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化第三中学

联合创作 · 2023-10-16

学校简介古老的瓷都,千年的炉火,铸就了源远流长的美名。 美丽的山城,悠悠的浐溪,哺育着生生不息的学子。 在高楼鳞次栉比,人流纷纷攘攘的德化城关湖前开发区,镶嵌着一颗引人注目的明珠。她是一方净土,绿树成荫,花团锦簇,雅洁幽静,书香飘逸。她就是充满生机活力、蓬勃向上、在改革开放中崛起的人才摇篮——德化第三中学。学校创办于1988年秋季,占地面积58316平方米,生均28.95平方米。创办伊始,只有2个班,105名学生,9名教职工。斗转星移,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壮大,特别是1997年升格为普通完中以来,学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有36个教学班,其中高中18班,初中18班,每个年段各6班;在校学生2014人,其中高中部1153人,初中部861人。教职工138人,其中专任教师137人,非专任教师1人(校医)。专任教师中,高级教师10人,中级教师45人,本科学历46人,专科学历86人,中专学历5人。我校是全县规模较大的普通完全中学。获得荣誉学校先后被评为“福建省先进教工之家”、“泉州市文明学校”、“泉州市素质教育先进单位”、“泉州市安全学校”、“泉州市绿色学校”、“泉州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泉州市教改实验校”、“泉州市心理健康教育实验校”、“德化县高考先进单位”、“德化县综治创安先进单位”、“德化县行风评议先进单位”,享有崇高的办学声誉。学校教育教学设施完善,办学条件良好。拥有建筑面积9860平方米的学生公寓,每间宿舍均有卫生间、储物柜、阳台,配有设置800多座位的学生餐厅;学校图书馆藏书6万多册,订有各类杂志、报纸220种,配有学生阅览室,学生借阅书刊方便;拥有400米跑道的运动场、足球场和全面硬化的篮球场、排球场、羽毛球场;拥有多媒体教室、计算机网络中心、教师电子备课室、语音室、音乐室、美术室,以及设备齐全的各类实验室,更有刚刚更新的设备先进的电脑室,配有新电脑400多台。发展历史德化三中的诞生,是根据德化县委、县政府实施小县大城关战略的需要而创办的。创办伊始就备受社会各界的瞩目,并立足于高起点、高质量、创特色。经过多年的发展求索,改革创新,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赢得了社会的认可和赞扬。办学条件日臻完善,教育教学质量逐步提高。几年来,学校认真贯彻县委县政府科教兴县战略,着眼于发展,坚持适度超前投入。97年,逸夫楼教学实验综合楼竣工交付使用。98年秋季,独立的40间教室的教学楼顺利落成。这两大工程的竣工,基本满足了教学和实验的需要。而后,别具一格的校门,300M环型跑道的运动场和篮球场、排球场、电教楼、电脑室、课件制作室,语音室等相继建成,进一步完善了办学条件,提升了办学水平。2011年,学校办公系统基本实现网络化,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学校还通过绿化工程、美化工程、硬化工作、亮化工程的建设,美化了环境,营造了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提升了文化品位,一所“花园式”学校成为瓷都教育战线的一道亮丽风景。97年至今,政府投资、学校自筹,投入资金近1000万元。教育创新,主体是教师。只有创新型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创新型的人才。教育创新的出路在于改革。97年以来,我校乘全县教育改革的东风,敢立潮头,大胆改革,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积极推行教职工聘任制、中层干部竞岗制,引入竞争机制,实现了用人机制的创新,为教师队伍的建设注入了生机与活力,增强了教职工危机感、紧迫感和责任感。同时学校致力于营造宽松、和谐、融洽的环境,强调人文精神。学校不断加大教师住房建设力度,住校教师住房成套率达59%。而且,还为教师住房免费开通宽带网,为教师提供学习新知识、了解新信息的良好条件。我们注重引进华东师大、福建师大等重点高等师范院校的毕业生,许多农村、城区学校的优秀教师也竞相到我校竞聘。近几年,聘用教师22人。教师队伍的结构日臻科学合理,水平不断提高。通过用人机制的创新和人文管理,充分调动了教职工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学校历来注重教师队伍建设,始终把师资队伍建设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着力打造一支师德高尚、理念先进、素质过硬、吃苦耐劳的学习型教师队伍。2005年,全校教职工220人(其中专任教师182人),高级教师32人,本科学历教师196人,硕士研究生3人,省级学科带头人1人(全县中学唯一一人),市级学科带头人4人,省级骨干教师2人,市级骨干教师21人,县级教学能手46人,受市级以上表彰的优秀教师54人。精良的教师队伍为打造教育质量品牌和学校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定的基础。教学宗旨注重师德建设。学校把转变教育观念、提高师德修养摆在首位。开展师德教育、师德承诺活动,制定《德化三中教师职业道德考评细则》,评选师德标兵,并把师德表现纳入评优晋级的主要内容。力图使每一位教师成为一面旗帜,指引学生攀登知识高峰;使每一位教师成为号角,鼓励学生直面挑战,追求卓越,为提高教育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突出业务技能的培养。