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回民小学(回民小学)
黄浦区回民小学回民小学,位于黄浦区文庙路81号,地处上海老城厢。1994年由原南市区回民第一小学与原南市区回民第二小学合并而成 。学校至今已有七十余年历史,前身为私立敦化小学,1931年由中国回教协会干事马晋卿投资创建,沙善余担任义务校长、抗战爆发,学校迁至南阳桥,易名敦和小学。1940年收回原校舍恢复上课,称正明小学。抗战胜利后,恢复敦化原名。1956年改为公立,1959年更名为南市区回民一小校名。历任校长有沙善余、金耀祖、金幼云、扬子恒、吕慧娟、金敏、伍德贤。1987年学校被评为上海市小学教育先进单位,1990年荣获全国红旗大队称号。南市区回民二小的前身为崇本小学, 1947年由回民谢克、金幼云开办,校址在小桃园清真寺内,1956年迁至天文庙路81号,更名蓬莱区回民小学,1959年更名为南市区回民二小。历任校长谢克、金幼云、石厚珍、张兰、答朝柱。学校培养了数以千计的少数民族学生,其中不乏优秀人才;如市民委副主任方宗伟;市高教局副局长、市社科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伍贻康;复旦大学科学技术院院长宗祥福;国家民委民族教育司司长哈炯磊,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达式常、张平;市民宗委研究室主任彭高成等。 多年来,我校一直受到区政府、区教育局的关心。得到区委统战部,市、区民委的指导,在民族教育方面作出了一定的成绩。1998年学校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区教育局不断增加了对学校的投入,学权的校容校貌焕然一新,并相继建造了演播室、电脑室、美术室、民族陈列室等各类专用教室十间,保证了素质教育的实施。学校建造了《民族苑》,对全区中小学及社区开放,为学生了解民族知识和党的民族政策发挥了积极作用。《民族苑》的主要内容共分四个部分,分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异彩纷呈的民族习惯、各民族对祖国的贡献、民族工作在前进。普陀区回民小学上海市普陀区回民小学是一所少数民族学校,创建于一九三五年,至今已有七十年历史,原上海伊斯兰教协会会长马人斌,原市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方宗伟曾任该校校长。回民小学地处普陀区繁华商业街长寿路、西康路口。对面是绿树成荫、碧水环绕的长寿绿地,环境幽雅,建校以来先后有回、藏、维、蒙、满等十几个少数民族学生在校学习。目前以回、满族为最多。在上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关怀下,在全体教职工的努力下,学校以管理为基础,以培养合格人才为目标,以教育科研兴校、教学质量立校为学风,努力办成一流学校。近年来学校以教育科研为切入口,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高,《小学民族团结教育初探》被列为市级德育课题,《让每个学生都能说》等三篇文章获得全国小语会论文二等奖,《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获区德育论文二等奖,多篇论文在区《探索者足迹》刊物上刊登。并以京剧艺术为美育抓手,以美辅德,以美育人。其中"司马光砸缸"获上海市首届学生艺术节一等奖,"新拾玉镯"获全国新苗杯"二等奖","红灯记"、"匮中缘"等剧目在市、区历届美育节,艺术节中均获一、二等奖。学校的美育论文《普及京剧艺术的认识与实践》在全国第十二届美育研讨会上交流并获一等奖,《让国粹京剧融入学校美育全过程》已列为区重点美育科研课题。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民族教育先进集体,少先队全国红旗大队,市小学教育先进单位,少先队银星大队、区文明单位、区教育系统文明单位,区小学生行为规范优秀学校……如今,学校在团结、务实的校领导班子带领下,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信心百倍,正在进一步优化育人环境,拓宽办学途径,以优秀的学习成绩迎接新世纪的挑战,把普陀区回民小学办成市级水平的民族持色学校而奋斗。杨浦区回民小学杨浦区回民小学创建于1956年,其前身系回民在清真寺开办的私立伊光第二小学,原址在惠民路。 1997年在区委、区政府的关心下,迁址到沙岗路浣沙四村80号。现在区回民小学占地10.8亩;校舍建筑面积5020平方米,教学大楼设有电脑、语音、劳技、音乐、美术、实验室等10个专用教室,能容纳20个班级进行学习,学校拥有400平方米的风雨操场,供学生开展室内体育活动,设有清真食堂为师生提供可口的清真饮食,学校还开办了寄宿制,可供100名学生住宿。在市、区各有关方面的关心支持下,学校抓住机遇,积极进取,加强民族教育力度;形成德育工作特色。经过上下共同努力;形成了一个团结协作、严于律己的校领导班子和一支锐意进取、甘于奉献的教师队伍。近年来学校获得了一系列荣誉:市、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市行为规范示范校,市拥军模范集体,市体育工作先进单位,区文明单位等十余项,学校男女排球队多次获市比赛冠亚军。
浏览
8评论