澧南中学
基本内容湖南省澧县澧南垸,是洞庭湖区一个有近3万人口和3万亩耕地的独立垸子。据史料记载,1949年以前的87年中,堤垸平均每3年溃决一次,解放初期的1950和1954年各溃决一次。此后一连43年,虽然水情逐渐恶化,却没有溃决一次。不幸的是,1998年溃决了,从此改作蓄洪垸,数万群众被“移民建镇”迁上山冈。然而,住进了城镇农民,仍需以远在垸中却失去了堤垸保护的土地为生。为了保留一点历史的澧南垸,澧南镇党委、政府修立了一部《澧南垸志》。今从垸志中录出两份史料,或许能够对毛泽东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以及邓小平领导的GGKF,作出某种历史的解读。其中一份是1966年7月,即文化大革命开始时,澧南公社为开展忆苦思甜教育而编写的《澧南垸垸史》。《垸史》以非常朴实的语言和非常详实的史料,对解放前的澧南垸和解放后16年的澧南垸进行了多角度、全方位的比较,似乎是专门针对今天右派们对旧中国的歌颂和对毛泽东时代的污蔑而来的。文中那一桩桩一幕幕充满血腥的苦难与罪恶,令人不忍卒读。说实话,当我一边敲打键盘将其录入电脑的时候,泪水也一边在眼中打漩漩。这泪不仅为历史而流,更为现实而流。另一份《火热的岁月》,是一批6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曾在澧南公社工作过的老同志对那段火热的岁月的回忆。文中开宗明义地写道:“这一时期,始于‘文化大革命’的?高潮之后,经于农业学大寨的高潮之中,迄于改革开放的高潮?之初。其最大的特色就是以‘大批(资本主义)’促‘大干(社会?主义)’,大规模改变垸风垸貌和农业生产条件,巩固、发展和?壮大集体经济。这是一个大干的年代,这是一段火热的岁月。不管现在人们用什么样的?眼光去看待和评价,?当时全垸人民战天斗地的精神和成果是必?须肯定的。”右派们不是说,那时是“国民经济濒于崩溃的边缘”吗?是“大锅饭养懒汉”吗?这篇材料用铁的事实证明,右派们纯属一派胡言,纯属对中华民族整整几代人的无耻污蔑。这是两份来自乡村的历史写照,最底层的东西,也许往往最能说明问题。2008-7-22澧南垸垸史澧南人民公社澧南垸垸史分为两个方面讲,一是解放以前在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下,澧南人民过着痛苦不堪、牛马不如的生活。二是解放以后,在党和毛主席的英明领导下政治上彻底翻身、生产大增加,广大贫下中农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真是两重社会两重天地。我们讲这个垸史的目的,一是使老年人不要忘记了过去的苦,二是使青年知道澧南垸过去是个什么地方,是个什么情景,现在的幸福生活是从哪里来的。通过回忆对比,我们要深刻地记住过去,不忘阶级苦,牢记今日甜,坚决跟党走,永不变颜色。一、解放前多灾多难多苦的十里坪这个垸子是从清朝雍正初年(1722年)开始建上垸,距现在244年。后在1732年、1836年分别建立了中下垸,1842年才合并为十里坪垸,距现在已130年。解放前这个垸子是个破垸子,深受“三座大山”的残害、压榨和剥削,人民都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特别是遇着灾年,群众生活无着,只得带着妻子儿女挑着箩筐出外,逃荒谋生。那时流传着:养女不嫁十里坪,半田半地磨死人;天干三日苗枯黄,落雨三日水汪洋;三个年头二年荒,肩挑箩筐奔他乡。在黑暗的旧社会,澧南的劳动人民受着以下十二大苦头。1、政治上受压迫的苦。解放前我们垸子内有十霸,有黄荣成、夏和轩、刘西藏、陈方玉等,他们勾结帝国主义,在蒋介石匪帮的支持下,骑在人民的头上无恶不作,抓壮丁、抓飞丁①、派担架,穷人的命根子握在他们手中,随时可能被他们残害。恶霸陈方玉为霸占韩老三的妻子,将韩活活勒死沉入堰中,韩家喊天天不应,告状告不进。陈为了更进一步压倒他们,还在韩家门口唱了四本收韩家五父子的戏,这样使得韩家一家人只得关着门坐在家里哭,以后又抓去韩家两个儿子当壮丁。以前劳动人民不能说话,不能外出,不能过问国家大事,不能得罪官府的一兵一卒,外出要记得右手有几个“脶子”、左手有几个“筲箕”②,假使答得不快,就要遭受迫害,不是被抓飞丁,就要当作坏人坐班房,政治上是处处不自由。2、自然灾害的苦。解放前,统治者反动派不修水利、不抓生产,因此解放前水、旱、虫灾经常侵袭。水灾从1862年至1949年共计87次,垸堤打破22次,平均3年就溃垸一次,每次溃垸都要受到极大的损失。乙亥年(民国24年),揭家堤段决口,全垸冲走房子72栋,淹死103人,淹死牛猪1985头。如红旗8队那个地方便冲走了30多户,淹死17人,其中死亡绝户的有揭昌禹等8户。那里受灾后,国民党反动派根本不管群众的死活,广大贫下中农只有逃荒度日。据长湖三、四队反映,那里19户人家,其中除2户中农、1户小土地出租外,其余16户都是讨米为生,有的外出未归。贫农张井科全家五口人生活无着,只得外出逃荒,5个人饿死2人,大女儿送了做童养媳,其妻被落魂坡一地主占走,他一个只得到澧县抬轿子,现在住澧澹羊古岗,已经60多岁了。再是旱灾,从1862年到1949年,87年大小旱灾30余次,乙丑年只是60天的旱灾,干得颗粒无收,由于饥饿加病共计死去400多人。兴隆大队的曲家兵就是从死里逃出来的。这年他8岁,住在地主家里,地主向他家逼房租,那时连嘴也糊不上,哪里还有钱给房租,没有办法,他的父亲只好到安乡去做帮工。他的母亲、姐姐、两个弟弟五个人只好外出讨米,走到彭山就被地主的狗子咬了一口,腿上的肉被咬去了一块,什么也没有讨到。后来准备到外公家里借一点吃的,那时到处乌鸦一般黑,到处穷人一样穷。他外公也是穷人,没有办法,在外公家里住了一晚上。外公才找到七日坟庙,让他们在那里安身。母亲(瞎子)带着小弟弟每天喊路,曲和他的姐姐、一个弟弟每天讨米。在庙里住了一年多,由于下雪天气冷又讨不到,他的母亲两天没有吃饭(照顾孩子们平常就饿得很),便活活地饿死了,死后什么也没有,四周的群众挖坑用板子收埋。