我们充分利用学校教育信息化、现代化的有利条件,举办校园信息网络系统应用培训班,在全体教职工中掀起学习、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热潮。还积极支持和鼓励青年教师参加学历进修,选送骨干教师参加全国和省、市的“百千万工程”培训,组织中青年教师开展公开课评比活动,促使教师深入钻研业务,提高教学水平。良好的机制,让教师进得来、留得住,并且为创新型教师队伍的成长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而扎实有效的措施,则促进了我校教师素质品位的逐年提高。1999年,苏燕萍老师考上福建师大生物工程院研究生。1997年以来,我校许多教师获得了先进工作者或优秀教师等各级各类荣誉称号,其中国家级的有3人,省级8人。教师在参加各学科优质课竞赛中,获国家级奖励的1人,省级奖励的有15人。教师撰写的论文,在国家级和省级刊物上发表的有120多篇。2006年,我校拥有县级教学能手23名,教师中涌现出一批学科带头人,一支质量优良、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已基本形成。我校坚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探索素质教育的途径,实践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生态模式”,大胆尝试,大胆创新,逐步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教育教学风格。广大教职工积极投身创新的热潮之中,学校形成了活泼、浓厚的教研、教改风气。几年来,学校一直坚持教学改革,从中学物理教学法改革五年跟踪实验到数学科“指导—自主学习”教改实验等都取得较突出的成绩,许多学校慕名前来听课取经,北京丰台区二中、丰台区实验中学的领导和老师也千里迢迢到我校参观学习。如今,我校以“提高45分钟效率,减轻学生负担”为主题的教改实践全面铺开,选择有所为和有所不为,以学生的兴趣和特长为突破口,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这种“教育生态模式”赋予了素质教育新的内涵,促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在抓好科研兴校的同时,学校还不断加强和完善教学工作的管理,充分发挥教学骨干的作用,重视优化课堂教学和教学设计的研究,每位教师每学期都进行2次公开课教学,每位骨干教师每学期都要承担一次示范课和开发优秀课堂教学设计软件。学校还出台了《教师目标管理考评细则》,对备课、教研、上课、听课、作业、辅导、考试等教学环节,都作了明确的规定和要求,强化了对教学工作的质量监控,提高了教师搞好教学的主动性和自觉性。科研兴校取得了丰硕的成果。2001年我校高中部学生刘琦,2002年高中部学生权有强、曾国胜获得奥林匹克生物竞赛福建赛区预赛一等奖,是我县所有参赛选手获得的最高奖项。多年来,我校中考成绩始终居全县领先地位,高考成绩地位居普通完中的前列。2002年中考录取达标中学84人,占全县近1/4,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78%,高中会考优秀率突破30.2%,高考上本科以上录取线36人,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实现了新的突破。当素质教育的理念不断深入并全面铺开的时候,具有创新精神的三中人更是与时俱进求发展,树立正确的育人观念,积极探索形势下的德育工作。学校通过组织学生观看校史展览,加强对广大师生的校史教育,使他们深入了解学校的优良传统。同时还将校史教育与“爱祖国、爱家乡”的教育紧密联系起来,呼唤传统美德的回归,鼓励学生奋发上进,报效祖国。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深入龙鹏集团、英山水泥厂等厂矿企业了解家乡的生产状况。开展“青年志愿者”活动,到社区参加公益活动,美化环境,让学生参与各项社会实践活动,学会生存、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发展。深入开展学习、宣传《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各种活动,“把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道德规范落到实处。这种既结合实际,又有时代特色的教育形式,润物无声,把学校德育工作寓于各项活动之中,寓于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之中,将德育的内涵和外延有机的联系在一起,构建一个开放型、全方位的德育工作网络,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启发和教育。坚持“成功”教育。坚持以鼓励为主的正面教育,是我校又一行之有效的方法。学校选取最佳的教育时机,在每学期的开学典礼上,对先进集体、红旗班级、文明班级、先进个人进行全方位、大面积的表扬奖励。开展“校园之星”、“班级之星”评选活动,通过表彰先进、树立榜样,激发了广大师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学校还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加强学生的心理辅导,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行之有效的德育工作促使德化三中形成了“团结、诚信、严谨、创新”的良好校风。