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谣与中国文学的审美革新
在20世纪百年中国文学的发展过程中,歌谣的收集、整理与研究是一个很重要的现象:在五四运动前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参与者们,如刘半农、鲁迅、周作人、胡适等发起了歌谣征集运动,创办歌谣研究会和《歌谣》周刊,将学术视野转向民间和大众,开启了中国审美现代性的理论自觉。因此,歌谣研究应该是中国审美现代性问题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
本书以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为支撑,将文学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同时将“歌谣运动”作为这一文化现象最具有代表性和丰富内蕴的个案,以此探究20世纪早期中国文学美学的现代发展历程和历史经验。
本书试图阐发这样一个问题:歌谣可能是20世纪百年中国文学史上最富于政治性的一个范畴,不仅为中国文学提供了一种新的范本和评价标准,解构和重塑了文学知识分子的审美旨趣,还游移于文学的外在功能和内在法则之间,以其特有的方式参与了中国文学、文化以及社会的现代...
在20世纪百年中国文学的发展过程中,歌谣的收集、整理与研究是一个很重要的现象:在五四运动前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参与者们,如刘半农、鲁迅、周作人、胡适等发起了歌谣征集运动,创办歌谣研究会和《歌谣》周刊,将学术视野转向民间和大众,开启了中国审美现代性的理论自觉。因此,歌谣研究应该是中国审美现代性问题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
本书以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为支撑,将文学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同时将“歌谣运动”作为这一文化现象最具有代表性和丰富内蕴的个案,以此探究20世纪早期中国文学美学的现代发展历程和历史经验。
本书试图阐发这样一个问题:歌谣可能是20世纪百年中国文学史上最富于政治性的一个范畴,不仅为中国文学提供了一种新的范本和评价标准,解构和重塑了文学知识分子的审美旨趣,还游移于文学的外在功能和内在法则之间,以其特有的方式参与了中国文学、文化以及社会的现代转型。简言之,“歌谣”是中国文学美学现代转型的重要起点和关键支点。
曹成竹:1981年生,山东济南人,南京大学博士,山东大学博士后,现为山东大学文学院和文艺美学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山东省签约艺术评论家;2016年入选山东大学青年学者资助计划;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山东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山东省社科项目等5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山东大学青年学者团队项目等6项;参写著作及教材6部;在《文艺理论研究》《民族艺术》《文艺争鸣》《民族文学研究》《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40余篇;3次获山东省高校优秀科研成果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