只过七天,一个四岁多的弟弟也活活受冻饿死了,只剩下曲和姐姐、弟弟三个人了。当时曲家兵被人介绍帮人家放牛,姐姐、弟弟讨米去安乡找他父亲。曲帮人家不久,便被人家说他没用,被辞退了。他也只得讨米去安乡找父亲。找到他父亲,父亲将姐姐送了童养媳,一个六个人的家庭只剩下三个人了,他们三个人都靠帮人家度日。穷人这样穷,可是地主还是轿抬马骑,趁机大买土地,大发横财,大放高利贷,来吸取人民的血汗。3、抓壮丁的苦。抓壮丁是国民党反动派诈骗群众的一种手段,过来群众说:有钱把钱挡,没钱把命挡。我们广大贫下中农为抓丁不知有多少户倾家荡产、家破人亡、妻离子散。丰坪三队队长余光元过去有四弟兄,为躲壮丁,三个哥哥经常跑三斗坪③不能回家。伪乡公所经常把他父亲捉去坐牢,他的哥哥跑一次三斗坪弄得几元钱才把父亲赎出来。大哥、二哥因为劳累过度死在三斗坪路上,只剩下三哥一人跑三斗坪当挑夫,弄的钱不够出壮丁钱,没法只得自己去当兵。那时当兵等于犯法,去时就是五花大绑,去了以后还要遭受虐待,以后死在外面了。四弟兄一家,就只剩下余光元一个人了。为了躲壮丁,有的装哑,有的砍掉手指,有的弄瞎眼睛,有的埋假坟。长湖一队社员王友清,那时兄弟王么巴五岁就出了很多壮丁钱,实在无法了,挖坑用板子埋了一个假坟山。那时伪保长向多伦还要他家出钱,激起四周的群众不满,说人死了还出什么钱?这样,才过了关。为躲壮丁,死在外面的是不计其数。4、贫下中农无土地,受地主高利贷剥削的苦。解放以前,贫下中农上无片瓦、下无立足之地。据前进大队摸底,全队247户,土地2150亩,地主富农21户占土地1695亩,平均每户80.5亩;中农11户,土地190亩,平均每户17.2亩;贫下中农215户有土地265亩,平均每户1.26亩,其中有25户全无土地。就是有一点土地,也要被白白占走。恶霸地主黄荣成在中湖、丰坪便占走了群众土地10多亩。广福大队民兵营长向际望没有土地,一个弟弟死了,向族里的一个地主借一个地角埋一下,地主说埋了不好使牛,没有办法,他母亲只得用她一个讨米的篮子装着弟弟的尸体埋在堰坎边。由于堰坎硬,她又缺力气,没有埋紧,第二天去看,狗子抠出来吃得只剩下一个脑壳了。穷人没有掌握土地,就得向地主租土地种,这样就要受他们的地租和高利贷剥削。地课是倒课倒租,高利贷是成倍计算本息,因此广大贫下中农就变成了奴隶,被重租高利贷压得喘不过气来。如曲家兵在安乡回家后很想租点地种,到处找人作介绍,租了地主8亩地,上了5元钱的倒课。第一年渍水很大,棉花被淹,只收10斤籽花,卖1.2元钱,便上了10元钱的课。刚把草整尽,第三年地主把地拿走了,曲家兵没有地种,借了一身债,被高利贷压得不得翻身。他向一户富农借钱18元,当即返谷9担,只有5年便翻成了70多担谷。像这样的倒租倒课,哪个又交得起呢?像这样的高利剥削哪个又还得清呢?5、苛捐杂税的苦。1949年解放前这个垸子有十霸,他们骑在人民的头上,仗着国民党的统治而无恶不作,无利不占,无钱不贪。如抓壮丁、抓飞丁、派担架、烟灶费、门牌费、马料费、月费、户口费、田亩费、草鞋费、农业税(称完钱粮),等等,总之,想尽千方百计地敲诈勒索群众。6、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苦。1943年,日本帝国主义侵犯澧南,奸淫、烧杀、掳抢,无所不为。据摸底,全社共烧了房子310多栋(不包括刘家河),杀人100多个。兴隆大队的戴家堰、新河的冲洲湖就杀了44人。在戴家堰,日本鬼子一早晨便捉了30多个群众,除范七英抱两个小孩没有被杀以外,其余27人全部被杀了;被杀的人被推到堰里,堰水变成了红的。兴隆七队队长刘忠柏一家人被杀了4个。人被杀以后,亲属晚上从10 多里的山里跑来收尸。晚上看不见,慌慌忙忙,4个人捞起来埋在一个坑里,用一个晒筐盖着;由于没有埋深,被狗子吃掉了4只脚板。日寇奸淫掳抢,损失的东西不计其数。这一惨痛的经历,我们如今30岁以上的社员群众都亲身经历过。7、妇女黑暗生活的苦。旧社会对妇女有“十不”的压迫。⑴吃饭不能上桌子,上了桌子说家教不好。⑵爹媳不能对面,伯婶不能交言,交了言是家教不好。⑶脚板不能大,脚大是运气不高。⑷妇女不能上街,上了街说是婆娘上街,阴盛阳衰。⑸妇女不能打赤脚。⑹妇女不能外出同别人讲话。⑺妇女不能读书。⑻妇女不能自己作主结婚,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多少妇女因为婚姻不满意丢掉了性命。⑼一遇兵荒马乱,妇女不能出门。⑽一切事情妇女不能作主,要讲“三从四德”,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总之,在旧社会,妇女在政治上、经济上是没有丝毫权利的。有的还把妇女拿来作买卖,据说本垸从常德买来的就不少。1941年,丰坪有一个妇女被卖到徐湖那里,这个妇女不同意,他们就把她反背着,背到前进大队的路边统湖那里便背死了(前进大队队长的母亲文工婆,还帮这个死去的妇女梳了头)。万恶的旧社会对待妇女残害极大,妇女的冤仇极深。8、婴儿遭受残害的苦。在万恶的旧社会,我们贫下中农生了子女是一个严重的负担,没有办法,只得将子女送给人家或送育婴堂。兴隆8队18岁青年杨大兰,问她姓什么,她还不知道自己真姓姓什么,她的亲生父母是谁。1948年,澧县育婴堂解散,要将一批婴儿处理,她是其中之一,当时她才6个月,8队贫农杨是恒将她领养,直到如今,她不知道亲生父母是谁。可想而知,是她亲生父母养不活她,狠心丢开了亲骨肉。像这样送童养媳、送育婴堂的、接给别人④的很多。前进大队大队长黄大池就有一妹妹送至育婴堂后不知音信。贫下中农的子女受到这样遭遇,可是地主富农的子女呢,都是轿抬马骑,过着寄生虫的生活。如夏耀秋、陈本岳的儿子经常骑马坐轿上学。旧社会是贫下中农子女的地狱,地主资本家子女的天堂。9、封建迷信的苦。旧社会用封建迷信来统治劳动人民,官僚资产阶级用迷信来麻醉劳动人民,说什么“冷的是风,穷的是命”。说人穷是命里注定的,说什么“命里只有八合米,走遍天下不满升”、“命里有来终身有,命里无来终身无”。其次是利用封建迷信,趁自然灾害之机,不是组织群众抗灾,而组织打醮、敬菩萨,以此剥削劳动人民,供他们吃喝玩乐。