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高陂中学
大埔县高陂中学,坐落在粤东韩江中游东岸,“瓷城”高陂镇南郊,是一所具有悠久历史和光荣传统的完全中学,埔南的最高学府。高陂中学创办于1901年,在长达一个世纪的时间里,晚清民国时期是高陂中学的创办、发展时期;新中国成立后,高陂中学进入了繁荣发展的黄金时代。简介高陂中学,地处粤东韩江中游东岸,瓷都高陂镇南郊,创办于1901年,是大埔县县内最早兴办的一所新式学校。从1901年起至1911年是学校的初创时期,经历了私塾、公立“仰文学堂”和高陂镇立第一小学三个阶段;从1912年至1949年学校经历了增办初中、简易师范再转初级中学、办成完全中学三个阶段。新中国成立后,学校进入了繁荣发展的黄金时期,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学校坚持人本管理原则,以德育为首,重视教育教学质量,以“团结进取、求实创新、全面培养、发展特长”为办学目标,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有用之才。教育教学学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展,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现已经发展成为拥有24个教学班、93位教职工(其中高级职称教师8人、中级职称教师37人)、学生1300余人的梅州市一级学校。影响高陂中学是一间具有悠久历史和光荣传统的完全中学。1925年夏,陂中成立了中共党支部,是梅埔丰苏区成立的第一个党支部。在这一百多年来办学历程中,学校培养了学子万千,为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发展民国初期的毕业生中,涌现了“军界三杰”黄天明中将、赵公武中将、刘起时少将。军界三杰在抗日战争中为国家为民族作出了很大贡献,同时还热心支持母校陂中的发展。20世纪20年代的学生中,连贯担任过全国侨联副主席,是党和国家卓越的统战、侨务工作领导人。1925年中共陂中支部成立发展的学生党员罗开真、又名罗理实,解放后曾担任全国侨联副主席。中共闽粤赣省委组织部长李明光、红十一军政治部主任罗欣然,都是28岁,就为革命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中共东江特委常委贺遵道,被捕之后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坚贞不屈,英勇就义时年仅31岁。1926年3月在汕头创建党团组织的廖其清,被反动分子毒打至死,时值22岁,廖其清是梅州地区最早为革命献身的早期党员。百年校史上篇 晚清时期从1901年起至1911年一共10年,是学校的初创时期,经历了私塾、公立“仰文学堂”和高陂镇立第一小学三个阶段,历任校长为:黄伍楼、丘铭光、张文华。1901年,陂寨圩场黄氏祠堂里起办了私塾(原址,在今科学馆坎下),塾师是晚清庠生黄伍楼,黄先生是大埔县高陂乡黄塘村人,在邑中为饱学之士,享有很高声望。旧时私塾,主课共开设“读经”、“算学”两大类课程。读经课主要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幼学琼林、增广贤文、学经、诗经、此外还练写毛笔字;算学课学加减乘除低筹数学,学打算盘。副课有唱歌、画画、打健身拳:唱歌课教中国民间俗黍的“溜工尺”,画画主要画实物,有时也室外写生画村居民舍,山水花鸟;健身拳主要学打本地民间较为流行的杂家拳。本年正值清政府为稳定政局推行“新政”,教育“改革”两大措施中,首条便是“废八股,废科举,令各省设立学堂”。黄先生教学之余,四处寻访能授新课之师,历经三载,新课终于开齐,自此求学者逐年增多,为解决校舍问题,启用了高陂、桃源两社的文昌祠庙。