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营下小学

联合创作 · 2023-10-14 06:58

基本内容 东华门小学的办学特色  侯怀银  “特色”一词在词典中的释义为:“事物所表现的独特的色彩、风格等。”1982年邓小平同志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之后,“特色”这一概念逐渐得到了人们的广泛使用。学校办学特色是学校教育教学的灵魂和基石,是决定学校办学的品位、层次和成色,是学校的优势所在。1993年2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在基础教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方针中明确提出中小学校要“办出自己的特色”。学校的办学特色开始受到人们的重视。追求特色几乎成为所有学校办学的理想和目标。  东华门小学,这所建立于新中国成立之初,座落在太原市杏花岭区的一所原名不见经传的小学,今天能成为占地12630平方米,学生1600多人的一所在全省,乃至全国都享有盛誉的实验学校,是与其独特的办学特色密不可分的。东华门小学正是在历任校长的领导下,着眼于社会需求,着重于挖掘本校的潜力与特长,长期以来十分重视创建学校特色,实施特色战略,力争将学校办得与众不同,最终形成了今天的东华门特色,为小学教育的改革树立了榜样。  所谓办学特色,是学校据时代精神和学校自身的实际和传统,在正确办学思想和科学、先进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经过全校师生长期不懈的努力探索、实践和创新,逐步形成的对学校发展起主导作用,并已落实在学校的实践中的稳定、优质、独特的办学风貌和教育风格。学校办学特色主要表现在学校办学理念、学校教育的行为方式和学校办学的环境与条件等方面。东华门小学深入贯彻“校长”负责制,由一把手牵头,以党支部为核心,实施“炼纲工程”,炼出了一届一届的“钢班子”,确保领导集体的团结性、协调性、一致性、合作性。校长全面抓好学校的特色化工作,其他领导分工负责,重点抓好若干侧面工作。做到统一领导,分工负责;统筹安排,科学规划;组织实施,跟踪管理,分类指导,评估总结,严格控制,有效管理,及时解决工作过程中的问题,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保证学校的一切工作都能和谐并有特色地向前发展。经过几任领导的共同努力,瞄准“人无我有,有且甚优,人有我优,优且甚强,人有我特”的目标,东华门小学形成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办学特色:  一、与时俱进的办学理念  学校办学理念是以校长为代表的学校管理者的教育思想、观念在办学过程中的集中体现。办学理念对于学校教育活动和教育形式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它体现并决定着学校办学特色的主旋律,决定着学校发展的方向,是学校办学特色的灵魂。东华门小学历任校长十分重视确立正确的办学理念,以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指导,从满足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需要这个正确的教育价值取向出发,深入贯彻落实党和政府有关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精神,树立与21世纪人才培养规格相一致的、新型的终身教育学习观、教育可持续发展观、经济观、创新观、人权观和合作性学习、研究性学习观念等全新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和教学观,以培养21世纪需要的合格小学生为目标,以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为根本任务,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塑形象、以管理促发展,突出实验性、示范性和先进性,坚持“科研兴校、科研促教”,倡导教育创新和创新教育,确立“三本”教育理念,同心打造品牌学校,合力开创教育集团,不断推动学校整体办学水平的特色化发展,争创全国名校。  (一)坚持“科研兴校、科研促教”   “科研兴校、科研促教”是东华门小学十五年的改革探索出的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道路。东华门小学多年来坚持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的发展战略,以科研促发展,靠科研上层次。  