再是旧思想、旧制度、旧礼教、旧文化的统治压得劳动人民过着奴隶般的生活。10、宗族统治的苦。这是剥削阶级专门统治劳动人民的一种手段,讲什么族长至上。还搞什么清明会、祠堂酒、续谱,还要出壮丁费,一般的一个人出五斗谷、一担谷。由于宗族统治,各霸一方,搞得劳动人民互不团结,互不支援。比如,我们这个垸子在水利上面就有上下之分,在横堤上要往下游放水,下游不准放,有时争得械斗伤人,被伤的还是贫下中农。其次还有屋场、姓氏之分,挑唆劳动人民为维护少数几个统治者的利益而自相争斗。11、有病无钱医治的苦。旧社会医学很不发达,医学也是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劳动人民害病,无钱医治,得了天花麻疹等传染病,死的人很多。丰坪大队支部副书记吴传清,他的母亲生了11个孩子,病、饿、冻便死去了10个,只剩下吴一个人。过去这样说“有钱把钱挡,没钱把命挡”。12、没有文化的苦。旧社会培养的是地主阶级的公子少爷,资产阶级的子孙,他们的哲学是“家无读书子,官从何处来”。穷人读书的少,识字的少。解放前全垸只有4所学校,只有10%左右的适龄儿童上学。公社办学习班时,丰坪组参加学习的16人,有8个30岁以上的没有跨过学校门。有8个30岁以下的,其中有4个初中生,2个完小生,2个小学生。解放后在工作中经过学习锻炼,有4个人能自己拿笔写字。而妇女以前识字的更少。总之,以上这些苦都是国民党反动派给我们的,是旧的封建社会给我们的,是国民党反动派勾结帝国主义给我们的。以上这些苦,对我们广大贫下中农来说,不是个别人的苦,而是整个阶级的苦。因此我们要不忘阶级苦,牢记血泪仇,永远学毛选,坚决跟党走。二、1949年解放后光辉的16年解放以后在党和毛主席的英明领导下,进行了减租退押,清匪反霸,土地改革,镇反复查,统购统销,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人民公社化,这一系列的运动都是为我们广大贫下中农而作的,现在又开展了伟大的四清运动,同时开展了“文化大革命”,进一步巩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成果,进一步巩固无产阶级专政,进一步为世界革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们澧南公社在党和毛主席的英明领导下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具体表现有以下12大方面:1、政治上大翻身。解放以后,打倒了地主恶霸,劳动人民是大大地翻了身,现在是自己当家作主,自己来掌握贯彻党的方针政策,自己来处理一切事情,同时还专封建地主阶级的政,专一切不服从社会主义改造的牛鬼蛇神的政。解放以后,全社培养了60多个脱产干部、1000多个基层干部、培养党员700多个,团员1100名,现在是没有上下之分,都是为人民服务,都是人民勤务员,没有男女尊卑贵贱之分,男女平等,男女平权,都过着幸福自由的生活。2、制度大改变。解放以后,生产资料的所有制,贫下中农从无到有,由个体变为集体,由分散的小农经济变为社会主义的大农业生产,以前有70%以上的没有土地或有一点土地,现在全社30381亩水田旱地以及一切生产资料已成为全社28813人所有。3、水利大修复。解放16年来,水利修建土方计3486623方,护坡5200公尺,大堤普遍加高2.5公尺至3公尺,同时还修了2000多亩的蓄水湖,大大解决了水患,解放16年只溃过2次垸。1950年溃一次,因为当时国民党遗留下来的小垸乱堤,又没有防汛器材,1954年是百年未有的大水,解放初,堤身还没有加固,以后加固了,近12 年来没有溃垸。1964年比1954年的水位还高1尺多都没有溃垸。就是溃了垸,党也是无微不至地关怀,给我们从四川运来大米,包灾民11个月的生活费。 同时堵口修堤国家还另外给钱给粮,仅新渡河一处国家便补米44.1万斤,钱25.2万元,食油3150斤。国民党领导的1948年溃垸,据说也发了金条,就是陈方蔚他们吞吃了。现在大堤是更加坚固了,保证在1954年的基础上再加1.5公尺,六级风不溃垸。4、农田大建设。栗木、荷花及红旗大队的一部分共计4000多亩山塝田,过去是有名的干鱼脑壳,以前是“下雨一日冲垮墈,天旱三日无收成”。解放后,兴修八一、尹家湾、腊水堰3座水库(蓄水130万方),兴建整修440多口堰塘,修建23华里的顺山沟,21条排灌沟,现在是“拿锹开口水自流,百日大旱保丰收”,同时还修建备机闸2所,130处内部建筑物,20华里长的排灌沟。1965年冬天安装了360匹马力的电动机,使1.4万多亩的水田有12000亩能旱涝保收。修电排的群众这样评论着:“战斗一冬春,斩断灾害根,一日下雨200厘(即200mm),能御澧南旱和渍。”(旱涝保收之意)5、机械大发展。全社已有29台抽水机、15台打米机、4台磨面机、106台轧花机。这些机械的发展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减轻了劳动力的负担。6、生产大增产。在党的领导下,生产大增产,全垸粮食由1956年的65000担,到1965年增加到114324担,棉花由1956年的5600担,增加到13999担,增加一倍以上。粮食已有一个大队超过“纲要”⑤,2个大队接近“纲要”。粮食与解放前比较增加一倍以上。棉花单产100斤,与以前比较增加2.5倍以上,棉花有5个大队超过了百斤关。其他林牧副业都有程度不同的发展。7、贡献大增加。粮食增加20%以上,棉花比原定计划增加50%以上,生猪上交增加1——2倍。8、集体经济大巩固。1961年以来我们公社18个大队共积累了粮食917200斤,资金379810元,生产工具基本齐全,同时还修起了合乎基建质量的平、楼房24栋,现在社员是一心向集体。9、文教卫生大加强。学校由原来的4所增加到14所,还有民办19处,农中一所。学龄儿童98%以上都入了学。卫生诊所由一所增加到5所,同时还有保健站、接生员,过去的流行疾病基本消灭,大大增强了人民身体健康水平。10、社员生活大改善。