阆中中学

联合创作 · 2023-10-22 06:31

校前身是“阆中县崇实中学”(初中),它的建立可追溯到满清末年的戊戌变法时期,阆中名人张铸元等,在古城西街梧桐院筹办阆中县高等小学堂。   1920年,孔震生(同盟会会员,解放后任绵阳地区副专员)为解决学生入学难而创办,取名“阆中县崇实中学”(初中),规模很小。   1922年,因学生较多,扩充校舍,经省教育厅批准为公立“阆中县立初级中学”(简称“县中”),校长侯剑君,招收阆中及附近苍溪、南部等县学生。   1935年,阆中县女子中学并入该校。   1939年,附设省立高中班,学校规模不断扩大。   1940年因日机轰炸阆中,学校迁往附近马家公馆。   1943年迁回原址。从1941年9月开始,学校先后附设简师班、农技班,改建了民生工厂,并将天安观蚕室、桓侯桑园及城隍庙等公产划归学校作职教班实习基地,到1949年解决时在校学生已达886人。   解放后,学校几易其名,1950年称“省立阆中中学”,后与县中合并,更名为“阆中中学”,成为阆中唯一一所完全中学,继而改为“四川省阆中中学校”。 1951年更名为“川北区阆中中学校”,并将省中级法院及监狱、城隍庙、聊院扩为校舍,规模进一步扩大,除招收本县初高中学生以外还招收苍溪、南部、仪陇、巴中、广元、昭化、剑阁、江油、旺苍等地高中学生,校长肖毅安。   1952年,改称“四川省阆中中学校”,至今不变,校长杜晴初。   1954年,杨林由任校长兼党支部书记。   1980年,学校被批准为四川省重点中学。   1982年,王尚益接任校长兼党支部书记至1989年退休,蒲兴勇接任校长兼党支部书记。   2001年,赵书远担任校长兼党委书记至今。2002年5月,通过四川省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的评估验收。2003年6月,位于七里新区的“阆中市江南职业高级中学校”并入该校,成为该校的新校区。2008年9月,阆中中学在七里新区启动灾后重建项目工程,整合阆中市七里小学、七里镇初级中学校教育资源,建设阆中中学七里分部。   阆中中学现有四个校区,校园占地480余亩,建筑面积98000多㎡,教职员工543人,各类教学班138个,在校学生11000多人。学校机构党委书记、校长赵书远:   负责学校党委、行政全面工作。   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许明:   分管学校党建、纪检和精神文明工作,多维校区教育教学管理工作。联系党委办公室。   副校长、工会主席杨学本:   分管后勤管理工作,负责工会日常工作。联系总务处。   副校长、江南职中常务副校长苟朝均:   负责七里校区日常工作。   副校长安德成:   分管学校安全工作、学生工作、艺体卫工作、招生工作及政工工作、民主评议行风工作,协助校长处理校本部日常工作。联系政教处、体卫处、团委、青少年活动中心、行政办公室。   副校长蔡从容:   分管学校教学、教研管理工作。联系教务处、教研处。   教务处主任龚小强:   负责教务处日常工作。负责学籍管理、图书资料的征订、教学考勤管理等工作。   教务处副主任梅同俊:   负责作业批改、实验教学管理、招生宣传、文印资料的审批。   教务处副主任吴超:   负责各种考试及阅卷的安排与管理、学习日志的收查,学生意见的收集、反馈。   教务处副主任龙从明:   负责多维校区的教育教学日常工作。   教研处主任蒲明强:   负责教研处日常工作。主抓集体备课工作管理、周测试推进工作管理、学月考核汇总管理、培优及踩线生工作、师训工作。   教研处副主任杨启献:   主抓教研成果的收集和管理、课题研究、绩效考核(统考科目)、教学进度及教学过程的监控和管理。高考志愿指导。校训校训:“崇实·扬中”。内涵为:明礼诚信、崇尚科学、弘扬拼搏、扬我中华。办学模式“协同·综合”的办学模式:   即加强育人思想、育人单位、育人队伍、育人方法的协同,优化教育资源,综合实施升学预备教育、职业预备教育、艺体特长教育、劳动预备教育。增强育人综合效益。   工作指导方针:   千方百计地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和发展环境,千方百计地不断提高办学质量和学校声誉,千方百计地不断增强教职工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工作思想:   质量立校、科研强校、常规为本、效率优先。办学特色“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近几年来,我校立足阆中实际,用创新的理念统筹学校工作,大力推进办学的理论、体制、教育科研创新,形成了自身鲜明的办学特色:   1、推行《指导纲要》,提高办学水平:我校为前国家教委确定的“实施《中小学督导评估工作指导纲要》试点校。”1992年以来,依据《纲要》改革学校管理,形成了“规范、科学”的特色,为国家教委开展中小学教育督导工作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实践资料,试点工作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我校办学水平显著提高。我校作为《实施中小学督导评估实验与研究》为主研单位,1997年、1999年先后获省政府和教育部科研二等奖。   2、“强体促全”育人才。