郯城县第一中学

联合创作 · 2023-10-22 01:03

学校简介学校现有教学班92个,在校生5500人;师资力量雄厚,380多名专任教师中,高级教师112人,一级教师171人,国家级骨干教师2人,省、市级骨干教师56人。学校教学设备齐全,教学设备先进,教学楼、办公楼、实验电教楼、图书楼、教职工宿舍楼、学生宿舍完全能够满足办学的需要。学校建立了校园网络,并配备了多媒体教学系统,所有教室均能运用网络进行教学,实现了教学的资源共享。各类实验室、语言教学室、计算机教室、多功能演播厅和办公自动化系统一应俱全。2005年,学校又投资400多万元,建设了国际标准塑胶田径场。为了弘扬和发展校园文化,学校创办了《古城学苑》、《郯城一中报》、《心心文学》、《最小说》、《三重门》等刊物,为师生提供文化交流平台,极大地丰富了师生的文化生活。随着教育的发展,为了进一步提高办学条件,经上级部门批准,学校即将建设现代化、高规格的餐厅、体育馆和新的学生宿舍楼,目前,部分建设项目已破土动工,全部建设项目将在两年内完成,这将进一步提高学校的综合办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为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创造更好的条件。培养出黑龙江省省委书记宋法棠,国家电力集团刘振亚,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张玉台,北京高校山东籍学生理事会常务副会长马宏涛,临沂市副市长左沛廷等一大批优秀校友。学校概述古郯大地,襟河带海,钟灵毓秀,是我国古代文化发祥地之一。“孔子师郯子”更成为传诵千古、流布华夏的一段佳话。美丽壮观、规模宏大的现代化学校——郯城第一中学就坐落在风景优美的郯国古城内,是两千五百多年前的郯国国学所在,文化底蕴丰厚。学校植根于炎帝之沃土,纳马陵之灵气,采沂沭之乳汁,承圣人之遗风,创名校,出名师,育英才,争一流,以严谨的教学制度,勤奋刻苦的学习精神,谱写了教育创新和教学改革的篇章,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业绩,赢得了社会各界的赞誉!环境幽雅的山东省郯城第一中学,已成为莘莘学子求学深造的一方圣土,一块乐园!教学成果学校确立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大力实施素质教育,加强教学研究和管理,教育教学质量逐年提高。高考升学人数,2000年本科一榜进线275人,2001年329人,2002年265人,2003年335人,2004年338人。博雅中学初中部2004年中考,高分率、平均分、升学率均居全县第一。学校荣誉2000年以来先后荣获临沂市师德建设十佳学校、临沂市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临沂市教育执法年活动先进单位、临沂市绿色环保学校、临沂市校务公开先进单位、临沂市高中教学示范校、山东省工会工作先进单位等称号,年年被评为临沂市高中教学先进单位。校长陈光陈光, 男,1964年9月生,汉族,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学历。1986在郯城县第二中学从事化学教学工作,曾获全国化学奥林匹克竞赛优秀辅导奖。2000年7月至2010年7月任郯城美澳学校校长、党支部书记,现任郯城一中校长,党总支副书记。全国优秀教师,山东省人大代表,山东省化学协会会员。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教育教学论文数十篇。郯城一中六步骤思维启智导学法一、“六步骤思维启智导学法”课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推广价值英国剑桥大学著名的思维训练专家爱德华·德·波诺认为:知识不能代替思维,思维也不能代替知识,即使能够完全掌握过去的全部知识,但对未来的知识知之甚少,这就必须要有思维。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是认识的高级形式,它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规律性的联系。传统的课堂教学停留在“积累”的层面上,着眼点在“接受”与“继承”上,即以学习和掌握人类社会几千年积累起来的丰富的文化成果为目的,而忽视学生思维能力尤其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与研究。二十一世纪需要的是能够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去开拓未知领域的人才。因此,教师教学的着眼点就不应仅仅考虑如何把教材内容“讲”清楚,“讲”透彻,而更应当考虑和研究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尤其是创造性思维能力,从而使学生达到增知、长智、练能的目的。1、学生思维能力及创造力培养是时代的要求。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泰勒 (C·W·Taylor)指出,创造活动对科技进步,对国家乃至全世界都有重要的影响,哪个国家能最大限度地发现、发展、鼓励人民的潜在创造性,哪个国家在世界上就处于重要的地位,就可立于不败之地。日本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提出要重视创造性思维的研究,并把从小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作为日木的基本国策而确定下来;1989年美国的“2061计划”以提高国民科学素养为核心,着眼于增强提高国家的技术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罗马俱乐部在一份题为《学无止境 —— 迎接末未挑战》的报告中指出人类面临的种种困扰自己的问题,大多是人类自身的行为造成的,而造成这种行为的原因是人类习惯于“撞击式思维方式”和“维持性学习方式”。