作为太原市最早进行整体改革实验的学校,东华门小学从1988年改革至今,已经走过了十六个春夏秋冬,扎扎实实的进行了三轮改革实验研究。  1988—1994年,在教育科研还没有成为中小学教改大气候的年代里,学校初闯教育实验“盲区”,立足素质教育理念,开展了以“愉快 ·合作 ·成功”为模式的学校教育整体改革,坚持在整体优化学校教育各要素的基础上,努力探索课堂教学积极化,总结出了课堂教学积极化的四要素:“愉快教学”“情境教学”“激励教学”“活动教学”,这是东华门小学的课堂教学摆脱传统填鸭式教学的起步阶段,虽然他们的路走得艰难而曲折,但正是这个阶段的实验探索,悄然地改变了教师眼中的课堂,“让学生积极愉快地学习”成为学校走进课堂教学改革宝库的第一把钥匙。  1994—1999年,在不少学校面对科研依然望而生畏时,本着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素质教育理念,东华门小学又以“促进主动发展,深化素质教育”为主题展开了新一轮的实验探索和研究,建构了主动发展的课堂教学模式,提出了“愉快—合作—成功”的教育新思路。他们围绕学生的主动发展确定了“课堂教学积极化”“课外活动多彩化”“品德教育系列化”“学校管理科学化”四个子课题,全方位地展开了以课堂教学改革为龙头的学校教育各要素的统整,探索出了四个“主动发展”的课堂教学模式——情境教学、合作教学、发现教学和分层教学模式,这几种教学模式的探讨虽然是初步的,但它促使教师开始关注和思考在课堂教学情境中调动学生积极思维和探索的重要性,并努力通过多方向、多层次的合作开启学生主动发展的大门。  从新千年开始的,东华门小学又开展了对话教学研究。他们承担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学术交流中心教育实验专业委员会“优质教育”研究课题中“课堂教学优化研究”子课题的研究。从2000年10月开始,东华门小学开展了预期三年的研究。他们确定了“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创新人才”的专题,本着“整体着眼,局部着手”的原则,围绕着“情境情感——探究交流——联系运用”十二个字,对课堂教学过程展开了广泛而大胆的实践与探索研究。从理性的思考到感性的体验,从理论研究到实践反思,从“对话教学”的含义、特征与原则到“对话教学”的实施与评价,初步形成了“对话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框架,全校形成了了解对话教学、研究对话教学、反思对话教学的氛围。东华门小学正在构建实施对话教育的研究思路,力图将“对话”作为实施新课程的助动器。  作为一个普通的区属小学,经过为期十六年的艰苦探索和艰难跋涉,东华门小学形成了教育研究人员、教育行政领导、教师相结合的研究队伍和科学研究共同体。无论外界情景如何变换,这个坚实的团体始终稳固地站在校本研究第一线,“咬定青山不放松”。东华门小学的发展体现了教师、专家、研究人员、行政领导构成的研究共同体坚实的探索足迹。十六年的改革,教育科研已成为东华门小学每一位教师的工作方式和习惯,成为东华门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科研兴校,科研促教早已成为东华门小学发展的主导力量。  东华门小学下一步的目标是:人人懂科研,人人有课题。做到科研工作常规化、常规工作科研化,切实把科研工作贯彻于教育教学工作的全过程。谋求更高效、更科学、更理想的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素质教育的方法与途径。构建更加完善、规范、和谐,符合人文思想的素质教育平台。以科研为先导,构建师资队伍建设为核心内容的教师教育创新体系和校本管理体系。  (二)倡导教育创新和创新教育  创新是东华门小学的不竭动力和源泉。正如改革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照搬,学校的发展也没有固定的格式,不断创新才是永葆活力的根本。“创新”始终是东华门优质教学“三部曲”的主题。江泽民同志曾在第三次全教会报告中指出:“学校是知识的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这已成为东华门小学上至校长,下至教师内化于心的指导思想。他们不仅提出了以培养创新人格、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为目标的创新教育理念,更是将创新的生命力焕发在校园内外,焕发在课堂、家庭和社会,焕发在十多年改革的点点滴滴中。  (三)确立“三本”教育理念  在以科研为先导,创新为核心的改革中,东华门小学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三本”教育理念。  1、“校本”——以学校为出发点,建造学校整体发展的先进的学校核心文化  每一所学校都是独特的,没有完全照搬的理论和经验。