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式的起源

联合创作 · 2023-10-08 11:08

176幅精繪插圖,探索一切形式的根源

一部結合設計、自然、科學的萬物形式演化史

萬物的世界,一切皆非理所當然――――

尺寸的極限 × 材料的可能 × 元素的關聯 × 機能與設計的仿生美學

三角形、方形、圓形為什麼最常出現?

雞蛋的形狀和雨滴的形狀有何關聯?

什麼樣的物件可能存在或不可能存在?

什麼樣的建築應該建造或不應該建造?

永續長存的形式的共通要素是什麼?

◎自然的物、人造的物,各種各樣的物如何成為今日的形式?

無論是一個原子在大氣運動中的路徑,或者工匠工具的演變,

或是森林中、河岸邊一棵樹的生長,

都有其形式的成因和變遷發展的故事。

透過「形式」的演化,一切事物有了連結。

鍛鐵與茂盛生長的樹有相似之處,鐵橋與兀鷹中空的翅骨相仿,

植物葉片生長的形式與鹿角的曲線形狀相近。

在綿長的時間尺度中,動物植物、液體固體、山脈地景、玻璃鋼鐵……

一個物件該...

176幅精繪插圖,探索一切形式的根源

一部結合設計、自然、科學的萬物形式演化史

萬物的世界,一切皆非理所當然――――

尺寸的極限 × 材料的可能 × 元素的關聯 × 機能與設計的仿生美學

三角形、方形、圓形為什麼最常出現?

雞蛋的形狀和雨滴的形狀有何關聯?

什麼樣的物件可能存在或不可能存在?

什麼樣的建築應該建造或不應該建造?

永續長存的形式的共通要素是什麼?

◎自然的物、人造的物,各種各樣的物如何成為今日的形式?

無論是一個原子在大氣運動中的路徑,或者工匠工具的演變,

或是森林中、河岸邊一棵樹的生長,

都有其形式的成因和變遷發展的故事。

透過「形式」的演化,一切事物有了連結。

鍛鐵與茂盛生長的樹有相似之處,鐵橋與兀鷹中空的翅骨相仿,

植物葉片生長的形式與鹿角的曲線形狀相近。

在綿長的時間尺度中,動物植物、液體固體、山脈地景、玻璃鋼鐵……

一個物件該有多大多小、什麼樣的材料可以做出怎樣的物件、

物件的形式與它的機能及它的設計之間的關係是什麼、

一個物件的使用會如何改變物件本身、哪些定律影響物件的發展,

種種問題都有了最適解答。

本書以「形式」為中心,探索萬物形式的根源和演化,包羅領域含括設計理論、力學、結構和材料領域、地質學、生物學、人類學、古生物學、形態學。

清晰易讀的闡釋說明、流暢優美的敘事、精繪細製的美麗插圖,帶領讀者領略這個充滿魅力的主題,開闊視野,而我們也能知道我們的世界如何成為今日的樣子。

◎對我們所在世界的獻禮――――「被埋沒的珍寶……令人深深著迷」

樹木高度受哪些因素限制?大型船隻或辦公大樓為何比小型船隻或一般大樓效率更高?人類的胸廓與飛機、野牛與懸臂橋之間有何共通點?我們應該如何規畫,讓物件不會因使用而磨損,而且越用越好?本書作者提出對三度空間形式最具影響力的八種基準,分為八大主題,每個主題各構成一章,以完全不同的角度探索各種形式從何而來、往何處去,並仔細觀察及比較自然生成的產物和人工製作的物件。

本書激發讀者開始觀察周遭環境,拋開以往對人類環境中的形式演變的成見和漠不關心,並告訴讀者更好的設計方式。作者以實際且直截了當的筆觸,搭配特別為本書繪製的精美插圖,提供關於「形式」的整體知識和了解。

對學生、設計師、建築師來說,本書是價值非凡的作品;每一個關心自己所在世界的人,也可藉由本書踏入這個令人著迷的主題。

★專業審訂與推薦:

呂良正 國立台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系教授兼系主任、康乃爾大學理論與應用力學博士

劉曼君 中華工程教育學會(IEET)辦公室主任、克萊蒙研究大學高等教育政策與行政管理博士

◎對本書的讚譽

「形勢比人強?原意用在形容我們面對的處境,但用在萬物的形式(FORM)上也行得通,也就是形式比人強。萬物都是演化而來,其形式或形狀某方面來說都是最佳最強的!近年來流行的仿生學就是由生物的強項上獲得啟發,進而用於產品的開發與設計。本書深入淺出探討自然物和人造物的形式,把原本看似不相關的東西串連起來。萬物運行是否有統一定理可茲遵循?本書也許可以給我們部分答案……」――呂良正 國立台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系教授兼系主任、康乃爾大學理論與應用力學博士

「作者以平易又流暢的文字,勾勒出天然和人造物質的形式及其形成原理,生動又饒富趣味,自然又蘊含深刻哲理;不知不覺中,讀者被鼓勵以不一樣的眼光反思我們的自然環境和周遭的事物,讓我們體悟到,大多數存在的物質確實已是文明演變下的最佳型態了。但就在這當下,作者又巧妙地提醒:現今所見的可能都是暫時的型態,人類文明的演變讓未來充滿了機會和可能性!」――劉曼君 中華工程教育學會(IEET)辦公室主任、克萊蒙研究大學高等教育政策與行政管理博士

克里斯多福•威廉斯Christopher Williams

畢業於紐約普瑞特藝術學院(Pratt Institute),後就讀海德堡大學,安提亞克學院(Antioch College)設計理論博士。

教授設計理論多年,並撰寫許多相關文章,曾於多所院校教授設計和建築,包括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克里夫蘭藝術學院、加拿大亞伯達大學(University of Alberta)、康乃爾大學設計暨環境分析系,亦於洛杉磯南加州建築學院(Southern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Architecture)授課。

另著有《必需品的工匠》(Craftsmen of Necessity)一書。現居加州大蘇爾(Big Sur)。

浏览 2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