在新技术革命的条件下,人类要迎接末未的挑战,就必须改变旧有的思维方式为“预期性思维方式”和“创造型思维方式”。因此,站在世纪之交的十字路口,适应国际竞争,致力于思维能力尤其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研究,是新形势下课堂教学改革的明智选择。2、在素质教育呼声日高的今天,基于基础性教育的性质,我们不能不把眼光瞄向学生的思维能力及创造力的培养。课程设置的内容,存在着大量思维能力及创造力培养的因素。思维能力尤其是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创造的开始、行动的起端、成功的起点。如能积极研究,系统训练,既能体现《新课程方案》和各科《课程标准》的要求,又能真正培养学生掌握学科的能力、不断自我完善的能力及适应未来社会的能力。3、学生思维能力及创造力培养是我校教育教学改革工作的旨归。在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中,我们认为,课程的内容无一不是科学家、文学家、学者们在细致入微地体察生活、研究生活之后经过自己的理解、感悟、剖析而结出的思维之果,它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教会学生思维。在教学中,剖开这一颗颗成功的思维之果,品味作者在思维过程中闪耀出的思维的智慧火花,无疑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在学科教学中,把积淀在教材中的知识背后的材料及思维活动过程充分显现出来,揭示思维发生、发展的过程,同时,辅之以科学地思维训练,对于促使学生的思维发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而有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都是大有裨益的。“六步骤思维启智导学法”是在总结吸收以往是教学改革经验、整合既有的课堂教学模式而提出的。它以大教育思想为前提,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科知识系列为主干,以思维训练为主攻方向,以实施创造性教育为突破口,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开展课外活动为保证,以培养能力、发展智力,造就新型人才为目的,更多地探索作为认知主体自身的特点,面向全体学生,从问题入手,教师科学调动思维,启发思维,开启智慧,开发潜能;学生积极主动思维,在思维训练中掌握学习的方法,提高学习的效率。它体现了《新课程方案》、各科《课程标准》和《山东省普通高中课程设置及教学指导意见》(试行)等课改文件的要求。实施六步骤思维启智导学法,是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学科素质和综合能力等方面的系列化改革与探索,对于还处于基础性教育阶段的中学生的思维训练,对于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具有实实在在的可操作性意义。二、“六步骤思维启智导学法”的课堂操作一般而论,思维过程大致包括以下步骤:一是发现问题,对自然和社会的方方面面,经过自己的思考,提出一些基本的看法;二是明确问题,面对所发现的或所提出的问题,加以分析;三是提出假设,找出并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案,包括原则、途径和方法等内容;四是检验假设。“六步骤思维启智导学法”的课堂操作也正是贯穿着这一基本的思路。“六步骤思维启智导学法”包括六个步骤,即启动思维、互动思维、展示思维、激活思维、梳理思维、回放思维。其课堂操作步骤设计如下:(一)启动思维“六步骤思维导学模式”的第一步是启动思维,即发现问题,边读边想,启动发现欲望,形成问题情境,展开发现活动,建立问题假设。郯城一中学风是:“带着问题学习。”这一学风的核心就是勤学善思,勇于探究。早在两千年五百多前,我国著名教育家孔子就要求学生“每事问”,认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多闻罔疑,多闻罔殆”,就是说既要学思结合,又要多问,这样才能发现问题。汉初淮南王刘安主持所作的《淮南子》指出:“文王智而好问,故圣;武王勇而好问,故胜”,认为善于问是取得学习成就的主要的方法和途径。宋代学者理学创始人之一张载认为,只有怀疑,才能摒弃陈旧,创造新意。他说:“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朱熹也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这是对问题意识的科学而辩证的论述。到了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又用十分简练的语言对问题意识的重要作用进行描述,他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 江苏洋思中学通过先学后教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形成问题意识,带着问题进课堂,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教学理念下的教育思想。在国外,也有许多学者极力推崇问题意识及问题思维。苏格拉底认为,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想诞生。被称为现代科学之父的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的或是实验上的技能而己,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以杜威、布鲁纳、赞可夫等为代表的教育思想家将这种观点深入到教学领域。