只有立足本校,促进学校的自我觉醒,自我努力和自我提升,才能实现学校的发展;只有建立一种为全校师生所共同感知,认同并追求的文化传统,才能形成学校自己的办学特色。东华门的改革者们深深意识到了这一点。他们立足学校,发展学校,十五年的改革,从来没有离开学校独特的文化,没有离开自己的教师和学生。东华门小学积极挖掘学校的资源,开展以校为本的全方位建设。从校本课程的开发,到校园环境的建设;从教师队伍的培养,到学生实践活动的开展,无不体现着东华门自己的特色。当然,以校为本,并非闭门造车,东华门小学的改革,不仅限于学校的力量,而是多次聘请校外专家莅临指导,参与学校的科研改革,为改革注入了新鲜的活力。  2、“知本”——重视教师作用,塑造教师专业发展的优秀群体  教师是教育教学改革的生力军,教师队伍的专业水平,深刻关系着学校的发展,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是改革的关键所在。而“小学教师搞科研”则是东华门知本理念的一大特色。科研并不专属于某一群体,在学校中,教师对学校、学生最为了解,拥有真正的发言权。让教师自己搞科研,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前进,在把握规律的同时,提高自身的素质。东华门小学非常重视学校的科研活动,在长期努力下,学校已形成了一批老中青相结合的科研生力军。同时,通过学校的校本培训方案,极大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东华门小学真正成为了教师发展学校,赋予了教师主动权,使教师群体成为学校教学改革的策划者、实施者的同时,为自身的发展构建了绿色的平台。立足校本,打造精良师资,这已成为东华门小学的特色。  3、“人本”——强调学生主题,构造学生人性、灵性、个性发展的教育氛围  东华门小学明确提出育人为本,创设和谐、愉悦的人文环境。和谐育人,为儿童编织幸福童年。赏识每一个孩子,让他们都体验成功,让每一个孩子都成为教师胸前值得夸耀的一枚奖章。  “育人为本”是东华门小学三次改革始终如一的指导思想。而“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的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是东华门小学的宗旨,被醒目地写在学校的墙壁上。无论课程的改革,还是教学模式的积极探寻,培养适合时代发展,“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世纪人才始终是学校的核心目标。东华门小学作为基础教育的实验校,深刻把握基础教育的重要作用,不仅重视学生文化素质的发展,还密切关注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注重形成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终身学习的愿望、兴趣和能力、独立面对世界的品质以及与他人、自我、自然建立和谐的关系等良好个性品质的养成。不仅关注学生在学校的生活,还重视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有机结合。本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学校更加强调学生的个性化、多样化发展,更加关注学生的内心体验和感悟。  (四)同心打造品牌学校,合力开创教育集团  “学校创品牌,教育集团化”这样大胆的思维在基础教育中并不多见,然而,东华门小学现任校长贺慧琴锐意前瞻,把握小学教育发展脉搏,提出了这种富含时代精神的教育构想,并大胆实践,立足学校校情,以“我是谁”“我要做什么”“我要怎样做”的理念,明确了学校的定位和改革方向。不仅悟道,还重在力行。注重学校行为系统的锻炼,从教育的政策与法律法规,到学校的具体章程;从组织机构的设置,到人员岗位的规范;从学校的宏观发展,到校园文化的建设,都进行了科学合理的改革,使学校的品牌意识渗透其中,也使学校的品牌形象逐渐树立。全校教师在贺校长的带领下,以身作则,投身实践,紧紧围绕着“办精品学校,树金牌教师,育卓越人才”的目标,同心打造出了今天的东华门——21世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优质教育研究项目实验学校、全国中小学整体改革实验基地校、山西省现代技术实验校、中华古诗词经典诵读工程全国优秀学校、山西省文明学校等。东华门的品牌正在逐渐多了起来,然而,改革者的脚步永不停歇,东华门要将其形象树立在一个庞大的教育集团上。2002年,在杏花岭区委、区政府的关怀和支持下,在教育局领导的指导下,东华门小学成功实施了优质教育拓展计划,将原建北小学,通过80万元的投资改造,建设成为“东华门实验小学”,成为杏花岭区第一所体制改革试验学校。