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书

联合创作 · 2023-10-08 14:40

《梁书》,唐朝人姚思廉著,纪传体记载南朝梁朝史。书成于贞观十年(636年),共56卷。姚思廉之父姚察在隋时有旧稿,大业二年(606年)姚察死,嘱其子思廉续书,贞观三年(629年)思廉奉命修史,房玄龄和魏徵为总监修,并采谢昊、顾野王诸家旧作,贞观十年(636年)书成。《梁书》纪六卷、列传五十卷,无表、无志,有二十六卷卷末论赞称“陈吏部尚书姚察曰”。另在列传中新创《止足列传》,记述功成身退的士大夫的事迹。上自502年梁武帝萧衍称帝,止于557年陈霸先灭梁。

姚察(533—606),字伯审, 南朝吴兴武康(今浙江杭州西北)人, 南朝历 史学家,先后在梁、陈、隋三朝做官,参与修史工作。他在陈朝时,开始撰梁、陈二史,未成。隋文帝 开皇九年(589年),他又奉诏继续撰梁、陈二史。据说,姚察“博极坟素,尤善人物,至于姓氏所起,枝叶所分,官职姻聚,兴衰高下,举而论之,无所遗失。”在 门阀风气很盛的南北朝时期,史学家的这种学识和修养无疑是很重要的。然而,姚察终于未能完成梁、陈二史,就在隋炀帝大业二年(606年)去世了。临终之前,他告诫儿子思廉一定要“续成其志”。

姚思廉(557~637年),字简之,本名简, 以字行,雍州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父 姚察,在梁朝以文才著称。陈时任吏部尚书,领大著作。陈灭后入隋,任 秘书丞, 隋文帝杨坚命他继续修撰早已着手的梁、陈两代历史。史称其“学兼 儒史,见重于三代”。大业二年(606...

姚察(533—606),字伯审, 南朝吴兴武康(今浙江杭州西北)人, 南朝历 史学家,先后在梁、陈、隋三朝做官,参与修史工作。他在陈朝时,开始撰梁、陈二史,未成。隋文帝 开皇九年(589年),他又奉诏继续撰梁、陈二史。据说,姚察“博极坟素,尤善人物,至于姓氏所起,枝叶所分,官职姻聚,兴衰高下,举而论之,无所遗失。”在 门阀风气很盛的南北朝时期,史学家的这种学识和修养无疑是很重要的。然而,姚察终于未能完成梁、陈二史,就在隋炀帝大业二年(606年)去世了。临终之前,他告诫儿子思廉一定要“续成其志”。

姚思廉(557~637年),字简之,本名简, 以字行,雍州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父 姚察,在梁朝以文才著称。陈时任吏部尚书,领大著作。陈灭后入隋,任 秘书丞, 隋文帝杨坚命他继续修撰早已着手的梁、陈两代历史。史称其“学兼 儒史,见重于三代”。大业二年(606年)姚察死,遗嘱思廉继续完成这两部史书。 贞观初, 姚思廉任 著作郎、 弘文馆学士。后官至 散骑常侍。 姚思廉继承了父亲遗志,为父亲守丧期满,即上表陈述父亲遗愿,请求继续修撰 二史。隋炀帝下诏准许后,他一直在为此努力工作。唐太宗贞观三年(629年),他又受诏同 秘书监魏征同撰梁、陈二史。在父亲遗稿的基础上,他进一步采择谢昊、 顾野王诸家旧作,经编纂校注,于贞观九年(635年)修成《梁书》《 陈书》。这两部史书的总论为监修魏征所作,其余部分都是姚氏父子几十年心血的结晶。书中有二十六卷梁朝前期人物列传的卷末论赞称“陈吏部尚书姚察曰”云云,可以推想,这些部分是 姚察的原稿。姚思廉受唐太宗诏撰《梁书》时,已年过七旬。太宗命 秘书监 魏徵主持梁、陈、齐、周、隋五史的修撰,并参预撰写论赞,所以卷六敬帝纪后总论梁朝一代兴亡的论赞署名“史臣 郑国公魏征”。

浏览 1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