新开设的主课计有国文数学、历史、地理、动植物、音乐、美术、体育。附近民众称学校教唱“多来米发梭”为“唱洋歌”,称学生做的课间操为“做洋操”,对新课倍感新奇。1905年,学校向清政府申请办成公立学堂,因文昌祠里有堂名为“仰文堂”,便以堂名为校名,称为高陂区立“仰文学堂”。1906年,清政府派员核查后见条件具备予以批准。黄伍楼为首任校长,共有教员6人。文昌祠里,有一正二堂二横土木结构的瓦顶平房,上下堂及二横之间有宽阔院地,占地面积378平方米。学校还根据陂寨岭的地形特点,构设了两扇木质大门开启的校门,半月形的校门坪,十七级的宽石阶,与入桃源的大路相接,这种整肃大方的格局一直延用到八十年代初期,才为更有气势的四层教学大楼所替代。第二任校长是晚清庠生、韩山师院毕业的丘铭光。1908年,张文华接任校长。张文华又名张琨阶,是晚清廪生,学识渊博,治学谨严。时高陂地区学子纷纷来校求学,每日晨昏,校外树下、竹林中,随处可闻琅琅书声。学生之中,古野乡赵公武、高陂乡刘起时,后来均成为国民革命军将领,在抗日战争中为国家为民族作出了贡献。此外,两位校友在长时期内还为母校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赵公武还出巨资为张老先生出版了文集《享帚集》。1910年,学校经历了办学以来的首次挫折。当时清政府强令各乡编订门牌,部分群众误认为此举便是要抽人头税了,而抽到的税金就是给仰文学堂作办学经费的,于是以讹传讹,怨声四起,激愤之余,将学校教具、图书,都扔进火堆中烧光了。学校被迫停课两个多月。校长张文华,校董罗云石、刘稷生等,坚韧不拔地做了大量的解释工作,乡民醒悟后,赔偿了损失,学校迅即复办,并奉令改名为高陂镇立第一小学。中篇 民国时期1914年,丘铭光重任校长。1916年至1922年,张熙载当了6年校长,是晚清民国时期连续任职最长的校长。这段时间,学校规模得到了较大的扩展。1918年,学校改编为大埔县立第九区第一高等小学。1921年,学生人数激增,原有校舍不能容纳,通过募捐,学校购得仰文堂后的群众用地,加上黄炳文、黄深文昆仲捐赠的魁星阁背左侧的土地,建筑了两层新楼房,称为仰文第二校舍(后称中院,1989 年“改危”时拆除)。校门外拓宽了运动场,是湖寮龙岗人丘秋轮父子及其他热心教育人士丘寿文、丘文阶、丘礼度、丘礼慎捐赠的。此外,还派丘铭光赴上海采购理化仪器、图书。1918年毕业的学生之中,古野乡贺遵道,后来成了中共东江特委常委、广东省委巡视员,为革命事业英勇就义时,年仅31岁。进入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后,全国教育会倡行普通话,并且公布了汉语注音字母方案,还在上海设立了“国语专校”,教授注音字母。1922年,本校教员刘象爻等人受高陂区教育会派遣,赴上海学习,学成回来后,利用暑假集中全区小学国文教员进行培训。当年秋季开始,全区小学初年级一律采用新编国语课本,教习注音字母。此后,全区小学毕业生均能讲一口标准的、流利的普通话。全县各区于是争来高陂区聘请国文教员,普通话教学在全县蔚然成风。那时期全县国语教育迅速普及和发达,同我们学校首开先声是密不可分的。当时,教育部颁行新学制,小学学年缩短,中学学年展长。而高陂地方辽阔,学生众多,非筹办一所初级中学不足以资造就,以丘启明、李达瀛、廖欣琴、刘竹岩、黄奋初、郭桢生 6 人组成的筹办初中董事会,召集镇内绅耆开会讨论,公决由区内猪屠、烟丝、防务经费各加征一成,作为开办费。1923年10月22 日,县公署复文照准,校名改称为高陂初级中学。第二阶段 初级中学、简易师范阶段(1924 — 1944年)学校增办初中后,仍附设高等小学,廖国础为校长。1924年4 6日,大埔县公署46号指令刊用“大埔县第九区立初级中学”校印。鉴于办学经费紧缺,学校召集区内绅董磋商,议定仿照各处学校征收戏厘附加捐办法,凡区内各乡酬神宴会,每演人戏一天,除正饷并本县教育局经费外,附加本校报效学费二元,木戏一元,每年约可收百多元。