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周嘉小学

联合创作 · 2023-10-06 21:43

概述现有教学班42个,学生人数2536人,教职员工123人,专任教师119人。其中中学高级教师2人,小学高级教师65人,本科及以上学历28人,大专学历76人,县级骨干教师7人。学校开通了校园局域网、现代远程教育网,教学及配套用房设备设施齐全,环境优雅。学校现有教室45间,多功能电教室、多媒体计算机室、图书阅览室、科学实验室、校园闭路控制室、电视系统控制室,校园电视台演播室、电子阅览室各一间;教师宿舍3504平方米,拥有运动场地10672平方米,其中有篮球场、羽毛球场、足球场、200米环形跑道的田径运动场等。多年来,周嘉小学坚持“质量立校,科研兴校,特色强校,全面跨越,后发先至”的办学方针,围绕“七彩伴童年,开心每一天”的办学理念,不断强化学校管理,着力凸显“礼仪教育、版画艺术、足球运动”特色,在各项工作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学校先后荣获重庆市“文明单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集体”、“优秀家长学校”、“安全文明校园”、“模范职工之家”、“巾帼文明岗”“红旗大队”及垫江县“示范小学”等多项荣誉。历史沿革1912年(民国元年),在周嘉镇西文昌宫(庙宇)内开设垫江县立高等小学堂。1915年(民国四年),县立高等小学堂改名为县立第三高等小学。1919年(民国八年),县立第三高等小学更名为县立第二高等小学。1929年(民国十八年),县立第二高等小学改称县立第二小学。1931年(民国二十年),县立第二小学又更名为县立第二高级小学。1933年(民国二十二年),县立第二高级小学改为县立周嘉小学。1935年(民国二十四年),县立周嘉小学称第二小学。1937年(民国二十六年),县立第二小学恢复原称周嘉小学。1940年(民国二十九年),由于改制区域的变更,周嘉小学改名为周回镇中心小学。1942(民国三十一年),随着周回镇的撤销,周回镇中心小学改为周嘉中心小学。1946(民国三十五年),周嘉中心小学更名为周嘉乡中心国民学校。1950年改名为周嘉乡中心小学。1951年学校易名为周嘉乡完全小学。1974年学校改为周嘉公社小学。1981年学校改称垫江县周嘉小学。2011年学校改称垫江县周嘉小学。历届校长(解放后) 姓 名职 务任职时间李,黎校长1950,-1951,2陈绍卿校长1951,2-1952,2易云仙(女)校长1952,5-1957,8王志荣校长1957,8-1958,2王英贵副校长,主持工作1958,2-1959,8李承亮副校长,主持工作1958,9-1961,2刘德兴副校长,主持工作1961,2-1962,2涂义沦副校长,主持工作1962,2-1962,8王英贵校长兼区校长1962,9-1966,5刘之理校长1962,9-1966,5周光长校长,代区校长1966,6-1971,5叶方志校长兼区校长1971,5-1975,8谭道修校长1971,5-1979,8谢朝文校长兼区校长1975,9-1978,8王英贵校长1977,9-1978,2王贤孝校长1978,2-1978,6熊泽高校长兼区校长1978,6-1979,7谢朝文校长兼区校长1979,7-1984,2周魁武校长兼区校长1984.2-1985王贤孝校长1985,1-1986,7周德林校长1986,8-1991,8胡代奎校长1991,8-1993,2胡正益校长1993,2-1995,4周光绪校长1995,2-2006,8高世成校长兼教管中心主任,垫江县人民政府兼职督学2006,8至今校徽校 徽:由字母ZJ构成,整个色调由红色(活泼)、绿色(健康)、黄色(灿烂)构成。 颜色和形态渐变的“Z”如同一本打开的书,代表书香校园、“七彩”文化,寓意着文明;又如字母“W”寓意德智体美劳“五育”;还像一双张开的手,寓意着托起明天的太阳。红色圆形部分代表学生,也代表学校特色文化足球,意为传承“摘星楼”文化,学生如星光般灿烂,更是冉冉升起的太阳。整个红色图案字母“j”代表周嘉小学厚重的文化底蕴,也寓意高峰,勉励同学们要勤奋学习,勇攀高峰。校园文化学校的校园文化为七彩文化。探寻历史、挖掘百年老校文化底蕴,以“七色光”为学校的文化载体,学校的七色光农村留守儿童托管家园也因此而得名。办学思想质量立校,科研兴校,特色强校,后发崛起,全面跨越。办学宗旨为学生终身发展负责(教学生六年,想学生十六年,关注学生六十年)办学目标书香润童心,七彩写人生。办学愿景打造七彩校园文化,凸显礼仪教育、版画艺术、足球运动特色。发展目标创市级农村示范小学。发展步骤2009年奠基,2010年突破,2011年全面推进,2012年内涵发展,2013年特色凸显,2014年承上启下。校 训每天进步一点点。校 风让标准成为习惯,让习惯在标准中体现。教 风爱教、会教、教好。学 风好学、会学、学好。政 风勤管、会管、管好。教师培养理念人无全才,人人有才,人皆成才。学生培养理念人人为可造之才,时时为成才之机,处处为成才之地。
浏览 3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