杜威认为科学教育的任务不单是传授知识,而且应着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杜威在教学过程中提出了“问题教学法”理论。布鲁纳提倡“发现学习”,让学生自己思考课题,建立假说,并且创造性地解决课题。问题是教学的出发点,是思维的发动机。新课程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而“发展”却是一个动态的生成过程,这个过程中的因素和情景无法预见,也就产生出许多的生成性问题。“课堂是涌动着的生命。”生成问题的课堂才是有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欢迎学生生成问题,鼓励甚至帮助学生去生成问题,善于从学生生成性问题中抓住教育的契机。教师一方面要凭借教学机智应对生成性问题,对教学进度与方法手段适时地作出反应和调整,另一方面要在预设时,加强科学性、计划性,为问题的动态生成预留“弹性时空”,为学生的发展提供足够的空间。总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十分重要的教学任务。作为教师,应鼓励学生质疑解难,拓展思维。启动思维这一步要做的具体工作是:①明确教学目标;展示学习材料,如课文、章节内容;②指导学生通读预习,初步了解学习内容;导入课堂教学;③教师简洁讲述本单元有关规律性知识,创设思维情境;④学生积极思考,发现疑难。(二)互动思维“六步骤思维导学模式”的第二步是互动思维,即在启动思维的基础上作问题汇总,合作学习,在合作中收集发现材料,交流发现结果,综合比较筛选,讨论问题,启迪思维。互动包括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伴随着疑问,要实现由生疑到解疑的转换,需要学生大量的思维作中介。但是,每个人的思维空间总是有限的,只有在相互交流启发中,思维才会互相撞击,迸发出智慧的火花。美国教育家强生兄弟认为,在任何一个课堂上,教师都可以有三种方法组织教学:竞争学习,个别学习,合作学习。在三种学习组织方法中,合作学习是最主要的一种方法。合作学习以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地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学生之间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广泛交流,积极融合在一起,从中更好地认识自身的价值,提高认识能力,实现在思维、智慧上的碰撞,产生新的感悟和思想,使原有的观念更加完善和科学,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从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1、合作学习,能帮助一些学困生建立积极参与意识。几乎每个班级都有或多或少的学困生,而这些学困生都有一个通病,害怕或不敢面向老师提出问题或谈论问题。而合作学习,正帮助他们克服了一个人面对问题的窘迫感。在合作学习的课堂中,一些平时不露“声色”的学生能主动参与,提出问题与见解,细心倾听,这种全身心的投入在往常使用集体教学法中所看不到的。通过合作学习,使学生在一个合作性的集体中,在具有不同智慧水平、不同知识结构、不同思维方式、不同学习风格的组员中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在交流的撞击中,产生新的认识,上升新的水平,用集体的力量来共同完成学习任务,也用集体的力量克服了学习上的心理障碍。2、合作学习,能使各层次学生满足各种积极的“需要”。在合作学习中,学困生能自觉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普通生也如鱼得水,既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又听取尖子生的高论;而尖子生除了满足自己的发表欲,也听取了不同思维方式的解答方法,拓宽了思路,又增强了组织能力与概括能力。所以说,合作学习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学生的交往需要、求援需要、表现需要,这也必然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3、合作学习,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从课堂氛围看,合作学习打破了教师与学生的主体位置,打破了教师与学生之间客观存在的某种僵局,把这种僵局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变成了一种默契,让学生从掌握知识的被动位置转变成主动位置,让学生成为合作伙伴,互相影响互相促进,形成了和谐互动的教学局面,这就激活了学生的创新头脑,使他们由“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能动性。互动思维这一步要做的具体工作是:①以前后桌四人为单位交流发现结果,讨论问题,打通思维障碍;②以两个四人单位交流发现结果,互相讨论,解决较难问题;③若干四人小组代表提出问题;④全班讨论,解答问题;⑤师生互动讨论,质疑问难。(三)展示思维“六步骤思维导学模式”的第三步是展示思维,即展示合作学习的初步思维成果,展示思维过程,让学生明确初步的结论是怎么来的,为什么要这样回答,等等,从而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指出:“教育工作的最终机理在于人脑的思维过程。”什么是“思维过程”?思维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它表现为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具体化和系统化。结合学科教学表现为概念的形成过程,公式、定理的推导过程,性质规律的发现过程,对文章作者思路的挖掘过程,等等。