改革的过程是艰辛的,改革者们也曾面对漠视和误解,然而他们坚定地相信:在时代日益发展的今天,教育要紧跟时代,敢于大刀阔斧的进行改革,学校要敢于树立超前的先进的办学目标,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现代化。  二、敢为天下先的教育改革举措  在学校教育中占主导地位的教育行为方式,是学校办学理念的外显形式。它包括学校教育目标的确定、教育途径的选择、教育手段和方法的运用,以及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学校规章制度的制定等。东华门小学多年来进行了积极而富有成效的改革,这些改革举措被师生接受和认同,并转化为师生自觉的教育行为,成为学校的优良传统和宝贵财富,“固化”在学校的常规管理工作中。  (一)课程改革  课程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直接影响和决定着学生的素质结构,是实施培养目标的施工蓝图,也是形成学校特色的主要渠道之一。《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提出,“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这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开始打破统一化的局面,逐步扩大学校在课程设置上的自主权,这无疑为学校的特色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如何围绕学校的特色主题,优化学科课程,落实综合课程,开发校本课程,将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优化整合,更好地促进个性化人才的培养,是摆在每个学校面前的新课题。  东华门小学立足于自己的校情,改变了传统的课程观念。本着为学生发展的原则,他们积极开发校本课程,将学校课程分为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环境课程。在保证学科课程的质量之外,学校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和师资力量,设置了艺术类、手工类、科技类、体育类等四大类二十四门活动课程,将其固定在课程表内,并配置教师,购置材料,做到了课程时空、课程媒体、施教人员及课程目标的四落实。根据不同年龄、不同年级学生特点,大胆调整课时数,给学生创造丰富的机会和广阔的空间了解社会,认识自我,培养兴趣,发展特长。同时学校还非常重视环境课程的建设,充分发挥环境作为隐性课程的潜在性特点,一草一木的设计都渗透着“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功效。三种课程有机结合、相互沟通、相辅相成、形成了东华门独特的课程思维。  (二)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  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是打造教育品牌的核心驱动力,是教育质量的保证。这种创新首先是教学观念创新。东华门提出教学观念在以下五方面更新和突破,即变学科本位观为整合教学观;变师生授受关系为交往互动关系;变知识和技能的课程目标框架为“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整合的目标框架;变课堂运行的封闭和预设为开放和生成;变被动、个体、接受的单一学习方式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将新理念转化为课堂教学行为的过程中,演变为个体的个性化理念。  在实施教学观念创新的基础上,东华门小学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核心,积极进行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在十多年改革探索中,东华门小学已逐渐形成了多种积极的教学模式。如情境教学、合作教学、发现教学、分层教学以及现在正在推行的对话教学模式,积极开展“新标准、新思维、新课型对话教学研讨课”活动。  对话教学集中体现了东华门小学对课堂教学模式的独特探索。学校着眼于教师和学生生命和生活的共同成长,积极建构对话教学模式,通过言语和倾听进行双向沟通,使知识在对话合作中生成,让“对话”赶走呆板的课堂,“对话”教学的新方式让全体师生首次尝试了素质教育所提倡的愉快、合作、成功的感受。  在对话教学的开展中,学校提出了“有话敢说、有话可说、有话能说、有话会说”要求和目标,使对话教学有了可操作化的方案和评价标准。