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控的熱情

联合创作 · 2023-09-28 03:14

熱情!熱情!多少罪惡假汝之名而行

迷茫於職涯苦海的芸芸眾生啊!追求興趣 VS 薪水穩定,你選哪一道?

每個為工作燃燒殆盡的人都以為是自己的問題,實則卻可能是大學、公司、社會文化的集體共謀

【本書獻給所有工作的人】

是時候審視在工作中追求熱情的自己

美國新銳社會學家、密西根大學社會學副教授艾琳・賽克(Erin A. Cech)探討「熱情法則」的理念如何與為何深植人心,讓職涯抱負者為了追尋與表現自我,甘受不穩定、低薪、打零工的困境,獻上自己的肉身築成現代資本主義的高牆;又因為學貸負擔、缺乏安全網、沒有跳板與各種社經資本,加劇延續了原有的社會不平等?而雇主也受益於「熱情法則」,得以剝削工作者?

■ 本書特色:

不穩定時代、現代版大學學歷者的「製造甘願」

工作成就=人生價值嗎?掌握切身有感的棘手議題

社會學經典提問:如何再製社會階層與社會不平等

清楚易懂...

熱情!熱情!多少罪惡假汝之名而行

迷茫於職涯苦海的芸芸眾生啊!追求興趣 VS 薪水穩定,你選哪一道?

每個為工作燃燒殆盡的人都以為是自己的問題,實則卻可能是大學、公司、社會文化的集體共謀

【本書獻給所有工作的人】

是時候審視在工作中追求熱情的自己

美國新銳社會學家、密西根大學社會學副教授艾琳・賽克(Erin A. Cech)探討「熱情法則」的理念如何與為何深植人心,讓職涯抱負者為了追尋與表現自我,甘受不穩定、低薪、打零工的困境,獻上自己的肉身築成現代資本主義的高牆;又因為學貸負擔、缺乏安全網、沒有跳板與各種社經資本,加劇延續了原有的社會不平等?而雇主也受益於「熱情法則」,得以剝削工作者?

■ 本書特色:

不穩定時代、現代版大學學歷者的「製造甘願」

工作成就=人生價值嗎?掌握切身有感的棘手議題

社會學經典提問:如何再製社會階層與社會不平等

清楚易懂的新銳社科研究:附錄研究設計,打開學術研究的黑盒子

「過勞之島」、「崩世代」與「斜槓青年」借鏡必讀

多取徑研究方法:結合深度訪談、資料庫量化分析與調查實驗法,研究對象橫跨畢業新血、教職人員、職涯顧問教練。

■ 誠摯推薦:

林文蘭/ 清華大學社會所副教授

許菁芳/ 作家

曹新南/ 1111人力銀行 社群中心執行長

劉揚銘/ 自由作家

「戴上自我實現緊箍咒的年輕人,如何在追求心之所繫的過程中,將熱情轉化成為自我剝削和製造甘願的助燃劑。本書揭露過勞文化的起源,令人深刻反思好工作與美好人生之間的距離。」——林文蘭(清華大學社會所副教授)

■ 內容簡介:

每當談到職涯選擇時,「追隨你的熱情所在」是一句深植人心的口號。彷彿只要這麼做,就會是一條充滿光明的道路,能避開或吞下所有受薪階級工作中的苦,吃苦當作進補。然而,這款「熱情至上」的信仰儘管充滿吸引力,卻並非每個人都能因此獲得救贖。

在本書中,美國新銳社會學家賽克揭露「熱情法則」背後的巨大的陰暗面——這個想法如何營造出一種文化的正當性,能夠合理化並再生產出被剝削、過勞的白領階級勞動力,並因而更廣泛地強化了階級、種族和性別不平等。

建立在當代「資本主義需要的勞工理想型」與「美國文化期待個人表現出自我」這個矛盾的命題張力上,作者透過不同的研究方法,包括:大量訪談高教學生、追蹤畢業入職場的學生,以及職業顧問等;也使用量化資料如美國勞工調查以及實驗研究方法等,解釋為何「熱情法則」是如此吸引人卻虛幻不實,宛如選擇職業時的緊箍咒語,讓受高等教育的人深陷於此。

書中更進一步探問:為什麼「熱情」這樣的文化會占據人們選擇職業時的核心?在追求熱情的過程中,誰成功了,又有誰被狠狠拋下?透過這本書的實際研究,希望提醒所有求職者、教育者、高等教育管理層、產業領導者以及每一個人,重新思考,究竟我們對一份「好工作」或甚至「好好生活」的想像,到底是什麼模樣。