在既往的教学中,许多教师常常只满足与学生解决问题时顺利流畅、操作的滴水不漏,却往往忽视学生的深入思考,这就掩盖了解决问题时经历的曲折或失误。而有些教师则善于引导学生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这对于学生形成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十分有益的。教学中应该以各种知识为载体,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的发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掌握知识,学会探究,发展思维。1、“展示思维”的内容课堂教学中有三个主要因素——学生、教师、教材。展示思维活动过程,就是要使学生的思维活动、教师的思维活动和科学家的思维活动过程充分暴露、相互对照,从而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展示思维以展示学生的思维活动过程为主。展示思维过程的方法很多,因学科而异。但总的说来,不外以下几点:(1)展现教师的思维过程,让教师的思维过程真正起到媒介作用,使师生思维过程得到和谐地统一,达到引导学生去审视作家、科学家的思维过程、学习作家科学家的思想方法的目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自觉地进行“心理换位”,用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去审视教材内容,想学生的之所想,疑学生之所疑。教师要多讲“我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这么想”等,尽可能把自己原始的思维活动过程还原展现,引导学生思考,启迪学生思维。(2)诱发学生展示思维。为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就必须充分暴露他们的思维过程。这样做,一方面可取得学生思维的反馈信息,暴露出学生隐藏的思维障碍,以便及时调控、及时改进教学。另一方面有助于学生迸发出可贵的思想火花,以便及时引导形成正确的思想方法和积极的思维过程,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比如在解题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展示自己解题时的思维过程,不仅要教“题目应该这样解”,而且要教开始是怎样探索的?解题方法是怎样发现的?走过哪些弯路?产生过哪些错误?为什么会出现这些弯路和错误?遇到困难时是怎样打通思路的?怎样寻求最佳方案、关键何在?等等。诱发学生展示思维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类比、归纳、猜想和探求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在获取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取知识和技能的过程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2、“展示思维”的原则(1)展示内容要具有开放性。课堂展示的内容以本节课所学知识为主,主要是课堂中解决问题、发现问题所运用的知识、方法、规律,以及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典型题,还有学生出错多的、有疑问的题目等。(2)思维展示方式要具有开放性。展示的方法通常由一个学习小组为主,先在组内交流展示个人的学习成果,再推选代表将个人及小组成果展示给全班,然后,其他组再补充完善。展示形式要灵活多样,可以在小组内展示,也可以在全班展示;可以板演讲解,也可以借助多媒体投影展示,也可以利用实物模型直观形象地展示,还可以用演讲表演的形式展示。从而达到了人人参与、人人展示的目的。展示思维这一步要做的具体工作是:①通过汇总,把个人或小组感悟知识、定理、原理和规律的生成过程、打通思维障碍、解决较难问题的好思路、好方法介绍给大家;②说明较大较难的问题障碍在哪里。(四)激活思维“六步骤思维导学模式”的第四步是激活思维,即在初步思维的基础上,针对思维过程中存在的障碍,教师相机点拨诱导,启发学生进一步打通思维障碍,感悟问题,理解问题。教学活动是一种双边活动,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完成,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能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能否激活学生的思维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努力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确保课堂效率。激活思维可以从以下角度入手:1、从思维的敏捷性出发,设置识别型、判断型问题,激活思维,以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判断真伪的能力。思维敏捷性的训练,是时代对人类的要求。思维敏捷性的前提是正确,关键是迅速。如在教学中,我们可以结合相关材料或有关教材设置识别型、判断型的问题。长此以往,不仅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以及提取信息和判断真伪的能力,而且能有效地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2、从思维的灵活性出发,设置评价型问题,激活思维,以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思维的灵活性具有五个特点:一是思维起点灵活,即能从不同角度、方向、方面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二是思维过程灵活而不钻牛角尖;三是概括迁移能力强,运用规律的自觉性高;四是善于组织分析,伸缩性大;五是思维的结果往往是多种合理而灵活的结论。