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学勉中学

联合创作 · 2023-10-15 21:23

学勉中学坐落于浙江省历史文化名镇——枫桥,校园占地面积460亩,建筑面积11万多平方米,绿化面积近70%,运动场馆,电子阅览室,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房等各种现代化教学设施应有尽有;办公室、教室和学生寝室全部安装电话、空调。现为浙江省 重点中学、浙江省百年名校、绿色学校、卫生先进单位、招飞工作先进集体、绍兴市文明学校、德育工作先进集体、治安安全示范单位、“群体师德创优先进学校”、全国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百佳创新学校、教育部重点课题实验学校。学校先后涌现出了一大批敬业爱岗、业务精良的名优教师,有一支全国优秀教师、浙江省特级教师、绍兴市模范教师、绍兴市学科带头人、绍兴市教坛新秀等组成的师资队伍,中高级职称教师占80%以上,有30多位教师具备研究生学历,语文教研组、物理教研组、英语教研组先后被评为绍兴市先进教研组,化学教研组、数学教研组被评为诸暨市先进教研组,英语教研组还获得“省巾帼文明示范岗”称号。历史学勉中学的前身是创建于1899年,距今已有一百多个春秋的景紫书院,书院择定枫桥急递铺(即宋义安县署故址)作斋舍,东侧为朱熹讲学处“紫阳精舍”,故定名为“景紫书院”,意在纪念“一代宗师,巍巍紫阳”。 陈遹声为第一任董事长,陈达夫为常务董事, 何蒙孙为监董(书院实际负责人)。1901年,清政府推行新政,明令兴办新式学堂,改“景紫书院”为“景紫学堂”。1907年,因求学者日众,原有斋舍不敷使用,重建新校舍,更名为“大东乡学堂”,何蒙孙任校长。辛亥鼎革,改“大东乡学堂”改“大东公学”,此名一定,以后不论校名如何改动,俗称一直沿用。1942年成立真正意义上的中学,为不忘忠义祠捐助祠田390余亩的兴学之功,定校名为“忠义”,1944年教育部正式行文,准予学校立案,校名为“诸暨县私立忠义初级中学”,首任校长郑奠。1945年7月再由枫桥魏家坞的忠义中学改名为“学勉公学”,公学设两部,一部继续办中学,另一部轮训干部。1946年,学校正式迁址枫桥镇开学。学勉其实是为纪念抗日英雄烈士而更名的。学勉,姓朱,原名应瑞贤,化名应启、杨寿明,笔名叶峰、杨明、秋悲,宁海县城关镇耶苏堂西侧应家人。革命烈士。他14岁高小毕业,因父去世,家庭经济拮据而辍学,在宁海海林及城内同慰春药店当学徒。1929年到上海中药店当店员,开始接触进步书刊,尤其爱读鲁迅作品,并用笔名“秋悲”发表文章。九一八事变后,激于爱国热情,笔触所至,直指社会种种黑暗现象。1937年抗战爆发, 朱学勉爱国热情更加高涨,10月,一心向往革命的应端贤在哥哥应野萍和李守先、王任叔等资助下只身奔赴延安,进陕北公学学习,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陕北公学毕业后,于1938年2月到西安,派往南京、浙江松阳工作。根据浙东形势迅速发展的需要,应端贤于1938年四五月间到了宁波。不久,又调宁波,任中共鄞县县委书记、中共宁波中心县委组织部长,1939年9月,化名杨寿明、肖杨,调任中共余姚中心县委书记。“皖南事变”后,任中共诸暨县委书记。为保存党的力量,解决活动经费,朱学勉建议党员干部“职业化”,带头在浬浦附近的陈家坞开设豆糕店。1942年5月,日军发动“浙赣战役”,诸暨沦陷,党的工作重心转入领导抗日游击战争。朱学勉遵照上级党的指示,通过诸北泌湖乡乡长、中共党员何文隆,组建诸北泌湖乡抗日自卫队,后又发展为诸北四乡、八乡抗日自卫队,朱学勉兼任一中队指导员。同年11月底,朱率“八乡联队”去四明山参加浙东第一次反顽自卫战争。1943年12月,朱学勉离开诸暨县委,从事抗日武装斗争,任金萧支队第一大队大队长,带领部队斗顽敌、肃汉奸、缴枪械,威震诸北诸南。其时,朱学勉经常到办在枫桥魏家坞的忠义中学,向师生宣传党的抗日政策,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深受师生欢迎。1944年1月,随金萧支队去四明山参加第二次反顽自卫战争。5月,为粉碎汪伪独立第四旅的“扫荡“,1944年3月,金肖支队转移到诸暨墨城坞南的半山村,此时,驻守在枫桥镇和阮家埠的汪伪军独立第四旅旅长蔡廉亲率所部千余人,分头向沿江进犯。支队首长命令朱学勉率领的一大队解决占领庙西的敌人,在打退敌人的第三次冲锋中,指挥战斗的朱学勉不幸胸部中弹牺牲.为追念烈士,金萧支队诸暨办事处于1945年7月将枫桥魏家坞的忠义中学改名为学勉公学,即今学勉中学。北京大学首任校长何燮侯,普任第四届校董事会董事长;北京大学著名教授、语言学家郑奠普提任校校长;归国留学生赵君方、卢临先,大学教授寿望斗、陈崇礼、李浩川、魏裕昌、余任天等曾在校任教。现任教师有物理特级教师 魏致远为代表的不同年龄、不同学科的名优教师群体,语文教研组、物理教研组先后被评为绍兴市先进教研组。学校一向严谨治学,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确立了教会学生“怎样做人,怎样学”的宗旨,提出来“学高兮致用,志洁兮行芳”的培养目标,制定了“教务求认真,训导贵切实,事务尚清白”的校训。