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平等对话、共同发展与新课标精神不谋而合。课堂上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人人参与教学活动的空间。教师能从生活中提取学生感兴趣的素材。课堂中看到了“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  东华门小学“对话教学”的新方式给传统呆板的教学方式注入了新鲜活力,但同时它的实施操作也是一项具体繁重的教研任务。经过多年实践,目前全校1年级到6年级已开始对话教学方式,其中以语文、数学、自然科学、音乐为主。此次教学方式的改革,对全校老师是一次极大的考验,目前全校30%-40%的教师已能完全承担对话教学任务,同时由于学校从1988年起就尝试各种教学改革,因此在这个学校,老教师观念不老,新教师积极活跃,具体到对话教学,学校专门配备了“三网”、“六室”,开通校园网站,鼓励教师通过网络资源充实教材,加大对教师的培训,通过课堂比演、电教示范、外出学习、重点激励等手段提高老师的素质,让对话成为教师基本的教学理念。东华门小学在15年的教学改革实践中最终孕育出这种“对话教学”方式,应该说它不是模式,不是万能,更多的是一种理念。  (三)德法兼治,坚持德育为首,创设和谐的育人氛围  东华门小学多年来德法兼治,依法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在学校范围内普及法律知识,使全体师生学法、知法、守法、用法。认真落实“减负”、“制止乱收费”的有关规定,依法维护学校、师生的合法权益,  以德治校、创设和谐的育人氛围,这是东华门小学的办学传统。东华门小学十分注重探索和积累小学生德育工作的新途径、新办法,注重发挥共青团、少先队、班主任的作用,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系列德育活动,把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培养细化、量化,深入到日常管理中,小中见大,常抓常新,切实提高小学德育工作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德育形式灵活多样,主要有:第一、国旗下讲话教育系列,把每周一次的升旗仪式作为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途径,逐渐形成了学校的特色。短短数十分,学生便能感受到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第二,学校还开展了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系列活动,开展了“礼仪活动月”活动,使全校师生形成了“学礼仪、知礼仪、讲礼仪、行礼仪”的良好风尚。在一些重大的节日里,如清明节、五一、六一、教师节、国庆等,学校都举行节日纪念活动,将德育活动推向了高潮;第三、东华门小学一直利用驻地单位的优势,和山西省军区开展的“共建共育”的活动,建立“少年军校”,对学生进行国防教育训练。学校的德育工作主要以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为目标,因此建立了自律互动的教育模式,使学生在积极设计的班级活动和综合实践活动中学会自律、自强、自学、自理、自护。与此相辅的是,教师要为学生建立成长记录,将学生的成长作为德育的切入点,这也是东华门小学的一大特色。  在东华门小学看来,教育不仅仅在学校中,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也不限于课堂内外,家庭与社会也是教育的主体。因此,学校开办了家长学校,开展了“快乐假日大转盘活动”,“特色家庭建设”,“家长学校日”等多姿多彩的教育活动,发挥了家庭教育的重要功能。学校还创造各种机会,使学生参与广泛的社会实践,感受社会的教育力量。多样化的方式使教育真正实现了立足学校,联系家庭,走向社会,发挥出了宏观教育的强大优势,规范了学生的日常行为,极大地改变了学生的形象,提高了学生的文明程度。  (四)全方位地进行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一个学校的灵魂,是学校的生命和活力所在,精神和力量所依。校长的办学理念和学校的特色主题,都必须依靠一支与之相适应的教师队伍去实施。只有把校长的办学理念内化为每个教师的自觉行动,并持之以恒地努力实施,学校才能逐步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与培养是学校领导者达成的普遍共识。  一名好的校长除了要充当先进教育思想的实践者和探索者外,还要围绕学校的特色主题坚持不懈地组织教师进行团队学习,启发指导教师形成共同的教育价值观,达成共同的行动目标,培养他们成为学校特色资源的开发者。