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房店师范学校
大连瓦房店师范学校是大连市教育局直属的五年制师范专科学校,系全额拨款正处级事业单位,是一所具有深厚历史渊源和百年文化底蕴的知名学府。 学校坐落于大连渤海城市组团的新兴工业和港口城市瓦房店市,境内风光旖旎,交通十分方便,哈大铁路、哈大客运高铁专线、哈大国道、沈海高速公路纵贯南北,城八高速公路横贯东西。 大连瓦房店师范学校简称“瓦师”,历史上也曾长期简称为“复师”。学校前身是复州师范传习所,始建于1906年,校址设在横山书院(位于瓦房店市复州城),1937年搬迁到瓦房店办学至今。是大连乃至辽南地区创建的第一 1951年,经当时的辽东省政府批准定校名为“辽东省立复县师范学校”,隶属于省文教厅,为全省培养中小学教师。后又几易校名,隶属关系也数次变更。先后办过大专、中师、幼师、简师、速师、短师、民师、函授等。1966年至1976年,文化大革命使学校遭到了破坏,易名为“复县抗大学校”。 大连瓦房店师范学校是辽南地区著名学府。一百年时光荏苒,学校从初创、发展,到辗转流徙,再到峥嵘崛起、发展腾飞,历经磨难,与近现代中国一起见证了历史的沧桑。在一百余年的办学历程中,大连瓦房店师范学校以她海纳百川的气概与培养民族教育人才的赤子之诚,吸引了无数的鸿儒硕学执鞭杏坛,共培养了近4万名教育英才,为国家和民族的复兴、科学文化的薪火相传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曾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教育先进单位”称号,刘少奇主席曾亲切接见了学校时任老领导邢福临同志。学校的创始1906-1915 1906年春 ,复州师范传习所正式建立,附设在复州高等小学堂内。首任校长是常英额,学董为汪鸿顺。首期学生有王学栋、倪岱封、邵有年、林向荣、傅保和、张元声、张子铭、孙文翰等46人,学习时间为3个月。她是大连近代史上第一所新式师范学堂。她的建立标志着大连瓦房店师范学校的诞生。1908年春,复州高等小学堂校长赵亨萃兼复州师范传习所所长。1911年3月,复州师范传习所发展成为复州官立师范简易科。1912年9月,复州官立师范简易科改为复州师范讲习科,校长由于麟阁担任,赵亨萃不再兼任师范学校校长之职。学校开始招收四年制、一年制师范生,分别有新老师范生各50人,共100人。1913年2月,复州改称复县,复州师范讲习科随之更名为复县师范讲习科。代理校长是徐德伟。学校有师范讲习科1班50人;师范养成所1班,23人。8月16日,徐德伟正式就任“县立师范学校校长”。1914年3月,“复县立中学校”在横山书院成立,有中学生47人。同时将“中学、师范、高等小学三校合并”,形成小学、中学、师范三位一体的办学格局。校长由徐德伟一人兼任。1915年9月,复县师范讲习科更名为复县立师范讲习所。该校与复县立中学校合称为“复县立中/师范学校”,简称“复县中师学校”。校长仍由徐德伟担任。讲习所内3个学年各有一个班级,计有学生133人。 此时,中师学校的校歌是:“横山坐镇古临襄,灵秀重一方/二百年来黉舍壮,桃李满门墙/自从那学校成立,桃李更辉煌/吾辈青年共修养,勤敬不可忘/诚为本兮怒为止,当仁莫退让/他日学成,共奋腾骧,为我校争光。”学校的形成与变化1921-19601921年3月,宫焕章就任“复县立师范讲习所”校长。1923年2月,奉天省实行新学制后,复县立中学校改为复县立初级中学校。至此,该校又易名为“复县县立初级中学校/师范讲习所”,仍简称为“复县中师学校”。1925年2月,“复县立女子师范讲习所”(亦称复县立女子师范学校)成立。复县立第六小学校长曲尚贤兼复县立女子师范讲习所校长。10月,复县教育公所将复县立第二小学校和复县立第六小学校改为县立师范和女子师范的附属小学,方便了师范学生的实习。1926年3月4日宫焕章兼任女子师范讲习科校长。1927年7月,张辅庭就任复县中师学校校长。1937年7月,复县中师学校被迫由复州城迁至瓦房店。10月,复县中师学校与奉天省立复县职业中学(一中校址)合并为奉天省立复县初级中学。1938年1月,师范学校改称“师道学校”,有“师道”学生100余人。1941年,奉天省立瓦房店师范学校成立,设本科一部1个班,学制二年,招初中毕业生;本科二部1个班,学制二年,后改为一年,招国民高等学校毕业生;特修科2个班,学制二年,招高小毕业生。全校共有学生174人。