■ 專業好評:

扎實研究與流暢書寫,這本作品探問美國信仰裡「尋找自我」的重要命題。熱情法則讓我們能夠忍受機會不平等,甚至讓我們自我合理化這個現象。文化社會學家與每個領域的教育家將不斷閱讀、分享並且討論這本書。——米謝爾.史蒂芬 (史丹佛大學教育系教授)

透過豐富的資料與引人入勝的敘事,此書展露一個我們如此熟悉親近的念頭:追求我們心之所嚮,這件事如何再製不平等的體制,而且可能根本不值得我們犧牲時間、金錢與休閒生活。這是一本所有研究不平等的學者、職涯顧問,以及所有向年輕人提供意見的人的必讀之作。——雪萊.科雷爾(史丹佛大學組織行為學教授兼社會系禮任教授)

這是一本兼具文化評論與社會階層研究的作品。並不是每天都能有作者發現一件新事物,兼具值得大家關心但又同時潛藏在習以為常的文化當中。作者讓我們得以深思:究竟大學生對生活與職涯的想像為何,以及他們到底從同儕與顧問間得到了什麼樣的觀念與建議。——傑瑞.A.雅各(賓州大學社會系教授)

正值COVID-19疫情讓更多人重思工作與人生的意義,對於那些希望職涯能有些變化、思考著該如何做職業選擇與工作應當在生活中扮演什麼角色的人而言,這本書提供相關的洞見。這本書也推薦給那些會形塑其他人職業選擇的人,像是教育者或職涯顧問等;影響勞力市場裡人們職業結果的人,像是人資與組織領導者;以及擁有權力改正結構性問題的政策決定者。推薦給對職業、熱情、工作意義、隔離與不平等有興趣的社會科學家。——《管理科學季刊》

跟失控的正向思考一樣失控的,是「追隨你的熱情」?

艾琳・賽克 Erin A. Cech

曾在史丹佛大學克萊曼性別研究所博士後研究、萊斯大學任職。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社會學博士,蒙大拿州立大學電機系與社會系學士。

研究領域為社會不平等、性別社會學、文化社會學、LGBTQ不平等、職業與專業、科學與科技研究及混合研究方法。她特別關注不平等是如何透過文化機制——特別是透過那些看似無害的文化信念與實作,得以再製。其研究被廣泛引用於《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CNN、《時代雜誌》、《哈佛商業評論》與《科學》及《自然》等。二〇二〇年被《企業平等雜誌》(Business Equality Magazine)評選為「四十歲以下四十位傑出LGBTQ+領導人」。

譯者簡介

黃文鈴

菜市場長大的孩子。三十五歲那一年決定離開熟悉的臺灣,目前定居柏林邁入第五年。喜歡這裡的自由跟可能性,但常常想念臺灣各種好吃的美食。

曾獲柏林...

艾琳・賽克 Erin A. Cech

曾在史丹佛大學克萊曼性別研究所博士後研究、萊斯大學任職。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社會學博士,蒙大拿州立大學電機系與社會系學士。

研究領域為社會不平等、性別社會學、文化社會學、LGBTQ不平等、職業與專業、科學與科技研究及混合研究方法。她特別關注不平等是如何透過文化機制——特別是透過那些看似無害的文化信念與實作,得以再製。其研究被廣泛引用於《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CNN、《時代雜誌》、《哈佛商業評論》與《科學》及《自然》等。二〇二〇年被《企業平等雜誌》(Business Equality Magazine)評選為「四十歲以下四十位傑出LGBTQ+領導人」。

譯者簡介

黃文鈴

菜市場長大的孩子。三十五歲那一年決定離開熟悉的臺灣,目前定居柏林邁入第五年。喜歡這裡的自由跟可能性,但常常想念臺灣各種好吃的美食。

曾獲柏林政府文學研究補助、國藝會長篇小說補助、文化部青年創作等補助計畫;曾任國內報社記者、《報導者》特約記者,因為想第一線採訪難民,選擇出走臺灣。目前定位自己是寫作者與記者,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到達很遠的地方,讓更多人聽見受訪者的故事。著有《誰是外來者:在德國、臺灣之間,獨立記者的跨國越南難民探尋》(二〇二二,聯經出版)。

浏览 2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