(林崇德《教育的智慧》)由于问题具有一定的“弹性”,即问题的可争议性和研究性,在“是”与“不是”之间存在着较大的思维空间。只要学生持之有故、言之有理,允许有不同的结论。这样便使学生获得了极大的自主权,从而可以更加自由地投入对问题的研究之中。只有这样才能便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张扬,发散性思维能力才能得到提高。3、从思维的深刻性出发,设置述理型问题,激活思维,以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思维的深刻性即表现在善于深入地思考问题,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预见事物的发展趋势。比如在历史教学中,我们会碰到错综复杂的历史现象,这正是进行思维训练不可忽视的材料。通过对这些现象进行设问,可以帮助学生思考这些现象,并透过这些现象看到历史发展的本质,预见历史发展的方向,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提高历史思维能力。4、从思维的批判性出发,设置发难型问题,激活思维,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思维的批判性强调“知其所以然”。学习上的批判思维表现在对传统的或一般的结论、观点能够大胆质疑问难,对前人积累的知识能够正确地分析批判,从而获得新的思维成果。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人们的认识无不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由于受时代与阶级的局限,人们对于客观外在的认识常常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陷,甚至是谬误。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善于发现问题,而且要积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发难,对训练学生的独立思维是十分必要的,而且当今的中学生信息广泛,视野开阔,且求异心理和探究心理强,只要教师引导得当,是会收到很好效果的。5、从思维的创造性出发,设置运用型问题,激活思维,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思维的创造性或创造性思维,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态,是智力的高级表现;它是根据一定目的,运用一切已知信息,在新情况或困难面前采取对策,并独立地、新颖地且有效地解决问题。根据创造性思维的特点,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应有机地设置一些运用型问题,让学生借助联想,运用直觉,释放灵感,以期达到“独立、新颖且有效地解决问题”的目的。为了激活思维,教师要提供有探索性的材料,并且材料不要太标准,要多些思维度,尽可能不要为学生想得太细。教师要鼓励学生不拘泥于现成的答案,大胆提问质疑。可以是教师激活,也可以由学生相互激活。(五)梳理思维“六步骤思维导学模式”的第五步是梳理思维,即学生自己分析学习内容,梳理思维过程,概括学习方法,归纳整合思维成果。思维的梳理是新的认知结构的积极重建。梳理就是用一定的方法,按一定的规则、秩序,对纷繁、杂乱的材料、事项、问题等进行整理。比如课堂小结与评价就是对一节课学习过程的回顾,是对学生思维过程和思维结果的梳理。其作用有三点:一是再现并概括当堂所学的知识与技能;二是将所学知识通过整理纳入到原有的知识体系中;三是为下节课学习提出必要要求,做好知识和心理两方面的准备。这个过程既不要由教师包办代替,更不要走过场,而应让学生自己小结。可让学生通过思考“你学会了哪些知识?”“在学习方法上有什么收获?”“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启发?”等问题,对自己的思维结果进行梳理、联想和想象,梳理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学生欣赏自己的学习成果,体验“再创造”的成功喜悦的过程。这一过程同时还激励学生进一步发现、探索的动力,从而在总结评价与教学反思中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思维的梳理有时还不仅仅是所学知识的梳理,有时还有可能是对一段时间的情感、思想、观念的梳理,这就要教会学生遇事多想想,只有经常反思、经常回顾,才是有效的梳理。有时知识的积累和思维的梳理并没有很明显的先后界限,但总的说来先有积累而后才能谈到梳理。积累好比电脑的内存,它的空间再大,也总是有限的,我们需要阶段性地对我们的内存空间加以整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保证我们的电脑正常运做。积累与梳理的关系就像是材料与加工之间的关系。积累往往是一种感性的认识,感性认识积累到一定的程度之后,就会上升到一个理性的高度,上升到理性高度的过程事实上就是我们对原有的积累的一个梳理过程。学生思维的梳理其实是一个知识与能力的转化过程,在思维的梳理的时候,必然会形成一个自我的知识体系。这一步要做的具体工作是:①梳理本课或本节新学内容;②进行各种训练(包括写作训练和听说训练);③作反馈式检测练习;④纠正检测中的问题;⑤让学生通过小结思考:“你学会了哪些知识?”“在学习方法上有什么收获?”“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启发?”等问题。(六)回放思维“六步骤思维导学模式”的第六步是回放思维,即解决问题之后,回放思维过程,总结思维经验得失的环节,巩固思维成果,继续延展思维,深层探究。