至1945年8月该校有在校生450人。1945年8月——1947年6月,复县人民政府和国民党地方政府相继举办教师集训班,开展教育工作。 1947年7月,辽南行政公署在瓦房店创办了辽南建国学院。 8月5日,“辽南中小学教师研究班”于辽南建国学院开学。来自辽南新金、复县、庄河、盖平、万福、孤山和专区等地3500名教师,参加了一个半月的学习,9月下旬结束后分赴各地参加扩军、支前、征粮、土改、组织开学等项工作。 1948年4月1日,为培养后备干部,鼓励翻身农民送其子弟学习,辽南建国学院附属中学成立,附设短期师范班训练1个,学生70人。1948年8月,辽南建国学院更名为“辽宁学院”,院长为省教育厅长苏庄,教育长是蔡天心。将原来的政干班、师范班扩大为农林系、水产系、教育系、和行政系,并开始招收新学员。其中教育系学员由在职中学教员和小学校长抽调,其余三系新学员均由各县按条件招考共1000多人。修业年限,前两系为二年,后两系为一年。1949年初又吸收了从北京回来的东北流亡学生500余人。学院于1949年五月间结束,干部、教师分别并入安东中专、安东师范和省立安东农业学校。至此,辽南建国学院(后称辽宁学院)在改造青年思想,培养革命人材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1948年9月,辽南建国学院附属中学改为瓦房店市立初级中学。1948年10月,瓦房店市立初级中学改为“辽宁省立师范学校”,校长郭绍仪,副校长为戚景龙。计有学生2个班,100余人。1949年3月,辽宁省立师范学校改为辽东省立复县第一初级中学,并附设简师班和干部文化班。 5月,复县县立初级中学则更名为辽东省立复县第二初级中学,并将其短师班和简师班并入辽东省立复县第一初级中学,成立师范部,部主任为李涵。至此,辽东省立复县第一初级中学师范部计有2个短师班,2个简师班。校长为戚景龙,共有初中、师范学生500人左右。1950年,辽东省立复县第一初级中学师范部又新招初师学生3个班,学生158人。1951年2月,辽东省立复县第一初级中学师范部的3个初师班并入“辽东省立复县师范学校”。校长戚景龙,学校隶属于辽东省文教厅,学制为三年制初师和一年制进修班,在校生486人。1952年10月,学校党支部成立,书记张吉余。1953年1月,王占鳌任学校党支部书记。8月,王占鳌任学校副校长。1954年8月,东北行政区撤消后,辽东、辽西两省合并成立辽宁省。9月,学校更名为“辽宁省复县师范学校”。1955年5月,戚景龙校长升任辽宁省文化厅副厅长,王占鳌副校长主持学校工作。直到1969年1月,学校领导几经更迭,但始终未设正校长之职。8月,“辽宁省复县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在砟窑小学成立。翌年8月撤消。1956年3月,辽宁省复县师范学校函授部成立。8月,“辽宁省复县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在现址成立。至此,学校形成师范部、函授部、小学部三位一体办学格局。1957年5月,新金县县立师范学校并入该校,学校规模进一步扩大。1958年1月,张元胜任学校副校长,列王占鳌任学校副校长之前,主持学校工作。1959年10月,旅大特别行政区撤消后,学校隶属关系发生变化,学校名称则改为“复县师范学校”。1960年2月,党支部书记王占鳌调离该校,邢福临同志就任学校党支部书记。6月10日,党支部书记邢福临同志代表学校参加全国文教系统群英会,受到了刘少奇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9月,复县第三初级中学并入该校,学校形成小学、初中、函授、大专并立的“一条龙”办学格局。 学校的发展1985-20021985年1月,姜同新提升为学校党总支书记;宁德禹任校长。1988年2月,徐风任学校校长。1989年4月,黄贵良任学校党总支书记。1993年6月,车喜全任学校校长。1994年1月,学校党委成立,车喜全校长兼任学校党委书记。1995年9月,学校招收三年制民师生,同时开始招收五年制大专生。12月,阎福昌就任学校校长;蔡淑仁就任学校党委副书记,主持学校党委日常工作。1997年8月,于海平就任学校校长兼党委书记。1998年8月,学校成立具有公办民助性质的“大连新世纪高级中学”,开始招收二年制成高生和三年制普高生。至此,学校再一次形成小学部、高中部、师范部三位一体办学格局。2002年4月,高岩峰就任学校校长兼党委书记。