早在八十年代,东华门小学就提出了“教师队伍建设是学校永远不变的工作重点”。在十多年的改革和探索中,东华门小学逐渐走出了一条有自己特色的教师队伍建设新路。  1、提出了建设——培训——应用一体化的教师队伍发展模式  东华门小学十分重视培养一支思想觉悟高,积极进取、创新求实,触角敏锐、手段多样、教法灵活的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的教师队伍。教师队伍发展始终走着“科研兴师”的道路,坚持以校本培训为主体,以教师进修学校为依托,以超前培训,适时培训、分层培训相结合的教师教育途径,不断深化建设——培训——应用一体化的发展模式,为教师开展了校本培训课程,以通识培训和学科培训为主要内容,探索出了课题研究、诊断反思,案例培训、研读一体化的培训模式,采取了演讲、赛讲、竞赛等多种形式来提高教师的科研素质。教师在理论的学习中参与课题的研究,在课堂的教学中实践研究的成果。在提高自身水平的同时,还发展了教师的团队合作精神。同时,学校还聘请校外专家进行决策指导、拟定培养方案,并承担培训任务,整体推进了教师队伍的科研水平。在狠抓科研的同时,不忘加强教师的基本功训练。对教师提出了五个百分之百的要求,其中,要求100%的教师教学基本功要达标,100%的教师要一专多能等。还要求教师必须做到五个一:定一份好计划;备一份好教案;写一笔规范字;上一堂最佳课;写一篇好论文。教师必须要写教学随笔,作为对教学活动的反思和总结。在常抓不懈的努力下,教师的基本功得到了强化。为了培养优秀教师,学校还推出了名师工程,以树立首席教师、明星教师,培养新秀教师为目标,建立了一整套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在最大限度上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  2、加强师德建设,强调师生互动  师德建设是教师队伍建设的又一重要问题。为此,东华门小学狠抓师德建设。对教师提出了“三要”、“三不准”的要求,以增强教师为人师表的责任心。还对教师师德进行双十考核,使师德建设制度化。学校倡导“爱生如子”的师德观,要求教师要爱事业、爱学生、为人师表、率先垂范、精心育人。倡导对孩子的赏识教育,以让每一个孩子都体验都成功的快乐为目标。在细微之处,体现师爱,学校的《激励性评语探究》一书,凝聚着学校教师对学生的无限关心和热爱。融洽和谐的师生感情,不仅仅靠教师的努力,更重要的是师生的共同参与,互动共生,学校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落实了师生同读书、师生同写日记、师生同评比、师生同展览等几大活动,使良好的师德观在师生的共同活动中得以树立,并为学生所感知。  3、实施“名优工程”   东华门小学要求全体教师成为能够在新的教育观念下,成为掌握应用新课程标准和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进行创造性地教书育人的复合性教师。在这一目标基础上,提出要通过“名优工程”的实施,不断地推出“名优"教师,使100%的任课教师成为学生、社会、家长接受的学校名师;使50%的教师成为地区级以上名师,使30%的教师成为市级名师,同时要力争推出3名以上的省级、国家级名师。最终实现校以师名,师以校名,生因师名,师因生名的良性发展。  (五)重视学校管理的创新  管理的改革是试验的保证,为确保改革的顺利开展,学校十分重视学校管理规章制度的建设。为了配合学校的改革实验,东华门小学制定了一系列学校规章制度,如业务学习制度、奖惩制度、班主任工作制度、科研工作制度、校本培训制度、体育卫生工作制度、计算机使用管理制度、实验室制度、教学研究制度等,使学校的各项工作沿着科学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确保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  东华门小学管理的创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目标管理机制  根据学年度的总体目标,制定月目标、周目标。并将分节落实 到各职能 部门,划分出具体的责任目标。责任到人。由值周领导小组,分工负责,进行日检周评月积累,为期末进行总结性评价积累材料。  2、教学过程的全程管理  通过抓好备课、上课、作业、辅导等,做好教学环节的管理和校本课程的开发工作。  备课管理。要注重实效,防止用单一的备课模式来要求所有教师。教案管理要注重激发教师的创造性,突出教师自身的优势,应有利于教师设计个性化的教学方案。对教科书内容的调整,要以坚持新课标为前提,不得随意拨高或降低教学要求。  上课管理。要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引导教师为学生创设自立、合作、探究的机会。