学习过程不能一次性完成,认识过程必然循环往复,螺旋上升。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的一句名言至今流传:“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学而时习”当然是指学习新东西之后的反复练习。今天,脑神经研究的结果认为,“时”就是要中断一定时间,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休息的时间,或者说是间隔一段时间进行复习。这样才能有效地复习和强化所学的知识,牢靠地掌握知识。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大卫·福斯特和马休·威尔逊进行了一项生理学或神经生理学的实验验证。他们把小鼠置于一个1.5米长的跑道上来回奔跑,并将特殊的电极嵌入小鼠的头骨,记录大脑中海马区细胞的电流活动。海马区是老鼠和人的主管记忆和导航的区域。当小鼠跑完一圈后会得到一些食物奖励。而在小鼠吃完食物并进行下一次跑步时,会有短暂时间的休息。表面上看这些小鼠在休息期间似乎并没有活动,只是有些坐立不安,或梳理毛皮,或安静不动,但是它们的大脑记录却暴露了不同的内容。在休息期间小鼠的海马区活动很活跃。电极记录显示,小鼠在跑道上跑动的过程中,它们的海马区的一些神经细胞以特定的顺序出现特定类型的电流活动。令人惊讶的是,小鼠在休息的时候,海马区相同的神经细胞会以与在跑道上奔跑时相反的顺序一遍又一遍地释放出电流,并逐渐加速。换句话说,休息时的小鼠的大脑是在“逆向回放”在此之前的经历,就像V-D 光盘的回放或倒回一样。这种回放要进行数次,每次经历的时间约为几百毫秒。在这个极短的回放时间,小鼠的大脑回放了自己在跑道上从结束到开始的所有跑步过程,而且重复回放了好几次。对于这种现象,研究人员的解释是,小鼠大脑的回放过程实际上就是在帮助它们巩固对所在地点、动作和行为的记忆,以增强学习的效果。由于人和小鼠的大脑海马区执行的是相同的功能和任务,所以从小鼠的这种表现也可以推论出人可能也是以这种回放过去所学的东西的方式来学习和记忆。当人们面临一项新的学习任务时,在学习中断后,人的大脑会回放这个任务或事件的过程。在学习中断的短暂期间让大脑有时间复习或重温所学的内容或信息。这就是学而时习之。或曰“思维回放”。如何才能做好回放思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学会对比。在学习新知识时,要同时对比着复习有关的旧知识,并着重弄清它们的区别和联系,特别是区别,因为正是这个区别,才标志着所学的是“新”知识。例如,在学习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时,可以与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对比学习。通过对比可以发现,它们在结构上是类同的,定理中对应角相等的条件是一样的,主要区别在于对应边相等变成了对应边成比例。这样一来,定理更易于理解和掌握。2、学会总结归纳。在一部分内容学完之后,对其及时进行总结归纳,可以帮助我们更系统地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经常进行概括总结,还有助于我们发现解题方法和规律。?最常用的方法是整理观点,论述成文。把观点从思想变成文字,又是一个分析、归纳、总结、整理、论证的复杂思维过程,这就为学生的主体思维构建了再度发散的平台。3、学会推广演变。一方面,随着学习的深入,我们会遇到许多旧知识所不能解决的问题,这就需要对原有的知识进行推广。因此,学会利用旧知识,进行推广、演变,对我们学习新知识,提高解题能力,有很大的帮助。这一步要做的具体工作是:①检讨学习得失;②小结单元学习内容;③诊断补偿;④布置新的学习内容。学生的回放思维甚至可以延伸到晚自习和节假日。三、课堂实施“六步骤思维启智导学法”必须注意的问题课堂实施“六步骤思维启智导学法”对于还处于基础性教育阶段的中学生的思维训练具有实实在在的可操作性意义,它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绝大部分学生因此而变得敢于质疑,勇于探究,敢于说话,敢于展示。当然这里需要强调的是,第一,思维的训练、能力的养成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一定的系统性;第二,思维能力的培养,决不仅仅是技巧性的训练,而是学习主体综合素质的反映,强调“思”,决不是忽视“练”,“积累——思考——表达”永远是思维能力培养的主旋律,因而教学必须在引导学生“悟法”的同时,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创造;第三,要按照《新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地设置思维训练的序列,有台阶,有梯度,善启善诱,循序渐进,努力探索出一条相对系统、比较科学、容易操作、针对性强的教学路子,实现思维训练和知识积累同步发展,在此基础上,学生强烈的创新意识、活跃的创新思维、独特的创新方法和独立的创新品格也将渐渐产生以至渐趋丰满。同时也必须强调, “六步骤思维启智导学法”作为一种教改模式探索,或许还不能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全部问题。因此,在的过程中,应遵循着“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力避把它看作缰化的、一成不变的程式。方法不是绝对的,在教学只要是对发展学生思维有用的,都是好方法。凡是有用的好方法,我们都应该兼容并包,化为我用。惟其如此,我们才能培养出 “志向高远、人格健全、基础扎实 、特长明显、善于合作、勇于创新”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浏览 4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