6月10日,大连瓦房店师范学校又更名为“大连大学初等师范学院”,但学校的隶属关系没有发生变化。学校领导高岩峰 职务:校长兼党委书记 职称:高级讲师 工作经历: 历任大连瓦房店市第四中学副校长、校长;瓦房店市教委副主任;瓦房店市教委副主任兼瓦房店市高中校长、党委书记。2002年4月起任大连瓦房店师范学校校长兼党委书记、民办大连新世纪高中理事长。张克涛 职务:副校长 职称:高级讲师 工作经历: 历任大连庄河市第四高中教导处副主任、副校长。2000年7月起任大连瓦房店师范学校副校长。林云平 职务: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 职称:高级讲师 工作经历:历任大连瓦房店师范学校教导科副科长、科长;大连瓦房店师范学校校长助理兼教导科科长。2001年8月起任大连瓦房店师范学校党委副书记,2006年3月兼任纪委书记。文化理念 一、校训的概念和内涵学校理念 校训是一所学校对全体师生的训诫和期望,寄托着学校对所培养英才的期望,意即“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校训也是一种精神、一种追求、一种理念,是一所学校的办学思想和文化精神的浓缩和升华,是学校发展过程的历史积淀。校训的确定要上承学校历史,下启学校未来,承上启下,传承精神,开启未来,要有利于师生受到影响,内化为师生共同的精神追求。 二、“责任 荣誉 人民”释义 责任——责任是分内应做的事情。也就是承担应当承担的任务,完成应当完成的使命,做好应当做好的工作。责任有丰富的内涵,可以从不同层次、不同形式来区分,可以从不同领域、不同角度去认识。 “天下兴旺,匹夫有责”,“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位卑未敢忘忧国”,都是一种责任使然。责任是一种客观需要,也是一种主观追求,是自律,也是他律。每个人只有在全面履行责任中,才能使自己的潜在能力得到充分的挖掘和发挥。责任也是成就事业的可靠保证。有责任心必然产生勇气、智慧和力量,并为此甘愿付出巨大的努力。有了责任心,再危险的工作也能减少风险;没有责任心,再安全的岗位也会出现险情。责任心强,再大的困难也可以克服;责任心差,很小的问题也可能酿成大祸。 荣誉——光荣的名誉。荣誉是一种道德情感,是对他人尽义务、对社会做贡献,内心升腾的道德感受,是人求真求善的情感需要,荣誉蕴涵着更大的责任。所谓“人过留名,雁过留声”,是追求荣誉的体现。一个国家有荣誉,国格,祖国的荣誉高于一切;一个人也有荣誉,人格,视荣誉如生命。为人立世,成就事业,荣誉在其中起着巨大的鞭策和警示作用,人若知荣知辱,学业、事业、人生都能进入境界,人若不知荣辱,是非不分,事业不成,人生失意,甚至做尽坏事遭唾弃。人存于天地间,珍视自己光荣的名誉,捍卫自己光荣的名誉,自觉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必然推动自己的人生向高处走。 人民——人民是以劳动群众为主体的社会基本成员,学校期望所培养的学生具有“为人民服务”的高尚的道德准则和胸怀,动员师生为了人民的一切付出今天的行动,努力掌握本领,与我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为人民培养教师的宗旨完全一致。学校认为,为人民服务不仅仅是对党员的政治要求,也是对全社会成员的道德约束,其中包括我们的教职员工和学生,是一个时代一个历史时期的道德精神的精华,具有永恒的道德魅力。 我校把“责任 荣誉 人民”作为校训提炼出来,简而言之,是期望全校教职员工和莘莘学子有高度的责任心和荣誉感,有为人民服务的高端视野和开阔胸襟。无论身处何时何地,都时刻不忘责任,珍惜荣誉,多为社会大众谋利益。责任是统领,荣誉是动力。这既是我校对师范生和高中生的训诫,也蕴涵着对全体老师的期许,是我校百年来业已形成的光荣传统。概括起来为:常怀责任为人为事,永葆荣誉做人立世,全心服务为国为民 对师范学校而言,全国有一个统一的校训,这是北师大的校训“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我们当然要遵循。但我校这个校训的提出,不拘泥于校园的视角,更不仅仅限于师范院校,而是关注人的现时和未来的发展,贯穿人的一生的精神内涵。
浏览
10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