4 月 29 日,县公署发布了征收戏厘附加费布告。此时正值北伐战争时期,广东作为革命策源地,各地师生思想激进,陂中也成了中国共产党建立大埔县第一个党组织的理想温床。1925 年夏,中共广东区委派本县大埔角人赖释然来陂,与学校学生会主席廖仲达、副主席张拱南、女学生郭才,市小女教师陈井(又名紫英)等人,在校外竹林中秘密成立了党小组,廖仲达任党小组长,并迅速在学校师生及店员工人中发展了 23 名党员,创建了大埔县第一个中共党支部——仰文中学党支部,廖仲达选任为党支部书记。教师中发展的党员有:陈用光、李沙蒂、谢天放、何德常(大麻南坑人);学生中发展的党员有:钱干城(湖寮高道 人)、刘东光、黄良海(三河汇城人)、刘永清、刘象服、徐加诗、黄海波(光德澄坑人)、廖秀潘、赵迪生(古野人)、罗恒辉(古野培美人)、罗素香(女、古野培美人)、蔡淡香(女,洲瑞赤水人)、李树杞、罗理实(又名天真)、张燮仁、李孔光(古野鹤山人);店员中发展的党员有:张光韬(古野人)、张斯武(又名里夫,古野培美人),贺或道 (古野党溪人)。不久,中共大埔县委成立,组建了农军,为策应“八一”起义军于1927年9月由闽入粤,建立大埔县第一个县级红色政权作了组织准备。这时期的学生之中,古野乡李明光、罗欣然,后来成为中共闽粤赣省委、东江苏维埃政府及红十一军的重要领导人。他们为革命壮烈牺牲时,均年仅28岁。1926 年,学校改称为大埔县立第三初级中学。当年学生已逾 200 名,学校预算费用不敷二千多元。2 月间,校董会议定由猪屠捐、乳猪捐解决。4 月 3 日,县下令照准。夏,为解决学生日渐增多、校舍不能容纳的问题,廖国础与校董主任丘启明不辞艰辛、漂洋过海,前往南洋,募得国币 5000 多元。回校后,购得民房一所(后拆建为西院),暂作宿舍。此外,校董张淑文、刘象爻、廖德生、蔡拱垣、吴公衡及校长廖国础,根据当年春东江各属行政会议精神,报县批准将作为旧历正月二十一日祀文昌之用的仰文堂3间尝店租金100元,拨为本区初中经费。8月8 日,县下文照准并发了相关布告。当月,增李愚恍、李晴汀、廖欣琴、郭瘦真4人为校董。校董会及校长廖国础,报县请拨校后五显帝宫及私人埔荒地,作为扩建第四校舍(后称南院)之用。9月5 日,县下文照准并随发了布告。征地时,仍有少许乡民以保守业权为词与学校发生纠纷,经丘铭光、丘寿民出面调解、平息,南院得以顺利动工兴建。10月,校长廖国础投笔从戎,参加国民革命军北伐,师生们为其壮行,依依惜别。刘象爻接任了校长。1928 年 1 月 1 日,中共大埔县委率15团二营及岭南工会、高陂学联成员和高陂附近农民武装共500多人,举行了高陂暴动,攻下国民党区署,建立了区人民政府。国民政府从潮汕调兵前来镇压,战乱将至,学校生员纷纷离校散去,停办了一年多。这是陂中办学史上的第二次重大挫折。危急关头,校董李愚恍不避险阻,妥善保存了南院的建筑器材和重要文书契据。1929年春,张文华校长奉令复校,只办了中预一班,高小二班。张文华校长为陂中 1910年、1929年两次复校作出了特殊贡献,功不可没。1930年7月13日,学校向大埔全属屠捐大发公司承办高陂区属屠捐,全年认缴饷额连加二专款大洋1980元,按月匀缴。9月30日,县政府拨给学校屠牛牛皮捐年收入毛洋50元。为实施义务教育培植师资,1932年春,学校奉县令改办为大埔县立第一乡村师范学校,所招中预生改为乡村师范生,并即续行招生,凑足60人为一班。所有学科,都遵照乡村师范章程办理。12 月12日,为赶在年底出版大埔县政汇报,学校根据办理情况编成统计图表,并附相片5张、《本校史略》1 份。1933年,廖登初接任校长。1934年,廖国础重任校长。依据生活教育及教学合一的原则,5月24 日,高陂区公所召集全区各乡代表开会及现场察看,择定富坑口的荒溪埠地及达根亭右侧的荒地共59.64亩插标交付学校辟为农场,作为生活教育基地。经高陂公安分局复核后,6月22日,大埔县政府下达第1263号训令,富坑口荒埠地准拨给学校造林,陈姓荒屋则可向业权人亲属商借垦植。