚文字编》2004年获吉林省政府第六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教育部第四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等多种奖项。
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项目等课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