表现在吃穿用等方面,生产提高了,口粮也提高了。全社人均口粮在560斤以上,高的徐湖大队吃到700多斤。穿的大部分是:头戴尼子、身穿毛绳子、绸子、靴子。用的是:瓷盆子、瓷缸子、热水瓶子、还有钢笔电筒。衣服的式样都有很大变化。11、学习大开展,社会主义风格大发扬。通过学习毛主席著作,好人好事多不胜数,国际主义、维护集体、助人为乐的精神到处都是。青年杨孚春主动将自己节约的一担大米支援越南,兴隆大队副大队长李光清,将自己的辫子剪下来卖了,给五保户买了一双袜子,并给她买了一些吃喝,同时还经常照顾他,像这样的事例还多得很……。12、通过“文化大革命”,大破“四旧”,对党对毛主席更加热爱。丰坪2队老人余德松,保存了10年的迷信卦牌全部交出来,贴上了毛主席像,现在是出工积极,60多岁除放一头牛外,每天还给集体收粪1——2担。现在社员思想觉悟大提高,集体观念大加强,讲究工夫质量,大大促进了社会主义建设。总之,解放16年来,在党和毛主席的英明领导下,从政治、经济、生产生活、文化卫生各方面是大大发展,大大改善,现在人们在思想上对澧南是这样一种心情:澧南是个好地方,既产棉花又产粮。旱涝保收收成好,生产生活有保障。以上可见,新旧社会两重天,旧社会我们广大贫下中农过着人间地狱的生活,旧社会给我们的惨痛日子要铸入铜板册,永系万年桩,我们要一代一代地传下去,使下一代也要详细了解旧社会不见天日的黑暗惨景,牢记前辈苦,永不变颜色。一九六六年七月二十六日录者注:①抓飞丁。抓捕流入或路经本地的外地青壮年抵作壮丁,称为抓飞丁。②“脶子”、“筲箕”。当地将手指的环形指纹称为“脶子”,开放形指纹称为“筲箕”。 旧时迷信认为一个人的命运由“脶子”、“筲箕”的多少决定。③跑三斗坪。三斗坪即今三峡水电站站址。旧社会当地所需食盐等物资,需由人工从三斗坪肩挑贩运,称跑三斗坪。④接给别人。过继给别人。⑤“纲要”。指毛主席亲自主持制定的《1956-195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共有四十条。其中规划,淮河、秦岭、白龙江以南地区的粮食每亩平均年产量,从1956年开始,在12年内,由1955年的400斤增加到800斤。所谓超过“纲要”,就是超过800斤。火热的岁月?——澧南公社工作片段?我们都曾在澧南有过较长的工作经历。×××同志更是澧?南历史上任期最长的“一把手”。1969年6月——1981年底,?他一连在澧南干了12年半。这一时期,始于“文化大革命”的?高潮之后,经于农业学大寨的高潮之中,迄于改革开放的高潮?之初。其最大的特色就是以“大批(资本主义)”促“大干(社会?主义)”,大规模改变垸风垸貌和农业生产条件,巩固、发展和?壮大集体经济。这是一个大干的年代,这是一段火热的岁月。不管现在人们用什么样的?眼光去看待和评价,?当时全垸人民战天斗地的精神和成果是必?须肯定的。?一、定叫垸貌换新颜?澧南垸历史悠久,至今犹存的隋代松州故城遗址,已历尽?1400多个春秋。然而,澧南筑堤建垸的历史却不到300年。据澧南水电站收集整理的垸史资料载:澧南筑堤建垸,始于清雍正元年(1722年)。其后经过先民们一百多年的努力,才先后建成上、中、下垸。最终形成统一的大垸,当属更晚。?澧南垸最大的特点就是垸情险恶。说它险,是因为它夹于澧、道二水之间,三面环水,一到汛期,两水高悬地面,防不胜防。?历史上不知多少次溃垸,至今还有不少以“倒口”命名的小地?名。解放初期的1950和1954年就接连溃过两次。说它恶,因为它是一个“筛子垸”。全垸土层浅薄,表土以下多为深厚的卵?石层。卵石层象个连通器,高洪时即使不溃垸,垸内也是一?片黄汤。稍有干旱,外河水落,垸内水枯,严重时饮水也有困?难。?解放后,全垸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进行了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使澧南险恶的垸情垸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其中变化最大的当数上世纪七十年代。在七十年代的农业学大寨高潮中,全垸统一规划,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千百年来的旧垸貌从此换了新颜。其中全垸人民投入最多的是增强抗洪能力和改善排灌条件。增强抗洪能力?澧南垸属非国家确保垸,较之澧阳、澧淞等国家确保垸,?堤防建设在全局的位置稍次一等。而且七十年代又是一个以干?旱为主的年代,当时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重点是解决干旱问题。?但是,澧南垸毕竟有27000多人口和27000多亩赖以生存的耕?地,水患一直是全垸人民的一块首要心头病。?因此,作为当时?澧南公社的党委和革(管)委领导班子,对防洪问题始终不敢掉?以轻心。?澧南垸的一线临洪大堤将近21000米,堤身普遍低矮,堤?基非常脆弱,几乎全是险工险段。其中澧水大堤约11000米,?除刘家河以上有两个江心洲(揭家洲和刘家洲)可作屏障外,其余?全部当冲当风。大堤基脚以下都是卵石层,堤?身又多为沙质土壤,一到汛期,沿线管涌、渗漏层出不穷。接?近1?0000米的道水大堤,大部?都是两水夹堤,汛期外垮内崩比比皆是。?当时进行堤防建设,重点是整治险工险段。基本的方法,?一是加高培厚大堤,二是裁弯取直,缩短临洪大堤。?加高培厚大堤,对澧南垸来说,难度是相当大的。其一,?以受益人口而论,人均负担临洪大堤1米,劳均负担2米,力?量严重不足。其二,堤外缺少外洲,堤内尽皆耕地,无土可取。?强行从垸内取土,不仅减少本来就很紧张的耕地,还要形成新?的两水夹堤。但是,堤垸安全涉及全垸人民的生命财产,困难?再大也要放在第一位加以保证。因此,公社党委和革(管)委把加高培厚大?堤作为澧南垸的一门必修功课,始终常抓不懈。在每年完成大?量外出工程和垸内工程任务的同时,对大堤的“油修”从来没?有停过。只要堤外有土可取,运距再远也要加以利用。无人居住的刘家洲,遥居澧水中流,与澧南大堤隔水相望,也?