此后十多年,常有乡民向学校租赁土地,直到解放初人民政府仍发给学校公产土地契证。为搞好生活教育工作,廖国础曾带一批师生到百侯中学,向著名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学习生活教育,并聘请了生活教育社的骨干马晶实(安徽人)、陈昌嵩(江西人)到校任职。还发动学生到附近农村办夜校,实行“小先生”制,教妇女识字。廖国础还十分重视体育。1935年1月,学校在寒冬丽日普照下,举行了乡师第一次运动会。全校师生还盛装齐集校门坪、运动场合影留念。4月,学校向广东省教育厅呈送了第一班郭文滔等45名第一学年成绩表、郭文滔等31名第二学年成绩表,第二班黄光正等55名第一学期成绩表,1934年度教职员一览表,第一班第二学年上学期退学生一览表各两份。此前2月20日,学校向县呈文并请转呈省教厅,对“慨然将喜筵之资500元尽数捐助为建筑校舍经费”的富岭乡黄书堂先生,予以核准给奖以示表扬和鼓励。7月,学校呈文省教厅,解释未能派员参加“署期中学学校教员讲习班”的原因,是“今年高陂地方经济益加不景”所致。8月2 日,校长廖国础、经济核查委员会主任丘启明,致函大埔县汕头育善公产管理委员会,拟请该会拨助图书仪器费用。8月7 日,该会复函拨助汕币大洋200元。8月23 日,学校奉县令,改称为“大埔县立乡村师范学校”。8月25 日,学校举办的暑假补习班顺利结业,并向县呈报备案。补习班分为甲、乙两组:甲组为师范一年级补习生,刘乾周等11名;乙组为附设高小二年级补习生,李淑根等20名。9月1日,学校根据省教厅训令,选荐曾在本校修业及在省立小学教员训练所毕业的李仰戴为短期校长兼教员,获省照准。这个时期的学生之中,张铁城、黄光正等后来均成了解放初期大埔县党政主要领导人。1936年4月4日,高陂附市各校师生云集本校运动场,隆重庆祝了儿童节。区教育会通告各乡举行“儿童清洁比赛”,每校选取一名儿童由区教育会表彰,以资鼓励。参加比赛的学校达30多个。4月下旬,廖国础北上,真巧,这次接任校长的又是刘象爻。他是继丘铭光、张文华、廖国础之后,第4个曾两次担任陂中校长的校长。“西安事变”后,民族危机日益加深。按照上级指示,本校第二次建立了中共党组织。1937年4月,中共简师支部在文昌祠后的“魁星阁”成立,与会者共7人,书记丘逸,副书记兼组织委员李泮水(李回),支委张育英(张华)。党员有丘家颖、丘礼强、郭粹文、李良景。7月,抗日战争爆发,广大师生群情激昂,要求下乡宣传抗日救亡,当局不允,学校党支部发动全校学生罢课,取得胜利,很快就组织起抗日宣传队,在廖季达等老师率领下,分赴各乡宣传。入冬后,大埔抗日社团联席会议第三次会议在本校召开。大会主席团成员有:百候中学代校长罗亦平(罗明)、高陂中学校长刘象爻、中山大学回乡学生江醒东、地下党员郑作励、饶乃跃等。这次大会推动了全县抗日救亡运动进一步发展。国民革命军高级将领罗卓英来校视导,见校门前两株苦楝树坚强挺拔,枝叶扶疏,特题词:“教职员是穷干的,学生们要苦练啊!”1938年夏,学校举办了全区中小学教师军训班、学生军训班。10月,学生军训班赴县城茶阳参加检阅,发展了黄颖昌等一批党员。下半年,高陂镇先后建立了抗日自卫队、护士会,张育英(张华)参加了护士会的领导工作。秋,在梅城军训时,丘逸、李回和刘锦澄(学生会主席)代表学校参加了“岭东学联”的筹组工作。1939年4月,大埔县教育会召集了春季代表大会,本校有12位代表参加。夏秋之交,张育英(张华)参加高陂各界劳军代表团,带着大批慰劳物资和慰问信,前往潮汕前线彩塘、桑浦山等地慰劳包括潮汕抗日游击队在内的抗日军队。当时的陂中,成了一座名副其实的“抗战熔炉”。1939年至1940年,廖国础第二次往南洋募捐,得国币15000多元,加上黄天民的捐助,南院竣工,还建成了科学馆及女生宿舍。学校规模猛扩到了陂寨岭的纵深地带。重要建筑也重新命名:文昌祠称为“旧校”,第二校舍(中院)称为“第一新校”,第四校舍(南院)称为“第二新校”。