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师范第一附属小学

联合创作 · 2023-10-19 08:55

学校简介斗转星移,俯仰百年间。上世纪初,张謇先生倡导“父实业、母教育”的救国方略,开创中国师范教育之先河,随后创办了南通师范学校第一附属小学。从此,一附筚路蓝缕走来,智民强国,勇立潮头。桃李满园,芬芳四野。从这里走出了令人景仰的中科院士、名闻遐迩的艺术大师、为国争光的世界冠军、身居要职的党政领导和无数为国为民勤恳奉献的劳动者。学校先后荣获全国少年儿童平安学校、全国红旗大队、中央教科所科研先进集体、江苏省巾帼文明岗、江苏省和谐校园创建活动先进集体、南通市文明单位、南通市最安全学校、南通市外事工作先进单位、南通市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世纪薪火,一脉传承。一附人抓机遇,担使命,倾心智,勇开拓,努力开启又一个百年辉煌。先后开办了朝晖校区和新城校区,形成“三校区”办学格局,学校总占地面积约118820平方米,办学总规模为86个班,4000余名学生。现有教师211名,95%达大专以上。其中特级教师1名,市学科带头人3名,市骨干教师3名。学校高举“和爱教育”大旗,秉承“务实开拓、永不言满”的一附精神,以“爱”和“尊重”为核心理念,以和谐高效的“和润课堂”为主阵地,构建“爱”为基石,“和”为途径,“谐”为愿景的和爱教育体系,全力打造“有爱心、有智慧、有品位”的德艺双馨师资队伍,倾心培养“有教养、有才能、有个性”的“三有”现代公民,为师生的幸福人生奠基。创始人张謇[jiǎn]1853年出生于江苏海门常乐镇。1869年科举考中秀才,1874年(即同治十三年),前往南京投奔原来通州的(今南通市)知州孙云锦。 1876年(光绪二年)夏,前往浦口入吴长庆庆军幕任文书,后袁世凯也投奔而来,两人构成吴长庆的文武两大幕僚。1880年(光绪六年)春,吴长庆升授浙江提督,奉命入京陛见,张謇随同前往。同年冬,吴长庆奉命帮办山东防务,张謇随庆军移驻登州黄县。1882年(光绪八年),朝鲜发生“壬午兵变”,日本乘机派遣军舰进抵仁川,吴长庆奉命督师支援朝鲜平定叛乱,以阻止日本势力扩张。张謇随庆军从海上奔赴汉城,为吴长庆起草《条陈朝鲜事宜疏》,并撰写《壬午事略》、《善后六策》等政论文章,主张强硬政策,受到“清流”南派首领潘祖荫、翁同龢等的赏识。1884年(光绪十年)随吴长庆奉调回国,驻防金州,袁世凯留朝鲜接统“庆字营”。不久吴长庆病故,离开庆军回乡读书,准备应试。 1885年顺天府乡试考中举人,1894年(光绪20年)慈禧太后六十大寿辰设恩科会试,考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1904年,清政府授予他三品官衔。1909年被推为江苏咨议局议长。1910年,发起国会请愿活动。1911年任中央教育会长,江苏议会临时议会长,江苏两淮盐总理。1912年起草退位诏书,在南京政府成立后,任实业总长,1912年任北洋政府农商总长兼全国水利总长,1914年兼任全国水利局总裁。后因目睹列强入侵,国事日非,毅然弃官,走上实业教育救国之路。1926年7月17日病逝,享年73岁。学校领导书记、校长:朱丽副书记、副校长:陆晖副校长:顾文书 董一红 陆红兵[2]学校地址本部校区:江苏省南通市启秀路4号 邮编:226001新校区:江苏省南通市桃园路北侧 邮编:226004朝晖校区:江苏省南通市跃龙南路99号 邮编:226006[3]
浏览 9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