曾被取土修堤。垸内地势稍高一点的地方,结合平整土地,也?都作了修堤的土场。乔家河的山冈土,?曾被运到刘家河修堤。?实在没有土场的,就只好牺牲少量耕地了。这样,一般每年秋?冬全社都要完成数?万乃至数十万个工日和土石方(最多的1973和1974年,年完成土石方达80万方)。通过逐年积累,?到80年代初,澧、道二水大堤的堤顶高程普遍达到了45——48?米,面宽达到3——5米,从地面到堤顶的高程平均达到?9米以上,御洪能力较前大为提高。这是整个七、八十年代,即使在1980年超历史特大?洪水面前没有溃垸的重要原因之一。?杜家嘴抬堤可能是澧南垸历史上最大的大堤裁弯取直工?程。杜家嘴位于徐湖村,是道水大堤向垸内绕了一道大弧形成?的外洲。原大堤长2250米,全部为一险段。如果将其裁弯?取直,可缩短一线临洪大堤1000多米,?并可扩大保收耕地和水面500多亩,在垸情险恶、耕地狭窄的?澧南垸,不失为一件善举和壮举。因此,经过充分论证,全垸?人民一致同意兴建这一工程。1974年,公社党委和革委报请县农田基本建设指挥部批准后,于当年9月正式动工兴建。设计新大堤长1257米,?土石方70万方,全垸人平将近30方土石方。在完全没有外援?的情况下,工程无疑是浩大的。但是,全垸人民在这一工程中?表现出了空前的热情和积极性。许多老人、妇女都投入了这场?战斗。不少还在奶孩子的妇女每天甚至挑着摇篮上工。干部们?从公社党委书记到生产队长,人人身先士卒,带头参加筑堤劳动。就这样,全垸集中7000劳力,大干了两冬一春,终于在1976年春完成了这一工程。不久,这项工程的效?力便充分显露了出来。在1980年特大洪水袭击时,新修的临洪大堤安然?无恙,而不临洪的老大堤却有1500米垮去了半边。事后人们不无后怕地说:?“要不是杜家嘴抬堤,澧南垸这次就完了。”这项工程之后,公?社在新建成的杜家小垸内又建成了有500亩精养鱼场和?林场,进一步壮大了社办企业。改善排灌条件澧南垸不仅旱涝灾害频繁,而且抗旱排渍难度很大。主要原因有二:一是调蓄能力差。全垸人密地狭,缺少当家堰塘。虽有冉坪、盖天两个1000亩以上的调蓄湖,但因长期淤积,到七十年代,调蓄能力已大部丧失。因此,一有渍灾,就要直接向外河排水,一有旱情,就要直接从外河引水。二是地下卵石层作怪。汛期外涨内升,导致排渍成为无底洞。1980年8月上旬,澧水最后一次洪峰过后,天上没有再降雨,山水也全部随顺山沟直接排入外河,紫水溪和双两处外排机埠开足马力运行,而调节全社渍水的十字闸的水位竟然不退不涨,说明外河通过地下卵石层流进垸内的“鼓水”与两处机埠的外排能力相等。外河水不退,垸内永远排不干。相反,旱季外落内枯,又造成抗旱水源无着落。1976年大旱,为了解决立木5队一片干旱区的水源,公社党委组织全社支援,架起七提柴油抽水机,从刘家河外河引水。结果是费了天大的劲,灌了百多亩苗,亩产百来斤稻,可谓得不偿失。早在五、六十年代,澧南垸就开始了有计划有重?点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围绕排渍和抗旱,?先后建成了八一水库、从漫涯坡至敞口垸撇洪渠、紫水溪排渍机埠、刘家河抗旱机埠等一批骨干?工程。在此基础上,七十年代通过增建排灌机埠、配套排灌渠系、平整土地、水库扩容等一系列建设,进一步改善了排灌条件和垸容垸貌。1、在原已建成紫水溪排渍机埠的基础上,新建了双排渍机埠。该机埠共架设10千伏线路4.92公里,装机3台,每台130千瓦,合计390千瓦。其设备由国家投资,土建部分由澧南公社负责。该机埠的建成,使全垸外排机埠由一处增加到2处,总装机由2台、260千瓦增加到5台、650千瓦,排渍面积由10000亩增加到22000亩(顺山沟以下的耕地全部受益),抵御雨型达到148.1毫米。不考虑不可预计的“鼓水”因素,一般情况下可免除大面积渍灾。同时,该机埠建成后,使澧南的渍水通过十字闸调节,实现了高水高排,低水低排。2、在乔家河、港口河新建了两处抗旱机埠,扩大灌溉面积约5000余亩;整修八一水库,增容40万立米,扩大灌溉面积2000多亩。加上原来已经建成的部分抗旱设施,全垸丘冈平湖基本上实现了旱涝保收,干旱死角已不足百亩。3、开挖了从乔家河至紫水溪和港口河到双的主排渠。主排渠按三堤两沟设计修建,以排为主,兼顾灌溉。同时,以主排渠为轴心,按田园化的要求,全部修通了主、支、斗、农配套,路、林、渠结合的排灌渠系,近万亩耕地得到平整,全垸田园化格局初步形成。其中与道河公社同时修建的刘(家河)大(岩厂)公路,结束了两社不通公路的历史。刘家河至立木桥两公里路段为路渠合一,灌渠由浆砌块石建成,可通过刘家河抗旱机埠直接将水引上立木。二、四战洪魔保家园1980年5月下旬至8月上旬,澧水流域连降六次暴雨,澧南垸从5月31日起到8月9日止,连续四次进入防汛水位,而且次次超过危险水位。其中8月2日最后一次洪峰到来时,澧南水电站所在地的港口河,水位达到45.07米,超过历史最高水位1.81米,超过危险水位1.57米。汛情来得如此之早,来势如此之猛,发生如此之频,时间如此之长,连百岁老人也从未见过,从未听说,史志上也未见记载。全垸干部群众和防汛设施都面临一场严峻考验。澧南垸21000米一线临洪大堤,虽然经过逐年“油修”,抗洪能力有所增强,但普遍没有达到20年一遇的标准,部分堤段的堤顶高程还只有45米左右,低于最高洪峰水位。8月2日最高洪峰出现时,二水大堤到处都可以在堤面上“摆脚”,高湖、广福段3000米道水大堤已经漫溢,管涌、渗漏、外垮、内崩、风扫、浪冲,各种险情报告不断飞向防汛指挥所。在二水肆劣之际,山丘区山洪也十分猖獗,八一、和平两座水库暴满,水库溢洪道及11000米顺山撇洪沟超负泄洪,处处险象环生。此时的澧南垸真是岌岌可危!当时澧南水电站有一份全垸高程测绘图,包括丘冈在内的800多个高程点的平均高程只有36.4米。这就意味着一旦溃决,涌入垸内的水头将高达9米左右,不仅垸区全部灭顶,部分丘冈也将被淹。形势如此严峻地摆在公社党委、管委和全垸人民面前,抗还是舍?人们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前者。