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信县第一高级中学

联合创作 · 2023-10-17 22:32

创办长河渊源追县令,兴学为民泽后生。公元1904年,清末诗人,阳信县令缪润绂毅然革新创建了"阳信官学"。由来缪润绂(1851----1939),原名裕绂,满族,汉军正白旗人,字东霖,号钓寒渔人,沈阳人。光绪元年(1875年)举人,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壬辰科进士,授翰林院编修,曾任户部主事,山东临清直隶州(今临清县)候补知府、知州,1903年(清光绪二十九年)授濮州(在今山东濮县)知州,在1904年为阳信县县令。缪润绂出身于书香世家,他的曾祖父是康乾时期的“留都多少能吟客,总让公才一著先”的盛京名士缪公恩。1904年,清政府实行“新政”,“废私塾,兴学堂”,缪润绂踊跃鼓舞,于阳信县城永宁寺旧址创建“高初两等小学堂”、于河流豆腐店狼丘冢创建“朗邱公学”,并为前者亲笔题写“阳信官学”石匾一方,至今保留。这两所学校的性质有别于过去的“私塾”和“书院”,是官办学校,特别是阳信官学还附设有“师范传习所”,实行班级授课制,实为阳信现代教育制度的雏形。在此后的近百年中,“阳信官学”逐步演变成为阳信一中,并孽生出了博兴师范(1951年7月)、阳信县实验中学(1992年9月)等两所地方名校。现在屈指百年,阳信一中携世纪同行,为北大、清华等全国名牌大学输送了一批批优秀人才,有4万余名毕业生走出校门,为争取民族独立、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正是学校丰厚的文化底蕴、浓郁的人文情怀和无数学子对人生事业的执着赤诚铸就了一中精神,打造了一中品牌,让全体一中人始终凝聚强有力的核心,精诚团结,锐意进取,继续发扬光大百年老校的光荣传统,激发广大教师敢于拚搏、敢于胜利的斗志,树立"求真、务实、诚信、创新"的良好形象,真正使"教书育人"成为一种事业,使"以学生发展为本,为民族未来奠基"的办学理念,不成为上纲的教条。在无形中唤起"传道授业"的良知,重审为师者的职业道德。尤其是近几年来,为使教师博采众长,自主发展,不断汲取前沿的教育教学理念和高考信息,学校定期聘请全国知名的教育专家来校做专题讲座;每学期学校都要委派一大批骨干教师外出学习或参加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各级各类教研和业务培训。为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学校投资200万元,装备了高标准微机室和多功能学术报告厅,为每个办公室配置了电脑,实现了四机一幕进教室,"千兆校园网、电视教学网、校园广播网"的三网连通,并订阅购置了大量教育教学报刊和书籍,不但实现了网络管理和资源共享,也为教师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源泉。学校先后承担了"合作学习"等国家及省市级课题12项,在2002年、2003年全国奥林匹克及省市组织的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等学科竞赛中,该校有5人次获全国一等奖、45人次获省一等奖、二等奖,被授予"省奥林匹克竞赛优胜学校"称号。先后有100余篇教学论文在市级以上教学刊物发表;18人在全市优质课评选中获奖;19人在全市教学研讨会上执教观摩课;10余教师完成了研究生学业;涌现出了一批(36人)在全市享有较高知名度的省市级骨干教师、教学能手和学科带头人。数学组被评为市教科研工作先进教研组,英语组为学校赢得了山东省"英语特色教育重点实验学校"和市"三八红旗集体"称号。学校自2003年以来获得了"省级规范化学校"、"省级民主管理先进单位"、"省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会会员单位" 、"全国十五规划重点课题实验基地" 、"滨州市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荣立集体三等功。事业春常在,人生价更高。锁定人生坐标,一中成就未来。阳信一中人正在用青春热血铸造一中品牌,让一流的风貌和一流的业绩伴阳信教育事业一路走好。
浏览 1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