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江北中心小学
宁波市江北区中心小学,校址在江北岸江井园巷12号,占地面积11318.6平方米,建筑面积7916平方米。现有6个班级,1180余名学生,有教职工69人。其中专任教师67人,现任党支部书记王晓东,校长陆依布。学校创建于1945年,校名为鄞县江北镇中心国民学校。校长陈可同。解放前夕,张永祥任城区地下党小教界党支部负责人,学校成了当时地下党活动的隐蔽场地。1949年8月,宁波市军管今文教部接管学校,改名为宁波市江北区中心小学,是当时宁波市八所公立小学之一。校舍面积仅905平方米,设7个班级,300余名学生,教职工9人,校长周一戈。1952年钱家祠堂划入作为学校分部,扩大到12个班级,二个幼儿班,30多名教职员工,学生600余名。1957年,扩大到23个班级,教职工40多余名,学生1000多人。1958年,杨玉艳任党支部书记,卓静芳任校长,连续五年被评为市先进单位。1961年,被省教育厅列为重点小学,并定为教改试点单位。省教育厅肖文厅长来校视察,杭大教育系、宁波师范等数十名教师蹲点帮助学校搞教改,试验项目有学制方面改革,有试行推广辽宁省黑山县北观小学集中识字的教改经验,有数学教学法试验等等。学校经常向来自全省各县、市教师开试验观摩课,总结各类经验十余份。在省、市教育会议上作了书面和口头介绍。1963年被定为贯彻小学40条省重点试行单位。教学改革向“提高质量,讲究效率”的方向发展。同年3月5日,毛泽东同志提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口号,少先队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助人为乐,争做好事蔚然成风。学校少先队大队部被评为省、市优秀单位,教师郑才安被评为省、全国优秀辅导员。1964年学校被评为宁波市推广普通话先进单位,教师桑雪莉代表宁波市出席全国普通话观摩会。“文化大革命”十年,学校改革试验被迫中断。1978年恢复为重点小学。1979年1月新建教学大楼,建筑面积1479.68平方米,撤消了分部。同年,校长桑雪莉出席了全国教育科学规划会议,回校后,施行建立教师业务档案、年级段过关等科学管理方法,教育质量迅速全面提高。1987年开始,学校在全市率先推出了“导师制”,积极培养青年教师。通过3年的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果。在参加教坛新秀评选中,有8人次获区、市级教坛新秀一、二、三等奖。其中市教坛新秀一等奖1人,区教坛新秀一等奖3人,省教坛新秀1人。近几年,学校积极走科研兴校之路,创办学特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96年被区教委确定为艺术教育特色学校后,成立了艺术教育领导小组、课题小组,开展省级研究课题“关于小学艺术教育研究”。此课题获99年市教育科研成果三等奖、省教育科研成果三等奖。经过几年努力,艺术教育初见成效。铜管乐、舞蹈、大合唱、书画作品等9次获市级比赛一、二等奖,10次获区比赛一等奖,铜管乐参加省比赛获一等奖。每年都有50余人在全国、省、市比赛中获奖。学校于98、99年连续两年在逸夫剧院举行第九届、第十届艺术节和庆祝教师界文艺专场演出,得到区、市级领导和艺术专家的好评。通过艺术教育,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促进学生艺术素质的提高和身心的健康发展。市教委、市教科所授予“教育科研先进单位”的称号,评为市艺术教育先进集体。足球、羽毛球列为省、市传统项目学校。校足球队、羽毛球队多次荣获市级比赛冠军。羽毛球运动员在97年市运动会、98年省运动会中共获7枚市运会金牌,三枚省运会金牌。在全国少儿羽毛球赛中,张伟、杨小鲁获男双金牌。98年学校被评为市业余训练先进集体。1983年被评为市五讲四美为人师表先进单位,1986年被评为市级文明单位、省级群体先进单位。1989年,少先队大队部授予“全国少先队红旗大队”,学校红十字青少年组织被评为省红十字先进集体。1991年被评为市良好班集体建设先进集体。1992年被评为“宪法在我心中”活动先进集体。1996年被评为区创建港城文明先进集体、区先进党组织。1997年被评为区示范性文明单位、市示范性文明学校、市“手拉手”互助活动先进集体、市千校万生消防安全大行动先进集体、是红领巾示范学校。1998年被评为是巾帼文明示范岗、区普法教育依法治理先进集体、市校园文化建设示范学校。1998年区委、区府为改变江北区窗口学校形象,拨款1200多万元,拆迁60多户居民住宅,新建4090平方米教学楼,拥有了600多平方米的风雨操场,专用美术室、音乐室、舞蹈房、演播厅、微机房、语音室、自然实验室及电教室等设施,并配有闭路电视、校园音响系统等硬件设备。1999年底,区委、区府又投资660万元,拆迁民用油库,扩建拥有200米塑胶跑道运动场。目前,校园环境幽雅、整洁美观。
浏览
2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