全垸男女老幼,只要能上堤的,都积极投入了这场抗洪斗争,并按军事建制,分成5个营,17个连,分别把守二水大堤、两座水库和顺山沟。经过持续两个多月的奋战,一连四次击退了凶猛的洪魔,保住了被外界很多人料定非溃不可的家园。在这场战斗中,许多人熬红了眼,磨破了肩,泡烂了脚,从不下火线;许多人的房子被“鼓水”鼓塌,一家老小泥里睡,水里吃,也来不及顾及。公社干部从党委书记到一般工作人员,几乎是清一色的“半边户”,而且家乡和家庭同样遭了水灾(有的就是本垸人),但汛期前后半年时间内无人请假回家。大家只有一个念头,就是保住垸子,保住家园,从而谱写了一曲曲感天地、泣鬼神的动人事迹。下面撷取几个战斗场面。除险轭头弯6月下旬,经过两次洪水袭击后,澧道二水大堤出现了近20处重大险段。按照历史情况和惯常思维,当时一般人都认为一连两次特大洪峰过后,不会再有第三第四次了,全垸应当就此全力以赴,开展救灾生产,大堤险段则可放在秋冬修时去处理。但是,当时各级防汛指挥部门都非常清醒,层层要求作好迎战更大洪峰的充分准备。澧南公社党委和管委更是不敢掉以轻心。6月26日第二次洪峰退出防汛水位后,紧接着在澧南中学(上观宫)召开了万人大会,动员和部署新一轮防汛工作。为了严肃纪律,大会还对个别临阵脱逃的干部公开进行了纪律处分。会后,全垸又迅速投入了紧张的险工险段处理和防汛器材准备。轭头弯大堤位于高湖大队境内,道水流经此地,突然向北来了一个急转弯,大堤沿水而筑,形似一个牛轭头。轭头弯大概因此而名。该堤段平时就是澧南垸道水堤防中最薄弱的环节。大堤之外,道水常年扫“轭”,大堤之内,高家湖直逼堤脚,因取土困难,堤身最为低矮单薄。所幸的是,在1980年5月底和6月下旬连续两次特大洪峰的袭击下,尽管受了致命之伤,竟然也挺过来了。第二次洪峰过后,轭头弯大堤出现严重的外脱坡,脱坡长度达600多米,严重处堤面已垮去三分之一,上下错落达5米之多。如果再来一次洪峰,轭头弯非溃不可。公社党委和管委经过紧急研究,决定将轭头弯作为此次处理险工险段的重中之重,派出最得力的领导干部和工程技术力量,调集了高湖、新河、广福等村1000多劳力,出动全社当时唯一的一台东方红碾压机,突击架设了工地照明设备,“歇人不歇车”,日夜奋战。按照技术设计,除险大军先将脱坡地段一层一层清除,然后一层层回填。每回填30厘米左右,就用东方红履带拖拉机碾压几遍,以保证工程质量。回填无土可取,就寻找道水退洪后洲滩上淤积的泥土,哪怕远在千米之外。这样,经过三天三夜激战,挖填土方数千方,轭头弯大堤遭受的严重创伤又重新愈合了。奋战特大管涌8月2日高洪之际,经过长期浸泡的两水大堤已是千孔百疮,不堪一击,大大小小的险情一起不了一起地发生。其中最多的是管涌。红旗炉锅环、兴隆汪家倒口、老岗杨家祠堂等几处大管涌还在处理之中,下午9时许,二营又报告回龙五队发生了特大管涌,簸箕大的口面,深不探底,而且翻黑砂。得到报告,指挥所立即召集工程技术人员迅速研究,一致认为情况严重,决定由党委书记、指挥所政委×××同志亲自带领最优秀的工程技术人员和无线电短波对讲机(当时最先进的通讯设备)赶赴现场组织处理。×××等同志到达现场时,只见管涌内一股股黑砂随着 “鼓水”往外翻,富于经验的防守人员虽然已经向管涌内投填了一些袋装卵石,但鼓水翻砂的势头仍很强劲,管涌四周已经水没胯下。经测量,该管涌管径达1.5米左右,管深达5米以上。特别危险的是离大堤堤脚只有3米左右。如不及时果断处理,势必掏空大堤基脚而导致溃决,情况十万火急。经过简短会商,很快制定了处理方案,于是一边向县指挥部报告,一边火速调集了300人的抢险队伍,一边突击赶运草袋、卵石等抢险器材,一边按方案开始抢险。300多抢险指战员分成四套人马,一套取卵石泥土装袋,一套传送,一套分层往管涌中填装,一套在管涌外抢筑围堰。老天似乎有意考验人。风未息,雨不止,天黑得对面难辨人形。抢险指战员们对这一切似乎没有察觉,人人都非常明白问题的严重性,一心只想尽快排除险情。虽然正是八月盛暑天气,但从外河涌进的“鼓水”却砭人肌骨。填管涌、筑围堰、取泥土的抢险队员始终奋战在“鼓水”中,任凭在水里泥里滚来滚去。就这样一气干了三个多钟头,终于填平管涌,筑就围堰,管涌冒水翻砂的势头大大削弱,“鼓水”乖乖地驯服在了新筑的围堰内。大家悬着的心也终于落地了。万米子堤挡洪魔8月2日,防汛指挥所接到上级通报,澧水第四次洪峰将于当晚到达,石门三江口的过峰流量预计为17500M3/S,与历史上最大的1954年相当。技术人员演算,澧南垸将全面漫堤。据传,为保证澧阳大垸和县城的安全,县委和县防指已内部决定,必要时澧南垸破堤蓄洪。指挥所里,每个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上,可是谁也没有想过临阵弃战,一致决心在未接到破堤蓄洪的正式命令之前,死保到底。根据堤防情况,公社党委和防汛指挥所决定,澧水北大堤和道水大堤东段全面抢修子堤。县委和县防指对澧南垸的安危特别关注。当时,由于外洪水位太高,澧水已全面封航封渡,南北交通完全断绝,澧南垸除了能从电台接受县委和县防指的领导外,基本上是孤军奋战。为了加强澧南垸的防汛领导,县委和县防指临时指派县水电局长、艳洲电站建设指挥长葛君同志从艳洲赶到澧南指挥所,参与防汛抢险指挥。县委书记×××同志也亲自登上兰江闸,用望远镜检查督促澧南垸加修子堤。县委和县防指的关心,更加增强了全垸干群死保垸子的决心。党委和指挥所抢修子堤的命令一下达,澧道二水万米大堤上,立刻摆开了万人奋战的战场。轭头弯大堤由于高程最低,而且脱坡处理后未经洪水考验,在抢修子堤中又一次成为全垸的重点,由管委副主任×××等同志带领三营2000余劳力开展突击。开始抢修子堤时,轭头弯的外洪水位就已快平堤顶,而内湖高家湖则是一片汪洋,解决取土问题成为当务之急。党委和指挥所果断决定:毁稻筑堤!老天仍然是风雨交加,抢险大军浑然不顾,迅速扑向高家湖及其附近的稻田,从水深没胯的稻田中抠出一蔸蔸稻蔸,在500多米长的堤防上,连蔸带泥一层一层地垒成子堤。外河水位一个劲地往上窜,整个抢修过程就是与洪水争速度,水涨一分,堤长一寸。在最高洪峰到来之前,洪水已经超过原来的堤顶,全凭这道临时抢修起来、宽高都在一米左右(个别地方达1.5米左右)的子堤抵挡。