廖国础校长为陂中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此外,托理科专家林焕源在上海采购的一批科学仪器,运抵陆丰时,遭遇敌骑,乡贤张克道历尽艰难,奇迹般地将科学仪器运回了学校。1940年秋,因招生无着,学校又由简易师范改为单纯的初级中学。为宣传抗战时局需要,县里组织了全县初中学生国语演讲比赛。本校派出28名师生,包揽了个人冠、亚军两项大奖,这说明本校在普通话教学方面具有很强的实力。当时沦陷区学生流亡到高陂,学校也尽量设法收容他们。学校毕业生从军救国者争先恐后,轰动一时,深得社会人士的赞誉。此时,中共地下党员王道生任校长。他以“川流”为笔名,创作了《高陂中学校歌》(一说校歌是丘逸等人共同创作的)。1941年2月,王道生接中共大埔县委指示,接纳了黄冷柏、张秀隐、林英、温健君四位同志来校工作,并安置了一位患肺结核病的老同志来校休养。1942年6月,“南委事件”发生,王道生与南方工作委员会副书记张文彬等人,同在高陂镇德和旅店被捕,受尽折磨,1944年1月才获释出狱。1942年秋,陈天民任校长。计有教职工13人,初中每级两个班共6个班,学生321人。1944年2月,陈纶桢(平远人)任校长。计有教职工16人,办学规模仍是初中6个班,学生313人。第三阶段 完全中学阶段(1945 — 1949年)1945年2月,32岁的黄汉豪任校长。学校改称为大埔县立第四中学。本地群众鉴于子女升读高中难,再三吁请增办高中。7月9日,“增办高中筹备委员会”成立,主席刘禹轮,副主席刘起时,委员有黄汉豪、丘启明、苏宝珊、赵颂平、丘文彪、黄晓沧、曾应捷、张若愚、谢寿南共11人。会议决议预筹30万元,经常费基金预筹100万元。筹款方式有三种:(1)分电赵公武、黄天明各捐20万,全体委员出发在高陂镇募捐。(2)函请碗业公会将出口并款增收一元二角,作为补助学校增办高中经费。(3)演剧筹款及发行奖券。初中毕业班演出一幕名剧《铁血将军》,筹得10万元。经一番紧锣密鼓的筹办,经费筹足,秋季招收了高一、高二年级共两班,并呈报县、省立案。教职员计有黄汉豪、饶强生、廖季达、李锡垣、蔡毓林、卢鸣、黄兆兰、黄仲海、萧德藩、贺三居、赖公蕴、甘永光、卜彬彬、张汉祥、张苹初、李逸轮、刘挺英、郭闻韬、丘家裕、李俊光、丘启明共21人;全校计有初中6个班、高中2个班,共8个班,441人,在当时已是学生人数较多的学校了。1946年4月2日,广东省教育厅1387号文对本校增办高中案批示:“所请照准”。5月11日,大埔县政府奉令下文照准。这时期学校的主要改观,是在文昌祠东、西两侧建了两溜平房作为教职员宿舍(后称北院),并将(西院)旧平房拆建成了两层钢筋水泥楼房,称为“第三新校”,还规划了第二新校(南院)下面的征用地用来建筑第四新校。称文昌祠堂为“礼堂”,魁星阁为“学生会”。这是本校继黄五楼、张熙载、廖国础三次扩建高潮之后,出现的第四次扩建高潮。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风雨历程,高陂中学终于由私塾、小学办成了完全中学,黄五楼、黄天民、黄汉豪祖孙三人功德不小;社会贤达、校董主任丘启明为陂中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9月,黄汉豪校长因其父逝世,到南京奔丧,蔡任尹为代理校长,后为校长。1947年3月27日,学校改称为大埔县立高陂中学。此时的高陂中学,离高陂镇约三里远,茂林修竹,水绕山环,风景幽美,为全县中学之冠,是求学的一个好去处。体育场宽阔而平坦;沿十七级石阶上至半月形校门坪,进入现在看来已不算大的两扇大门开启的校门,便赫然可见暂作大礼堂的文祠,北院、西院、中院、科学图书馆、东院、南院、食堂,错落有致,构成了一幅景观各异而又融洽和谐的校园风景图。各项设施虽未全合理想,但与各地有名中学相比,也不会逊色多少。4月,学校呈缴了《大埔县立高陂中学校史》。这份校史,丘逵参作,丘启明改正,比较翔实地记载了陂中46年的办学历程,是我们今天编写陂中100周年校史的宝贵史料。