学校还不断健全德育网络,实行班主任、科任老师、年段长、政工干部分工负责的全员教育。学校聘请了校外辅导员、综治副校长共同搞好德育工作。为了使德育工作落到实处,学校采用了“一学”、“二帮”、“三交流”的做法。“一学”指的是经常组织班主任、年段长、政工干部学习江总书记《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及有关教育政策法规和教育理论,邀请有关部门领导和专家举行专题讲座,提高他们的理论素质和德育工作水平,把依法治校、以德治校、以德树人结合起来;“二帮”指的是每个共产党员、班主任、科任教师、学校领导挂钩、帮助、转化1-2名后进生;“三交流”指的是每学年开展德育工作经验(班主任工作经验、转化后进生经验)交流活动,使德育工作的先进经验得到有效的推广。开展艺术教育是我校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也是学校的特色。学校早在1999年就制定了艺术教育办学特色规划,并将规划纳入每学年学校工作计划,摆上学校重要的议事日程。学校成立了艺术教育领导小组,添置艺术教育的有关设施,成立了“德化三中艺术团”,在全县率先举办了每学年一次的“艺术周”活动。有关艺术方面的兴趣小组蓬勃开展,发现和培养了一批艺术人才。针对我县陶瓷是支柱产业的实际,我校在陶瓷制作方面的教育与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每年举办师生书画展和艺术作品展,还专门设立艺术作品陈列馆,收藏师生的各类作品,其中陶瓷雕塑作品精品纷呈现,引人注目。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年轻的德化三中不负众望,硕果累累。2010年来,我校逐年分别获得:1998年度,第二届泉州市“文明学校”,泉州市学校音乐教育先进单位,泉州市大中学校业余团校建设先进单位,98年度德化县创安工作先进单位;1999年度,泉州市文明学校,99年度普通中学学籍管理先进集体,德化县初中数学“指导—自主学习”教改实验先进集体,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德化县财务工作示范先进单位;2000年度,第三届泉州市文明学校,泉州交通安全学校,泉州市关工委校外辅导员工作先进单位,泉州市学校共青团工作先进集体,2000年度德化县高考先进单位,德化县“五好”先进达标党支部,1999-2000年度德化县绿化美化工作先进单位;2001年度,泉州市文明学校,泉州市实施素质教育工作先进学校,泉州市先进“教工之家”,德化县“三五”普法先进单位,2001年度德化县依法治县先进单位,德化县先进基层党组织,2001年德化县高考先进单位,德化县先进基层团委,德化县先进少先大队,2001年度德化县工会工作竞赛优胜单位;2002年度,福建省绿化美化红旗单位,第四届泉州市文明学校,德化县党建工作典型示范单位,德化县行风建设先进单位。教学模式办学24年来,德化三中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一是学生社团组织活跃,文学艺术科技活动丰富多彩:学校组建《青草地》文学社,成立记者站,创办《青草地》文学期刊,培养了大批校园文学人才;组建学生艺术团,开展文化艺术周活动,通过书法绘画、艺术雕塑、手工制作、科技小发明、歌舞器乐、相声小品、朗读演讲等形式,既为学生发展个性、展示才华提供平台,又大大丰富了校园课余生活。二是建立心理咨询室,心理健康教育富有成效:学校关注学生健康心灵和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发展,积极创造条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既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普及教育,又针对个体学生开展个别咨询、辅导工作,学校还多次邀请高等院校专家教授到校讲座指导,开拓学生的视野,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三是发展群众性体育运动,传统体育项目焕发活力:学校积极发展群众性体育运动,扎实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全面增强师生身体素质,在此基础上,注重体育优秀人才的选拔培养,为高等院校输送了大批体育专业人才,学校被授予“2005-2008年泉州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教育科研是教学生产力,是教学质量的增长点。多年来,德化三中坚持“以科研促提高,以科研求发展”,积极开展教育科研工作,不断规范教育科研的管理机制,将教育科研工作纳入教师业务考核之中,使教育科研工作进入常规状态,形成“组组有课题,人人搞教研”的局面。广大教师积极探索教育新规律,借鉴教学新模式,不断优化教学过程,改进教学方法,并及时总结教学经验。2003年以来,教师教学论文在CN刊物上正式发表达到96篇。科研的关键在于课题。该校的数学“指导—自主学习”教改课题实验早在1998年就蜚声省内外,北京、广东一些学校曾慕名前来参观交流。《海峡都市报》曾专版介绍该校的教育科研情况。其他学科的许多课题研究也取得阶段性的成果,如英语科的“张思中英语教学法”,物理科的“中学物理教学法五年跟踪试验”,语文科的“自学—导读—反馈”、“作文三步法”,政治科的“指导—讨论”等。2006年,该校有全国性教育研究课题4项,省、市、县课题13项。发展前景德化三中走过了24年发展历程,2006年,全体教职工正积极呼应大城关战略,着眼办好大教育,努力为德化走在全省山区县前列提供人才基础。德化三中必将从辉煌走向新的辉煌。 /div>
浏览 1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