经世纪积淀,学勉中学形成了“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校风和“爱国爱校、自律自强”的学勉精神。一个世纪以来,已培养出各级毕业生1.6万余人,他们中有革命烈士汪寿华,中国科学院院士金善宝、吴中伦、毛汉礼,水稻专家杨开渠,果树专家何荣汾,全国劳动模范梁焕木,计算机专家魏道政,作曲家何占豪,军事科研一级英雄黄炳华,解放军总装备部原副政委葛焕标中将,物理学家阮耀钟,文艺评论家骆寒超,社会科学家 姚伯茂,医学家魏克明,工艺美术家祝大年,书法家 骆恒光等为代表的革命志士、科技精英和文化名家。1998年,学校易地新建。新校园占地面积460亩,建筑面积10万多平方米,教学大楼、科技图书楼、实验楼、体育馆、 田径场、足球场、网球场等现代化教学、运动场馆,电子阅览室、多媒体教室、语音室、电化教室、计算机房等设施应有尽有;办公室、教学和学生寝室全部安装空调;校园绿化面积占总面积的70%以上。学勉中学已成为教学、生活设施一流,校园环境优美的花园式的教育家园。学校设有何蒙孙先生奖学金、何燮侯先生奖学金和学勉奖助学基金,对工作成绩突出的教师、品学兼优的学生实行奖励,对品学兼优家境贫困的学生进行奖助。百年校庆期间,教育部部长陈至立为学勉题词:“百年育英才,世纪铸名校”。《人民画报》2000年第四期以《一百年,一个教育的家园》为题,用整整三个版面介绍了学勉中学的百年业绩。2002年,《人民日报》、《浙江日报》等报刊先后报道了学勉中学取得的成绩。走进新时代,我们抓住机遇,为教育这一“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而不懈努力,让百年名校在新的世纪再创辉煌。校训 校风学勉中学的校园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个性鲜明,丰富多彩,在众多中学中独树一帜。校训:执着 创造 协作校风:明智 勤奋 严谨 诚朴大事记1912年3月,徐海峰、郭心悦、汤晓文、郭又令、吴忠怀、戚显甫、黄庆吾、詹拱庆、边甘棠等人为教员,不受束修,创办四年制诸暨县立中学堂,由边甘棠任校长。1914年,学校建新厦两幢。是年改为秋季招生。1915年,县立中学堂师生为反对袁世凯卖国称帝罢课,游行。1916年4月,傅国英、斯爽等人发动乡人占领诸暨,以求诸暨独立,县立中学堂师生积极响应,一起夺取警察所枪械,以中学堂为反袁浙东军政府,宣布诸暨独立。1918年,学校又建新舍,遂初具规模。1919年,学校发生新旧派之争,从而引起公立、私立之争,部分人主张分校产。后经浙江省教育厅明令确定县立,并从此改校长由学董聘请为由知事呈省教育厅委任。是年,学校被浙江省教育厅称誉为“按最新之学理组织者也”。1921年5月,发起国耻游行大会,并在学前湖立石碑,正面刻“五·九”国耻纪念,背面刻《二十一条》不平等条约(此碑毁于抗日战争时期)。1922年,中学校改为招收3年制新生。1923年5月,学生因县议会有停办中学堂之议与之发生冲突。1925年2月,共产党员钟子逸来校任国文教员。此后逐步开展党建活动。1925年,学校易名为县立初级中学。1927年春,学生郭大善等组织宣传队、慰问队上前线慰问北代军。“四·一二”政变后,钟子逸等共产党员遭通缉,撤离学校。1927年秋,学校建立中共支部和共青团支部。学生郭大善任党支部书记。郭还当选为诸暨县学生联合会主席。1928年,学校招生开始男女兼收。1929年,学生成绩展品获西湖博览会特等奖。1930年,学校附设师范班。1932年,学校附设初级农业职业班和乡村师范班。1933年7月,学校改为初级农业职业学校,普中停办。于右任为学校题写校牌,何乃贤首任校长。1934年,蒋鼎文捐买白门石砩寺前毛家一带田100亩作为农校学生农事实习基地。农校随即迁址于石砩寺。荣誉国家级2004年青少年奋发有为建小康读书活动组织特等奖 全国作文教学先进单位2002年学校被评为全国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优秀学校1990年被定为全国培养体育后备人才试点中学2000年学校荣获全国青少年“走向新世纪”读书教育活动组织特等奖1999年学校荣获全国青少年“光辉的五十年”读书教育活动组织特等奖1995年学校被评为全国青少年“热爱祖国,做四有新人”读书教育活动组织特等奖1993年学校荣获第三届全国中小学生“让精神文明更美好”读书活动组织银奖1993年学校被评为全国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优秀学校1987年学校荣获全国伟统项目学校南方赛区比赛团体总分、女子总分各第五名1986年学校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1985年学校被评为全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先进集体1984年学校被评为全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先进集体1983年学校被定为全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1995年被评为全国“培养体育后备人才试点中学”优秀学校
浏览 1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