9月,张金平任校长;蔡任尹因迫害进步学生,被汹涌的学潮赶走。1949年1月,李汉英任校长。全校有高中三个班,初中7个班,共308人。秋,解放大军逼近,大部分学生奔赴革命队伍参加解放战争,国民政府作鸟兽散,学校因经济无着、无人管理而停办。这是本校在晚清民国时期的第三次重大挫折。领导班子中共陂中支委书 记:贺瑞庭副 书 记:郭许洲纪检委员:廖培城组织委员:吴庆兰宣传委员:蔡演杭学校行政人员校 长:贺瑞庭副校长:郭许洲 罗金泉教导处主 任:副主任:房锦贤 蔡演杭 黄永锋 余建佳 张永青总务处主 任:廖培城副主任:罗华胜会 计:张庭锋出 纳:蔡永权团委书记:张新广校务公开一、指导思想以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与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以深入贯彻落实党与国家的教育方针为宗旨,以加强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确保依法行政、科学管理为重点,实行校务公开,在更高层次上推进学校的民主政治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保障学校教育工作健康、稳定地向前发展。二、公开形式1、布置橱窗在学校“百年纪念楼”专辟一块长2米,高1.2米的高陂中学校务公开栏。2、设立信箱在值班室门口墙壁的显要位置设有一个“校务公开联系箱”,上面标出校务公开监督电话为5858366。三、公开时间:公开的时间分为长期公开(学年更换)、定期公开(学期更换)、及时公开(月更换)三类。四、公开程序校务公开的各项内容,必须先由学校有关部门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收集、整理、提出,部门领导和学校校长严格把关,然后由校务公开领导小组审核后予以公开;重大公开内容须经学校行政扩大会议讨论通过后,再行公开,以保证公开内容的真实可靠、准确公正。五、工作机制1、领导机制学校成立校务公开领导小组,加强对校务公开的领导。2、监督机制校务公开工作由学校教育工会、教职工代表大会实行监督、检查,每学期一次民主评议,督促落实。六、公开内容1、政策法规条文(1)涉及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和教职工切身利益的有关政策法规条文;(2)办学方面:办学思路、办学目标、校风教风学风建设;(3)学校主要工作职责;(4)学校政务公开监督制度;(5)信访处理制度。2、管理体制(1)学校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有关规定;(2)中学生学籍管理的规定;(3)学校主要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以及政策依据;(4) 学校加强财务管理的有关规定;(5) 学校基建、维修工程管理的有关制度和规定。3、财政收支情况(1)校产情况;(2)学年全年收支情况;(3)学校招待费全年核定额、实际支出额、主要开支项目等情况;(4)学校重大教育教学设备、师生主要生活、工作用品的采购渠道、采购价格等情况;(5)师生用膳的管理情况。4、办学要点须知(1)学校领导班子成员的分工与职责;(2)学校各处室、教研组、年级组工作职责。5、热点问题(1)教代会议案、教职工代表意见、建议处理情况;(2)其他与师生员工利益密切相关的学校事务及工作情况。杰出人物新中国成立之后,陂中为国家培养了数以万计的优秀人才。专家教授如北京的郑荣来、林培英、李用兵、李烈尖、肖泽民等,上海的范贵强、廖奋驹等,广州的张伟活、郭伯举、刘伟南等,不胜枚举。商界巨贾,如廖梅林等。