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的輓歌

联合创作 · 2023-09-30 15:29

有史以來最棒的論紙之書!

深入探詢紙的意義與內涵,窮究紙的功能與類型

看似輕薄的紙張,卻承載著人類的歷史、生死與智慧……

誰說以紙書寫的璀璨文明即將告終?

在以悲愴樂曲哀悼紙的美麗與哀愁之際,

發現它竟如幽靈一般神出鬼沒、如影隨形……

「紙的末日即將來臨」?數位化時代,不時耳聞這樣的預言。周遭的一切不斷提醒我們,紙的時代就快走到了盡頭,如今電子書比實體書暢銷、電子機票取代了紙本機票、典藏資料庫也都在數位化。我們所認識的世界原是由紙構成的,但現在放眼所及之處,紙似乎都在消失中。

試想,如果全世界的紙都消失了,我們會失去什麼?在我們的世界裡,到處都是紙,除了書籍、信件和日記外,還有紙箱、名片、存摺、出生證明、圖板遊戲、鞭炮、標籤吊卡、照片、紙牌、香菸、門票和茶包等。基本上,我們就是一種紙人。我們所在乎的一切都發生在紙上,沒有紙,我們什麼都不是。沒有紙的生...

有史以來最棒的論紙之書!

深入探詢紙的意義與內涵,窮究紙的功能與類型

看似輕薄的紙張,卻承載著人類的歷史、生死與智慧……

誰說以紙書寫的璀璨文明即將告終?

在以悲愴樂曲哀悼紙的美麗與哀愁之際,

發現它竟如幽靈一般神出鬼沒、如影隨形……

「紙的末日即將來臨」?數位化時代,不時耳聞這樣的預言。周遭的一切不斷提醒我們,紙的時代就快走到了盡頭,如今電子書比實體書暢銷、電子機票取代了紙本機票、典藏資料庫也都在數位化。我們所認識的世界原是由紙構成的,但現在放眼所及之處,紙似乎都在消失中。

試想,如果全世界的紙都消失了,我們會失去什麼?在我們的世界裡,到處都是紙,除了書籍、信件和日記外,還有紙箱、名片、存摺、出生證明、圖板遊戲、鞭炮、標籤吊卡、照片、紙牌、香菸、門票和茶包等。基本上,我們就是一種紙人。我們所在乎的一切都發生在紙上,沒有紙,我們什麼都不是。沒有紙的生活,令人不敢想像;沒有紙的世界,我們將失去一切。

《紙的輓歌》是一座館藏豐富的紙博物館,全書共分12章,從造紙術、紙的原料談起,廣納地圖、鈔票、廣告、建築藍圖、紙玩具和紙上遊戲、摺紙與剪紙、二戰時期的紙,以及紙與影片、流行服飾、香菸、宗教、科學的關連。

法國哲學家德希達曾說:「今日宣告向紙道別,就像是因為學會寫字,便隨便挑了一個日子決定不再說話一樣。」桑塞姆將帶領我們一同探究紙這個由人類創造出來的絕佳材料,分析無紙化的迷思,探討人類如此依賴紙的原因和緣由,呈現出紙是如何變得和我們的生活密不可分,成為人類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國際媒體一致讚譽

有史以來最棒的論紙之書,文章內容不僅具有淵博的學識,而且機智風趣,還以旁白口吻旁徵博引地加上許多枝節,透過種種形式來反駁我們正朝向一個無紙化世界的觀點──桑塞姆真的做到了。

──《品味閱讀》(Bookmunch)

從書名開始就帶有點嬉鬧的成分,這份「輓歌」,其實是在向紙道賀,頌揚其在社會、文化和生活本身無處不在的角色……內容包羅萬象……顯示出紙如何在我們的集體意識中維持它的中樞地位……穿梭古今,跨越國際,結合學術研究的成果和真摯的情意……探討在狄更斯和達文西的生活中紙所扮演的重要功能,甚至提出安徒生的剪紙技巧高超,其剪紙作品甚至超越他的童話故事。桑塞姆提到紙鈔的偽造和紙藝拼貼,追尋從我們誕生到死亡種種文件所構成紙的軌跡,同時以親密的口吻來談紙能夠發揮的力量……提出一個愉快的論點給我們之中所有的愛書人。