在轭头弯抢修子堤的同时,全垸其他堤段的子堤,也都边涨边抢,与轭头弯子堤一起,形成了一道长达20000米的新挡水屏障。其中与轭头弯相连,共有3000米大堤发生漫溢,都是靠子堤挡住了洪水。晚上10 点多钟,超历史的洪峰到来了,轭头弯新修的子堤已被洪水淹去一半。子堤能否继续承受外洪的压力?外洪会不会超过新的堤顶?人们万分焦虑。正当商量新的对策时,洪水涨速忽然变慢了,接下来平了,继而略略退了。经向县指查询,原来是灵泉公社的马家小垸溃了,后来津市的果园和阳由垸也先后溃了。如果说高洪时垸与垸之间存在某种“抵劲”关系,那么,在这场“抵劲”中,澧南垸无疑是胜者。而这所“抵”之“劲”,不是大堤的高大和牢固,而是全垸人民钢铁般的意志和忘我牺牲的精神。当时,如果干群的意志稍有松懈,澧南垸是非溃不可的。三、社企花开为民妍澧南土地资源有限,尽管当时农业生产水平较高,但经济总量较少。那时人们都有一股比对国家贡献的劲头,按人平计算,澧南总是搞不上去。有人说,澧南是麻雀啄面糊,糊得一个嘴就不错了。公社党委和革(管委)认为,澧南要把贡献搞上去,必须扬长避短,发挥自己劳力资源丰富,又靠山临水近城的优势——大办社队企业。然而,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从上到下对此都缺乏足够的认识。直到1977年,澧南社办企业的全部固定资产还只有50来万元,企业职工的报酬,也要靠摊派水利工日,然后带回生产队记工分,当然也就谈不上积累和发展公益事业。1978年底,县办乔家河砖厂因为亏损,县委县革委决定下放给澧南公社。以此为转机,澧南公社的社办企业从此开创了新局面,曾一度被称为澧县社办企业一枝花。砖厂的新生接受将乔家河砖厂,公社党委下定决心,一定要以砖厂为龙头,实行滚雪球式的发展,不断壮大澧南的社办企业。砖厂移交时,年亏损已达25万元,这在当时是一个不小的数字。澧南除接受全部资产外,还接受了40万元债务。当时公社向县委提出的唯一要求,就是留下了两名企业管理和技术骨干。在此之前,党委中虽然明确了一名成员分管社办企业,但并没有专职,主要任务仍然是以农业生产为中心,办点包队。接受砖厂后,党委分工由副书记×××同志和砖厂留下来的两名骨干专抓企业,二把手×××同志也以很大精力抓企业。领导力量加强以后,首先就从砖厂抓起,迅速配备领导,组织劳力,健全制度,调集资金,采购原料,开火生产。1979年,砖厂的红砖生产量就达到800万元块,实现收入30万元,实现利润10万元。从砖厂的旗开得胜中,全社人民看到了社办企业的希望,积极支持大力发展企业。第二年就对砖厂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改造,将轮窑门数由24门扩大到32门,砖坯场坪由7亩扩大到13亩,红砖产量迅速提高到1500万块,实现收入70万,利润30万元。从此砖厂越办越红火,为其他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强后盾。雪球越滚越大对社队企业利润,公社采取了三级分成的办法。一是上交公社40%,用于兴办社会公益事业。二是企业办提留30%,用于新办企业和重点企业扩大再生产。三是企业自留30%,用于自身更新改造。公社企业办向企业提取的利润,以滚雪球的方式,新办或扩大了一批企业。其中主要有:1、新建精制茶厂。1979年,为开展茶叶深层次加工,投入30万元,在乔家河新建了生产红碎茶的精制茶厂,年生产精制红碎茶800担,实现利润3万元以上。2、建造挖卵石船。经过多年酝酿和筹备,1981年投入27万元,建造了一艘挖卵石船,日产砂卵石100余吨,实现收入上千元,并搞活了全社40余条机动船的运输。3、扩建油厂。澧南油厂原为一木榨小作坊,七十年代前期迁址扩建,改为机榨。1980年再次投入27万元,将年加工能力由150吨提高到300吨,基本满足了全垸油菜籽和棉籽加工的需要。4、新建精养渔场。杜家垸抬堤以后,为了将内水面改造成精养鱼池,1980年投入10万元,支付了民工工资。5、刘家河渡口扩改。七十年代初,刘家河渡口仅有几只小木划子,七十年代中期改为机渡,但只有一艘容纳20人左右的简易机渡船。七十年代末和八十年代初,投入10余万元添置4艘30吨左右的机渡船。6、编炮厂迁址扩建。澧南编炮厂是一个有30多名残疾人的福利企业,原址在刘家河人口密集区,1978年发生一起火灾事故后(没有人员伤亡和重大经济损失),1979年投入15万元,迁址乔家河丘冈,按公安部门的要求重建并扩大了规模,迁址扩建后的编炮厂,成为当时全公社效益最好的企业之一。7、新建预制厂。1979年投入6万元,在刘家河建成了澧南第一家预制厂,生产各种水泥预制件,为全垸迅速兴起的楼房建设热房提供了大量材料。经过几年滚雪球式的发展,到1981年,全社社办企业已发展到砖厂、农具厂、油厂、精制茶厂、预制厂、建筑工程队、采石厂、砂石采挖队、缝纫社、编炮厂、印刷厂、联运组、渡口、渔场、林场、种植茶场等16家,固定资产增加到350多万元,是原来的七倍之多。企业效益也越办越好。按当时的不变价,社办企业年创产值已达300余万元,实现利润70余万元,上交国家税收40万元。花儿为民开社办企业利润除用于继续发展企业外,上交公社的部分,全部用于了本社的公益事业。当时所办的几件实事,至今仍为澧南群众所称道。1、修中学。澧南中学原由一座名为上观宫的寺观改造而成,校舍破败,拥不堪挤。1980年,社办企业有了积累后,群众首先想到的就是给子弟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根据群众要求,公社从企业上交中一次拿出16万元,建成了一连16间2层的教学大楼。2、修住院楼。澧南虽距县城很近,但因澧水阻隔,群众就医很不方便。而当时的澧南卫生院住院部又床位不足,且简陋不堪。为满足群众的要求,公社又从企业上交中投入10万元,建成了卫生院住院楼。3、建电影队,修影剧院。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澧南群众对文化生活的要求也日渐迫切起来,特别是看电影。