政界除在中央工作的连贯、罗理实、王光正等人外,还有曾担任广东省人民政府主要领导秘书、梅州市副市长、南山区区长的何初本,原梅州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田家才,原大埔县人民政历任校长黄五楼 1901年 黄 行 1957年9月—1966年10月丘铭光 1907年 田树春 1966年9月—1968年10月张文华 1908—1913年 (文革工作小组组长)丘铭光 1914—1915年 黄绍荃 1968年11月—1970年8月张熙载 1916—1922年 (工先队队长 后任革委会主任)廖国础 1923—1926年 杨渭湖 1970年9月—1974年8月刘象爻 1927年 (革委会主任)张文华 1929—1932年 郭益怀 1974年9月—1979年8月廖登初 1933年 (革委会主任,后任校长兼书记)廖国础 1934—1935年 邬安林 1979年9月—1981年8月刘象爻 1936—1939年 (支部书记 肖渊)王道生 1940—1941年 张 杨 1981年9月—1984年8月陈天民 1942—1944年 (支部书记 邬安林)陈伦桢 1944年9月—1944年12月 杨志伦 1984年9月—1987年8月黄汉豪 1945年2月—1946年12月 (支部书记 刘松遴)蔡任尹 1947年2月—1947年8月 李国济 1987年9月—1991年12月张金平 1947年9月—1948年12月 (支部书记 刘松遴 1990年退休)李汉英 1949年1月—1949年8月 蔡港时 1992年1月—1993年8月黄飞山 1950年1月—1950年3月 连俊元 1993年9月—1996年8月张惠璋 1950年3月—1957年8月 黄炽和 1996年9月—2003年10月姚传声 1953年9月—1956年8月 余国猛 2003年11月—2010年6月杨卓亨 1956年9月—1957年8月 贺瑞庭 2010年7月—现在办学理念近几年来,学校更加注重规范教学管理,强化效益,向管理要质量,以质量求生存,自强不息,励精图治,努力践行“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为社会的和谐发展育人”的办学理念,充分调动和发挥全体教职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了“人和”之优势,全方位实施育人工程,取得了显著成效。荣誉先后多次获得“大埔县文明学校”、“大埔县绿色学校”等荣誉称号。特别是最近几年,学校教育教学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高。高考、中考连续取得了优异成绩,园满完成了县教育局下达的高考奋斗目标,高考入围率达70%以上,赢得上级的肯定和社会的高度赞誉。2004年,我校在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正确领导下,以“继承中发展、创新中提高”思想为指导,全体师生团结求实,努力进取,积极开展各项教育教学活动,继续规范教学管理,强化效益,向管理要质量,以质量求生存。2004年的高考、中考在2003年取得优异成绩的基础上,再创佳绩,园满完成了县教育局下达的奋斗目标任务,考取大学本科5人(体育类考生丘富595分(体育84分)、黄彬575分、严旭妹559分、黄富海566分、苏晨545分),省专A线8人(黄海鹏530分、黄丹510分、吴伟明522分、廖海燕513分、张妙红501分、廖彩霞502分、肖利芬523分、罗桂华508分),共13人入省大专A线以上,还有34人入省大专B线,上线人数共47人,占参考人数(75人)的62.8%。中考也实现了校长室提出的培优的目标:刘竞荣、丘招财、张梦娥等三人分别入围市重点线,入围市重点率居于全县前茅;王杨晨等23人入围虎中线,入围县重点率亦居于全县前茅。
浏览
1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