──《柯克斯評論》(Kirkus Reviews)

趣味橫生……以卓越手法安排種種史實與想法。

──《泰晤士報文學副刊》(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普爾(Steven Poole)

深入且生動。

──《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馬丁(Andrew Martin)

桑塞姆學識淵博,又有無比的熱情……遣詞用字間慧黠有趣,光是一句話,就能讓人會心一笑。

──《每日電訊》(Daily Telegraph)

桑塞姆以淺顯易懂的方式撰寫這本頗具啟發性的書。

──《衛報》(The Guardian),西格爾(Victoria Segal)

在這本對世界紙張的迷人調查中,我們見識到紙「短暫又永恆」的榮景,小說家桑塞姆引領我們前往虛擬的紙博館中,展開一場生動而懷舊的導覽。先從在中國發明的紙開始,一路前往阿拉伯世界再進入歐洲,接著我們又看到紙質地圖、紙幣、圖板遊戲、紙藝當然還有紙本書,這些都讓人感到驚嘆和慨嘆不已。參觀完的最後印象是,紙這門古老技術不斷在變化,而不是在消退。

──《西澳大利亞 》(The West Australian)

本書精彩剖析古往今來的紙製品與各種紙質,就此來看,實際上不該說這是一份悼念紙的輓歌。這不算是本探討紙的歷史的書,感覺起來更像是一本個人手札,好比在數位化時代前的剪貼簿,隨手記下各類資訊以備未來參考。若是說有什麼能貫穿起這一連串歷史軼事和對紙張物質性的沉思,那就是紙仍然存在的想法。

──《書籍論壇》(Bookforum),霍華德(Jennifer Howard)

伊安‧桑塞姆(Ian Sansom)

1966年出生於英國埃塞克斯,曾在牛津和劍橋做研究,並曾任劍橋大學艾曼紐爾學院研究員,目前任教於英國華威(Warwick)大學。文章常刊登於《衛報》(The Guardian)、《倫敦書評》(London Review of Books)、《每日電訊》(The Daily Telegraph)、《觀察者》(The Spectator)和《詩歌評論》(Poetry Review),在BBC廣播電台的第三台和第四台定期主持廣播節目。

著有《嬰孩真相》(The Truth About Babies)、《環城路》(Ring Road)、廣受歡迎的「移動圖書館之謎」系列小說(A Mobile Library Mystery Series),以及近期新撰的系列作品《The County Guides to Murder Se...

伊安‧桑塞姆(Ian Sansom)

1966年出生於英國埃塞克斯,曾在牛津和劍橋做研究,並曾任劍橋大學艾曼紐爾學院研究員,目前任教於英國華威(Warwick)大學。文章常刊登於《衛報》(The Guardian)、《倫敦書評》(London Review of Books)、《每日電訊》(The Daily Telegraph)、《觀察者》(The Spectator)和《詩歌評論》(Poetry Review),在BBC廣播電台的第三台和第四台定期主持廣播節目。

著有《嬰孩真相》(The Truth About Babies)、《環城路》(Ring Road)、廣受歡迎的「移動圖書館之謎」系列小說(A Mobile Library Mystery Series),以及近期新撰的系列作品《The County Guides to Murder Series》。

譯者簡介

王惟芬

畢業於台大動物系,倫敦大學帝國理工學院科技醫療史碩士。曾任職於中研院動物所與生物多樣性中心、葉子咖啡店、總統府、台大海洋所與醫學院。現為專職譯者,譯著有《難以迴避的抉擇》、《給青年科學家的信》、《氣候變遷地圖》、《鐵馬革命》、《地球降溫手冊》、《神與史帝芬霍金:究竟是誰的設計》、《普魯斯特與烏賊》、《左手、右手:探討不對稱的起源》、《蝴蝶、斑馬與胚胎》等十餘本書。另曾參與環境資訊電子報、台灣生物多樣性資訊網與世界百大入侵種資料庫等編譯。

浏览 1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