鼓励学生创新,尊重学生的人格,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把我校的对话教学落到实处。作业管理。按照有关规定,严格控制作业量,避免机械的重复训练,引导学生完成探究性、实践性与操作性的作业。鼓励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自己设计作业,注重多样化,富于实效的作业检查或批改方式。杜绝把作业作为惩罚学生的手段。  学习辅导管理。要体现因材施教原则,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应予以更多的关心和帮助,严格控制学生在校学习时间,不利用节假日和其他时间进行集体补课。  3、评价制度  建立激励性评价体系,充分发挥评价的育人功能。多方法、多途径、多角度地对教师和学生进行鼓励性评价。在评价中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促进学生的发展。  在教师中,建立三级评优标准。评选校级名师、区、市级名师和市级以上名师。每年根据教育教学目标和教师教育目标,明确教师评价标准,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采取群众评议与领导考核相结合的方法逐级评价。对校级名师不限名额,凡是能够很好地胜任和完成素质教育任务,成效明显的均可评为校级名师。谨慎有序地进行备课改革,鼓励“一案多改”、“教后反思”。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不断提高教师的评价制度。  按照合格小学生的人才规格,改革学生评价的方法与途径,采用更科学化的、人性化的评价途径和方法。通过教科研手段不断加强评价机制的研究,从评价目标、评价方法、评价的功能等方面进行大胆实践,充分发挥评价的育人功能,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构建适应21世纪合格小学生发展的新型评价体系。坚持并完善对学生知识和技能的等级评价,增加技能操作评价含量;重视学习过程和情意态度的质性评价,试点“成长记录袋”评定,探索统整取代量化评定的评价方式。坚持课堂随机评价,日常管理性评价,周评价、月评价和学期综合评价相结合的多种评价形式。通过“代币法”对学生进行常规评价,通过期末的总结性评价,评选合格小学生,优秀小学生和优秀小学标兵。  4、教科研管理制度  坚持教科研工作校长亲自负责制,由校长亲自担任课题组组长。设一名副主任专门负责教科研工作的过程管理,资料收集与整理。加强对课题的形成性管理,制定阶段性实验计划,注意跟踪测量与分析和阶段总结,积累数据和资料,建立课题档案。积极参与上级科研部门的活动,并在活动中交流研究成果,取长补短,不断提高科研工作质量。  三、追求一流的校园环境  校园环境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功效,理想的校园是“师生健康成长的乐园”。东华门小学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上,从布局到色彩,从形式到内容,重视人性化,灵性化,使人本的理念见诸于细微,不断地开发、利用一切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育因素和资源,实现教育现代化。他们创设了优雅、宽松、现代的育人环境,创建了标准化校园,注重学校的净化,促进学校的美化。校园内的小花坛,盆栽花木,错落有致,加上四周高大的白杨和飘逸的垂柳,多姿的龙爪槐和百米彩绘的南墙相辉映,形成了美丽的花园景观。除了自然景观的熏陶外,学校还注重人文环境的建设,在教学楼内分层装设了橱窗,有名人画像、祖国河山、古代诗词等独具匠心的宣传内容,让学生感受到深厚的人文气息。在教学设施上,学校加大投资力度,增加教学设备,成为山西省最早实现纯数字校园网的小学。2001年学校投资100万元建成山西省中小学首家纯数字化校园网。该网络采用美国Cisco交换机,可实现全校60个点同时点播相同或不同的文本、图片、声音、动画等文件,充分实现信息资源共享,解决了模拟设备无法解决的问题,实现了“三网六室一中心”的现代化办学条件,学校因特网的开通为学校办学水平跨越式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真正使学校走向了世界,让世界走进了学校。  东华门小学凭借学校的特色,开辟出学校长远发展的前景,为基础教育的改革树立了典范。培植学校特色,打造教育品牌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将永远成为东华门小学无限的追求。把握时代脉搏,追求自我创新,东华门小学这颗新星将在教育的星空闪烁光芒,不断走向辉煌!
浏览 2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