于是公社又投入3万元,购置了全套放映设备,组建了电影放映队。接着又投资8万元,建起了可容千人的影剧院。4、建设广播网。澧南广播站建站之初,仅有一台功率为40瓦的扩音器,外线都是因陋就简的竹木,不少地方还是“竹节通”,群众经常听不到广播,给日常行政也带来了很大不便,尤其是在防汛抢险时。1979年,公社投入3.5万元,将广播室扩容到1800瓦,外线全部换成了水泥电杆,共21.7杆公里。5、改善防汛条件。1980年大灾之后,我们深感防汛通讯和照明的重要。便于当年投入8万元,沿澧、道二水大堤架设了防汛专用电话线、广播线和照明线。6、支付抗灾费用。仅1980年就支付紫水溪、双两处排渍机埠的排渍费8万元。7、解决老干部津贴。七十年代后期,一批参加工作较早的大队干部和生产队长,纷纷进入老年,退出工作岗位。为了稳定干部队伍,搞好干部新老交替,又不加重群众负担,公社每年拿出近3万元,对一批达到一定条件的老干部实行了津贴制度,每人每月6、8、10元不等。严禁剥白菜有人说,社办企业是一蔸白菜,什么人都可以剥。可是当时澧南公社党委和革(管)委却严禁对企业“剥白菜”,而且首先从领导做起,从机关做起。澧南社办企业的产品多为当时比较紧俏的建筑建材和农副产品,如果领导者的动机稍有不纯,就可能大量据为己有或用作钱权交易。可是当时的公社领导班子成员和机关干部,可以说还没有这样的意识。20多名机关干部,除专抓企业的一名党委副书记和两名专干外,其余同志都分片包队,与企业很少发生往来。一些同志随着工资水平的提高,想把农村的住房翻建一下,宁可筑土窑自己烧青砖,而不购买澧南砖厂的红砖(当时全县仅有这家红砖厂,红砖相当紧俏,半节砖也成了紧俏商品)。买点茶叶,或者春节时买几斤鲜鱼,都由机关统一组织,统一结帐,然后从工资中扣到个人名下。个人基本上不同企业发生经济往来。七十年代,公社机关还是一栋不知何时留下来的两层木板楼房,破败不堪,摇摇欲坠。1979年鉴定为危房后,县委、县革委批准财政拨款45000元,新建一栋两层双面统仓式兼作干部宿舍的办公楼。当时乡办企业正红火,许多人建议从企业利润中贴一点,把办公楼的标准提高一些。可是公社党委和革委却一致认为,国家的就是国家的,集体的就是集体的,国家决不能刮集体的。所以一直按县里统一设计的标准修建,没有从企业利润中用一分钱。县委书记×××同志检查后,对此非常满意。七十年代末,公社机关食堂一直挂有文化大革命以来的伙食亏损1000多元,影响到食堂开伙,有关人员提出拿点企业利润冲掉,也被公社党委拒绝。七十年代末和八十年代初,澧南每年都要组织大批劳力到七里湖砍柴。柴山管理所每年都按比例支付一笔管理费用,按县里的文件规定,管理费的节余部分可用作机关干部福利。但公社党委和革(管)委每年都作为企业利润,全额拨给水电站,用作了水电事业费。四、揽月何惧上九天兰江闸的闸门两侧,曾镌刻过毛主席的一联词句:“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这是澧南建闸民工留下的。整个七十年代,澧南群众在开展大规模垸内建设的同时,以揽月何惧上九天的英雄气慨,南征北战,无私地支援了大批国家建设,胜利地揽下了一轮轮“明月”。其中最为澧南人引为自豪的是参加枝柳铁路大会战。1970年9月底,澧南公社奉命参加枝柳铁路会战,编号为9230(代号)工程指挥部澧县独立第一营。×××任教导员,×××任营长,×××任副教导员,×××、×××任副营长。现澧南乡除大堰村外(时属道河公社管辖)的其余各村以及现澧阳镇的澹阳、襄阳两村(时属澧南公社管辖)均以大队为单位组建成民兵连参战。在枝柳铁路今金罗镇和王家厂镇的交界处,有座名叫风暴岭的小山丘。澧南营的施工任务就是劈开风暴岭,开通600多米铁路路堑。风暴岭虽然只是一个小山丘,却是一座石头岭,基本上要靠炸药炸开,最高处需垂直开挖25.3米。在当时只有铁锤加钢钎和几台手风钻机的情况下,工程之浩大而艰巨,可想而知。全营指战员每天的工作,都是打炮眼、放炮和运石头,相当危险,因此安全问题非常重要。全营指战员始终把安全放在第一位,大家献计献策,想了很多好办法,出了很多好主意。红旗(今乔家河)连民兵爆破手刘宗普通过不断摸索,独创了一种“改炮”爆破法。这种办法,既节约爆炸材料,爆破率高,效果又好,并且非常安全,不仅被全营,而且被县指挥部推广,刘宗普被树为全县典型。七个月中,全营总共在风暴岭放炮1100余响,没有发生一例安全事故,不少人被评为积极分子、爆破能手,受到了各级领导的表彰。1971年4 月,全营按期圆满完成任务后胜利凯旋。在各项建设中,澧南人以勇战善战、敢打敢拼著名。除参加枝柳铁路大会战外,还啃下一系列硬骨头,其中主要有:1、澧津公路建设。1971年冬,澧南公社奉命组成一支250的队伍,参加澧津公路建设,独立完成了数公里路基拓宽、加高和铺设柏油的任务。2、凤滩水电站建设。1974年5月——1974年9月,组成一个排50多人,到沅陵县与古丈县交界处,参加凤滩水电站建设,园满完成了混凝土浇铸任务。3、?水干渠建设。1974年10月——1975年2月,出动民工5000多人,到复兴厂参加?水澧县干渠工程建设。完成了向阳渡槽及1公里主干渠修筑任务。4、枝柳铁路二期工程建设。1975年3月——1976年4月,组织民工450人,赴慈利县溪口镇杜坪村参加枝柳铁路二期工程建设,放炮炸开杨家岭,完成石方4万余方,开挖和填筑路基300米,并铺设道渣。5、艳洲水电站建设。为了支援艳洲水电站建设, 1976年冬,澧南公社出动4000多劳力和2000余辆汽鼓车,完成30余万土方,将艳洲小垸南堤搬到北堤。1977年冬,又组织3000余劳力,完成25万土石方,开挖了电站尾水渠(深达20多米)和船闸基脚。从1976年开始,组成600余人的专业采石队,在猪羊山放炮采块石并负责运输,历经3年,共为艳洲水电站建设提供了3万方块石。6、澧(县)曾(家河)公路建设。1977年下半年,澧南公社组成一支400余人的队伍,完成了从今边贸城至黄桥的公路建设,包括道路拓宽高加和铺设柏油。2003年6月
浏览
3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