我校是四川省田径、排球传统项目学校,为了让学生在体能、知识、智力、相应的价值观和良好的思想品质等方面都得到发展,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我们开展了“强化体育素质训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实践与研究。确定了目标体系、运行体系和评估体系,加强了组织、思想、技术、硬件、环境等方面的建设,课题组按方案积极运作。此项研究被列入四川省普教科研资助项目,现已进入揭题阶段。这项研究,有效地提高了体育教学质量,促进了学生德、智、美、劳的发展,出现了以体辅德、以体益智、以体陶美、以体培劳的良好局面,获得了育人的综合效益。   3、发展信息技术教育,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在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过程中,学校班子有胆有识,善于把握教育发展的最新动向,追踪教育科研的最新技术,把现代教育技术作为学校新一轮发展的平台,抢占信息技术教育的前沿,把握契机,继省内少数几所重点中学之后,于2001年3月建成了高质量、高规格的校园网。校园网网管中心建立了校内教学子网和校外教师公寓子网,通过光纤与子网互联,可保证公寓内教职工在家里运用计算机从事教学、管理及服务工作,可供14个班同时进行多媒体双向交互式教学。学校筹资批量购进PⅢ以上计算机,并给予教职工家庭购买计算机用于教育教学者1500-2500元的奖励,使学校教学及管理用电脑达239台,笔记本电脑4台,教职工家用电脑达146台。校园网及计算机购置费总投入达260万元以上。学校与川大计算机学院衔接,对师生计算机技术进行了科学、规范的强化培训,编写计算机应用教材,坚持分组培训,严格管理,建立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的制度,大大提高了学校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水平。从2002年春季起,全校40岁以下中青年教师均能制作课件,并熟练地用于课堂教学,部分教师水平达到较高层次,参加各级竞教均获奖励。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与发展,使学校管理、教育教学、教学科研快速并入“信息高速公路”,为本地区学校发展现代教育技术提供了很好的样本。   4、构建德育新格局,办好校风示范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德育占有重要地位,对学校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起着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加强德育工作,我校的思路是:着眼终身发展,立足阶段目标,紧紧以思想政治课、德育课为主体,以爱国主义、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为主线,实现三个转变、四个结合,相辅相成,协同育人。几年来,在推进校风建设过程中,我校基本解决了德育工作头绪乱、人手紧、难度大、实效差的问题,实现了“三个转变”——变随机无序的教育为全面有序的常规教育,变单一标准的德育要求为多层多元的德育目标,变单一的学校教育为全方位协同教育。做到了“四个结合”——说理教育与身体力行相结合、情感陶冶与榜样示范相结合,教育疏导与严格管理相结合,指导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在实践中逐步摸索出德育的内在规律,进一步优化了校风。   5、拓展育人新空间,劳技教育结硕果。作为贫困县市的农村中学,农业是学校必然面对的大市场,农业产业化要求的高科技含量和经济运作模式迫切需要大量的新型农业人才。2001年,我校与阆中知名农艺师王万明同志合作租赁土地137亩,建立“阆中中学农业科技劳动教育基地”。基地分设四个实验区:一是花卉、反季节果木创新基地,面积22亩;二是珍稀林果、特色农作物培育基地,面积25亩;三是繁植、推广农作物新品种苗木基地,面积50亩;四是城市绿化、美化苗木培育基地,面积40亩。学校特聘王万明为劳技课教师和研究性学习课程指导教师,对劳动基地的教学和实验在业务上总负责,学校生物、园艺专业教师分区负责。基地的建立,为学生劳技课、社会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课题活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学校依托这个大课堂,按照教学计划,安排学生到基地学习劳动,充分发挥了基地培养学生劳动意识、传授农业科技知识、展示农业产业结构发展态势、激发学生研究兴趣、启迪学生研究思维与方法的教育功能。农业科技劳动教育基地建设成为服务于当地经济的一个重要课题,显示出很强的前瞻性与生命力,为综合高中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发展空间。学校地址四川省阆中市西街61号
浏览 1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