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观念论的终结 : 谢林晚期哲

联合创作 · 2023-09-12 07:46

《德国观念论的终结——谢林晚期哲学研究》初版于1955年,是瓦尔特•舒尔茨的教职论文。在本书中,舒尔茨对谢林晚期哲学进行了细致的研究,他认为晚年谢林对于理性与绝对者的关系进行了更彻底的也更艰涩的思辨,谢林晚期哲学绝非一种基督教哲学,而是纯粹的、正统的、继续向前推进着的、 以“主体性的自我建构”为基准的观念论哲学。相对于德国观念论在黑格尔哲学中达到了峰点的传统看法,他在本书中声称,德国观念论正是在谢林晚期哲学中才达成了最终的形态。谢林晚期哲学中强烈地表现出了理性永远无法把握它的前提和根基,而这也最终宣告了德国观念论这一思想范式的终结。在本书的最后,舒尔茨还继续讨论了谢林晚期哲学的自我中介的范式在克尔凯郭尔、尼采和海德格尔思想中的回响,试图对谢林那为人所忽视的晚期哲学做出更精准的历史定位。

【名人推荐】

按照人们通常的理解,在德国古典哲学的整个“神圣家族...

《德国观念论的终结——谢林晚期哲学研究》初版于1955年,是瓦尔特•舒尔茨的教职论文。在本书中,舒尔茨对谢林晚期哲学进行了细致的研究,他认为晚年谢林对于理性与绝对者的关系进行了更彻底的也更艰涩的思辨,谢林晚期哲学绝非一种基督教哲学,而是纯粹的、正统的、继续向前推进着的、 以“主体性的自我建构”为基准的观念论哲学。相对于德国观念论在黑格尔哲学中达到了峰点的传统看法,他在本书中声称,德国观念论正是在谢林晚期哲学中才达成了最终的形态。谢林晚期哲学中强烈地表现出了理性永远无法把握它的前提和根基,而这也最终宣告了德国观念论这一思想范式的终结。在本书的最后,舒尔茨还继续讨论了谢林晚期哲学的自我中介的范式在克尔凯郭尔、尼采和海德格尔思想中的回响,试图对谢林那为人所忽视的晚期哲学做出更精准的历史定位。

【名人推荐】

按照人们通常的理解,在德国古典哲学的整个“神圣家族”(康德—费希特—谢林—黑格尔)里面,谢林扮演着一个承前启后的关键角色。这个评价在某种程度上正确地评估了谢林在德国古典哲学的发展过程中的功绩和定位,但另一方面,它也暗含着一个贬低性的判断,即认为谢林哲学尚未达到它应有的完满性,因此仅仅是黑格尔哲学的一种铺垫和准备。虽然爱德华·冯·哈特曼和海德格尔等哲学家都曾经对“从康德到黑格尔”这个近乎僵化的思维模式提出过质疑,但真正在这个领域里面给人们带来颠覆性认识的,乃是瓦尔特·舒尔茨于1955年发表的里程碑式的巨著《德国唯心主义在谢林后期哲学中的终结》。从此以后,学界对于谢林的关注度和研究深度整整提高了一个档次,越来越多的学者都趋向于这样一个认识,即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谢林才是德国古典哲学或德国唯心主义的完成者和终结者。——先刚(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中文版“谢林著作集”主编)

1955年,海德格尔的学生瓦尔特·舒尔茨(Walter Schulz)出版了《德国观念论在谢林晚期哲学中的完成》一书。这部指导性的著作为观念论哲学,尤其谢林的观念论哲学开启了一个尤为独特的研究领域,该领域正是由海德格尔照亮。——劳赫·胡恩(德国弗莱堡大学哲学系教授)

瓦尔特•舒尔茨(1912-2000),德国哲学家。求学生涯受卡尔•洛维特、盖尔哈特•克鲁格、伽达默尔、布尔特曼等人影响。他的博士论文在伽达默尔的指导下讨论了柏拉图《斐多篇》中对不朽性的论证,教职论文在伽达默尔和洛维特两人的指导下讨论了谢林晚期哲学。1955年至1978年任图宾根大学哲学系教授,曾拒绝接受海德格尔退休后在弗莱堡留下的教席,并且长期在德国哲学界和图宾根智识圈中享有最高声誉。面对着当时后现代思潮的崛起,他始终关注人的思想与世界的关联,坚持探讨西方形而上学诸多重大主题的传统与更新。代表著作有:《德国观念论的终结——谢林晚期哲学研究》《变动世界中的哲学》《摇摆的形而上学》《后形而上学时代中的主体性》等。

浏览 2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