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民族中学
学校概况 宁德市民族中学是全省唯一以少数民族学生为主体的二级达标重点完中,初中部全部为少数民族学生,高中部民族生占46%。现有教职员工184名,其中特级教师2名,高级教师53名。 该校创办于1958年,坐落于福建省福安市城内富春溪畔。原名“福建省福安民族中学”,1969年易名为“福安专区民族中学”,1971年定名为“福建省宁德地区民族中学”;因撤地建市,2001年改名为“福建省宁德市民族中学”。目前为福建省二级达标学校,全省唯一的少数民族重点中学。 学校现有44个班级,学生2422名。其中:初中部12个班级,学生662名,均为少数民族学生;高中部32个班级,学生1760名,少数民族生1024名,占58.2%。初高中均向全区招生。 学校教职员工191名,其中专任教师160名,特级教师4名,高级教师64名,国家级骨干教师4名,省级骨干教师10名,省级学科带头人4名,市学科带头10名。教师学历达标率100%,已获教育硕士学位的有9名。省、市、县三级政协委员3名。 宁德市委、市政府、市教育局、市民宗局和福安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少数民族教育的发展,从各方面扶持我校的发展。学校占地面积 28479 m2,校舍建筑面积2.6万m2。拥有现代化的实验楼、图书馆、多功能办公大楼及先进的教学设备。有计算机网络中心、校园网和演播教学子网等,其中校园网可成功实现“双向控制教学系统”和“闭路电视教学系统”的功能。理化生实验室均达到达标中学的要求,能满足学生分组和教师的各种演示实验要求。图书馆藏书7.9万册,生均图书31册。 突出特色 办学以来,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各级党委和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经过全体教职工共同努力,学校形成了具有鲜明民族办学特色,主要有:一是确立以培养少数民族人才为主的指导思想,形成了以少数民族为主体的生员结构体系;二是针对少数民族学生基础相对较差,绝大多数住校的特点,建立起全面关心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课内课外一起抓新型的素质教育教学秩序;三是从少数民族学生特点出发,本着加强初中、打好基础,发展高中、形成优势的原则,逐步形成适应培养多层次人才的需要的办学思路;四是根据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成立畲族经济研究小组,畲族传统文化、体育研究小组等等,加强对民族教育资源的开发;五是把加强民族团结教育作为学校工作的一个基本出发点,贯穿于办学过程始终;六是坚持做到了让少数民族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用得上”。 为了形成鲜明民族办学特色,学校进行了大胆的创新,主要措施有:一是课程改革创新。建立适应素质教育的新的教学体系,除了加强基础学科课程建设外,增设了一些供学生选修课和校本课程,以培养兴趣、爱好等,如在校本课程中开设了《畲族优秀传统文化》、《畲族语言文化》、《畲族文化风情》、《畲族风俗》、《闽东畲族史》等科目。在课堂上,加强师生的交流活动,使课堂生动活泼,充满活力。在课外活动时间,学校的实验室、图书馆、计算机室、体育场馆尽量全方位向学生开放,让他们有足够的时空开展创造性学习。二是管理体制创新。由于少数民族住校生多、学校形成了教师、学生、行政人员三位一体的管理体制,尤其突出学生在各项工作中自我管理,逐步形成自我约束能力。为培养学生兴趣特长,学校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活动空间,每年都举办艺术节、科技节、田径运动会等大型活动, 让学生在活动中展示自己的才华。在历次的校艺术节上,所有的节目都是同学们自己编、导、演的,获得了家长和社会的好评。三是扶持方式创新。学校少数民族学生来自全市各县(市区)的偏远山区,这些地方不仅文化相对落后,而且经济也不发达,虽然享受政府助学金,但远远解决不了他们的基本生活问题。如何让少数民族学生能“进得来、留得住”这是我们首先要解决的一个重要的问题。为此我们从多方面进行了努力,如:在班级、年段发动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同学在自愿基础上帮助民族学生解决生活困难;通过助学金、减免学杂费、师生互助等形式帮助贫困少数民族生解决实际困难;充分利用爱国人士捐资助学、市关工委牵线搭桥等社会力量促进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通过结对子、一帮一活动帮助少数民族学生排忧解难,鼓励品学兼优的少数民族生脱颖而出。 明确目标 在新一轮的教育竞争中,我校在办学理念和办学定位上积极探索,突破固有模式,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正逐步向“教育理论上有建树,办学路子上有特色,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上有成就,学生成才模式上有新路”的现代化学校迈进。我校将“学生至上,育人为本,为未来育人,育未来有用的人”作为育人的目标,全面培养具有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健全人格,强壮体魄的可持续发展人才。在实现观念转变中,学校注意向全体教师进行教育改革新思想宣传教育,反复组织学习、讨论,明确提出了“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个个成才”的民族素质教育目标,在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工作中努力地去追求“处处是创造天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思想境界。力争办学水平评估一级达标,成为省级素质教育达标学校,确保省级文明学校荣誉,建成福建省民族教育的窗口。 注重质量 教育质量是教育工作的生命线,作为全省唯一的少数民族重点中学,我校在凸显了少数民族教育工作特色的同时,着重抓教育质量,通过努力,教育质量明显提升,主要有:一是学校成为培养闽东地区高级民族人才的摇篮,办学以来共培养了近3万名中学生,为高校输送4千余名大学生,近千名研究生。近年来,每年高考均有200多名少数民族学生进入高一级学校深造,不少学生考入清华、北大、科大、中央民族大学、厦门大学等重点大学,如2004年高考包揽了福安市文科的前四名。二是培养了一大批优秀民族干部和经济发展的带头人,据不完全统计,我校培养的少数民族科级干部有300多名,以福安市为例,21个乡(镇),有10多个乡(镇)主要领导均为我校毕业生。 有的还成为杰出代表,如国家人事部授予“人民满意的公务员”称号的蓝秀珍以及各级领导干部钟安、钟明森、雷春美等等。三是直接为畲乡培养了建设人才,成为建设畲乡的骨干力量。作为重点中学要为高校输送优秀新生是毋庸置疑的,作为民族中学还必须让未能升学的少数民族学生有一技之长,能在“为民致富”中发挥作用,让他们在校所学知识能用得上。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少数民族偏远山村,高中毕业生是屈指可数的,既培养他们的自强意识,又教给他们一些实用技术,让他们成为建设畲村的带头人。近年来我们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既有一定实用技术,又有一定市场经济知识的畲族学生,这批学生毕业后大部分成为农村 “为民致富”的带头人,成为建设畲乡,改变落后面貌的骨干力量。 。学校先后荣获30多项国家、省、市级表彰。2001年被全国民族中学教育协会评为首批七所之一的“全国少数民族中学示范校”;2002年被国家教育部、国家民委评为“全国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先进集体”;2005年被国家体育总局评为“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2005年被中共福建省委、福建省人民政府评为全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2007年被共青团中央、国家民委、全国青联评为第五届全国各族青年团结进步先进集体奖,连续九次被中共福建省委、省人民政府授予“文明学校”称号。
浏览
1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